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姚元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姚元之
姚元之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姚元之像


大清左都御史
籍貫 安徽桐城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伯昂,號曼卿
出生 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
安徽桐城縣
逝世 咸豐二年(1852年)
安徽桐城縣
出身
  • 嘉慶十年(1805年)乙丑科進士出身
著作
  • 《竹葉亭雜記》等

姚元之

姚元之(1783年-1852年),伯昂,曼卿。清代官員、書畫家。安徽桐城人。

生平

姚原綬官任六安州學政。姚元之出身書香門第,曾問學於族祖姚鼐,與崔旭梅成棟並稱「張門三才子」。嘉慶五年(1800年)庚申科直隸鄉試為張問陶所取士,嘉慶十年(1805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後授編修。嘉慶十四年(1809年)入直南書房。嘉慶十七年(1812年),因刊刻乾隆《聖訓》有誤,元之負失審之責,被降為編修。之後歷升咸安宮總裁、右春坊右中允、日講起居注官、左春坊左中允、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侍讀、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道光十三年(1833年)升工部右侍郎,後擢左都御史。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事降二級調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年老請休歸里。咸豐二年(1853年)卒。《清史稿》有傳。

主要成就

政治

上書言事

唐玄宗即位之初,準備任用姚崇為宰相。姚崇針對時弊,提出十條意見,問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則只有違抗君命了。這十條意見是:

(1)武后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邊界已沒有反覆被擾的災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

(3)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

(4)能否不讓宦官參政;

(5)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

(6)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

(7)能否以嚴肅的態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

(8)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

(9)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

(10)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而禁止外戚內寵專權。

姚崇的十條意見,區區二百餘言,卻都是針對他所經歷的武則天中宗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數採納,並委以大權,由此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

整頓吏治

唐玄宗繼位後,對輔助他發動政變的功臣多有貶斥,這和姚崇也有很大的關係。

姚崇擔任同州刺史時,張說曾因舊怨,唆使趙彥昭彈劾他。姚崇拜相後,張說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一日,姚崇在退朝後故意落在後面,並在唐玄宗詢問時稱有足疾。玄宗問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裡擔憂,痛楚不在腳上!岐王是陛下愛弟,張說是朝中輔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為張說所誤,所以我很擔憂。」唐玄宗因此將張說貶到相州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薦,後與姚崇並列相位,對他略有輕慢。姚崇便排擠魏知古,讓他擔任吏部尚書,到洛陽主持選官。魏知古非常不滿。姚崇之子趁機請託於魏知古,被魏知古告知玄宗。玄宗假意問姚崇道:「你兒子才能如何?現在何處?」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兩個兒子在洛陽任職,欲望很多但不謹慎。臣早年曾有恩於魏知古,他們一定是藉此請託於魏知古。」唐玄宗認為姚崇公正無私,而魏知古卻有負於姚崇,欲罷免他的官職。姚崇道:「臣的兒子行為失檢,擾亂法紀,陛下卻罷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會以為陛下偏私於臣。」唐玄宗雖然作罷,最終還是將魏知古罷為工部尚書。

劉幽求鍾紹京也都因為姚崇的彈劾而遭到貶黜。

治理蝗災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發生大面積蝗災。姚崇主張殺滅蝗蟲並焚燒蟲屍。地方官員和百姓不敢捕殺蝗蟲,反而祭天祈福消災,連唐玄宗都擔心滅蝗會違背天命。姚崇列舉魏時發生蝗災不敢滅而導致草木皆盡、饑荒遍野甚至發生人吃人現象的事例勸誡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災並非對災禍聽之任之,而是要主動救災,如果為了保護蝗蟲而犧牲人命並招致國家危殆,才是真正違抗天命。黃門監盧懷慎認為天災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聲駁斥道:「撲殺蝗蟲解救百姓是善舉,如果上天降災禍,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擔,決不推諉給別人。」姚崇為民請命的堅強決心終於打動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滅蝗。最終百姓免於災難,天下太平。

姚崇「以文華著名」 、「弱冠補孝敬輓郎,又制舉高第」,張說稱姚崇「獻藻彌煥」, 「枷藻」即華美的辭藻,泛指文才。《舊唐書·經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均著錄《姚崇集》十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陳尚君先生《全唐詩續拾》存詩二首,數量雖不多,但不乏名作,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餘鑒,羈人殊未安。桂含秋樹晚,影人夜池寒。灼灼雲枝淨,光光草露團。所思迷所在,長望獨長嘆。」此詩當作於姚崇事業受挫,遠離長安之時。詩中借秋夜望月,表達戀胭之情,文字雅潔,寄託高遠。姚崇《夜渡江》云:「夜諸帶浮煙,蒼茫晦遠天。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聽草遙尋岸,聞香暗識蓮。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懸。」中間二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寫出一個從不覺到暗識的過程,靜中有動,耐人尋味,不知王維「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是否有得於此。

人物評價

李隆基:此(房琯)非破賊才也。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

張說:有唐元宰曰梁文貞公者,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蓋維岳降神,應時間出者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李巽:姚元崇、宋璟、劉幽求,或輔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難,成中興之業。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傑,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筆成章舉,首佐玄宗起中興業凡三十年,天下幾無一人之獄。

李蔚:仁傑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開元中賢哲也。

劉昫:⑴ 履艱危則易見良臣,處平定則難彰賢相。故房、杜預創業之功,不可儔匹。而姚、宋經武、韋二後,政亂刑淫,頗涉履於中,克全聲跡,抑無愧焉。⑵ 姚、宋入用,刑政多端。為政匪易,防刑益難。諫諍以猛,施張用寬。不有其道,將何以安?

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說天子而後輔政,顧不偉哉,而舊史不傳。觀開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誣已。宋璟剛正又過於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也。嗚呼!崇勸天子不求邊功,璟不肯賞邊臣,而天寶之亂,卒蹈其害,可謂先見矣。然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為少,獨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蓋難矣夫!

趙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司馬光:⑴ 元之吏事明敏,三為宰相,皆兼兵部尚書,緣邊屯戍斥候,士馬儲械,無不默記。上初即位,勵精為治,每事訪於元之。元之應答如響,同僚皆唯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 ⑵ 姚、宋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50] ⑶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蘇轍:⑴ 玄宗初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後用張說、源乾曜、張九齡;憲宗初用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絳,後用韋貫之、崔群。雖未足以方駕房、杜,然皆一時名臣也。故開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幾於貞觀。

⑵ 開元之初,天下始脫中、睿之亂。玄宗厲精政事,姚崇、宋璟彌縫其闕,而損其過,庶幾貞觀之治矣。

徐鈞:天資權譎性圓通,相業開元治效中。至死未能忘故智,乞銘猶自算燕公。

洪邁:蕭、曹、丙、魏、房、杜、姚、宋為漢、唐名相,不待誦說。然前六君子皆終於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過三年。……蕭何且死,所推賢唯曹參;魏、丙同心輔政;房喬每議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後人之莫及也。

歸有光:姚元之尤長吏道,決事無淹思。三為宰相,常兼兵部,屯戍斥堠,士馬儲械,無不諳記。帝方躬萬機,朝夕詢逮,他宰相畏威謙憚,惟獨元之佐裁決,以得專任。承權戚干政之後,紀綱大壞,而能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才,故天下稱其通。雖然,元之雖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然天資權譎,計出張說於相州,罷魏知古為尚書,而東都壞廟之對,幾於佞矣。

⑵ 姚有為,宋有守,固皆良相也。然姚以救時自喜,才具非不可觀,而機械迭出,終非正道,即如病歿之後,猶計賺張說,史傳上雖未明載,而姚崇神道碑,明明為說所作,稗乘未嘗無據,生張說不及死姚崇,泉下有知,崇且自誇得計,然亦何若生前之推誠相與,使人愧服之為愈也。

毛澤東: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軼事典故

儉樸持家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着十分儉樸的生活。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力保百官

武則天曾與侍臣談論起周興來俊臣主持刑獄,朝臣反逆案件頗多一事,懷疑其中是否有冤獄。姚崇進言道:「垂拱以來因謀反罪被處死的人,大多都是由於周興等羅織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勞造成的。陛下派親近大臣去查問,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裡還敢動搖他們的結論!被問之人如果翻供,又懼怕慘遭毒刑,與其那樣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誅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擔保,今後朝廷內外大臣不會再有謀反的人。若是稍有謀反之實,我願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責。」武則天大悅道:「以前的宰相都順從周興等人,使酷吏得逞,讓朕成為濫用刑罰的君主。聽到你說的話,很合朕心意。」於是賞賜姚崇白銀千兩。

泣辭武皇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移居上陽宮,百官都為唐朝復辟而相互稱慶,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張柬之對他道:「今天難道是哭泣的時候嗎?恐怕您從此要大禍臨頭了。」姚崇道:「我長期事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感到悲痛難忍。我隨你們誅除凶逆,是盡臣子本分,今日泣辭舊主,也是人臣應有的節操,就算因此獲罪,我也心甘情願。」

疏汏僧尼

唐中宗時期,貴戚競相營建佛寺,濫度僧尼。很多富戶強丁也乘機削髮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執政後,進言道:「佛圖澄、鳩摩羅什號稱高僧,也不能挽救後趙、後秦的滅亡。齊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卻未能免除災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就是佛身,無需剃度奸詐之徒,讓他們敗壞佛法!」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命官員篩選淘汰全國僧尼,因弄虛作假被勒令還俗的多達一萬二千餘人。

救時宰相

姚崇曾問紫微舍人齊浣:「我為宰相,可以和什麼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嬰嗎?」齊浣道:「管仲晏嬰所行政策雖不能傳諸後世,但在他們執政時期卻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則隨時更改,從這一點來看,您似乎比不上他們。」姚崇又問:「那我是個怎麼樣的宰相?」齊浣道:「您是個救時之相。」意思是說姚崇只是拯救時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時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太廟自壞

唐玄宗將要巡幸洛陽時,太廟突然崩壞。宋璟進諫道:「陛下三年服喪未滿,不可離京巡幸。發生災變,是上天用以警誡的,陛下應停止東行。」唐玄宗又詢問已經罷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廟原是前秦時期修建的宮殿,後被隋文帝改為太廟,又被大唐所襲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壞也會崩塌,何況木料。這次太廟崩壞只是湊巧與陛下東行碰到一起,不是因為你要東行才崩塌的。陛下因關中歉收,糧運勞民,才東幸洛陽,這是為了百姓。東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駕準備,陛下停止東行,豈不失信於天下。依臣之見,陛下繼續東行,至於太廟,讓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悅。

算計張說

張說曾與姚崇一同擔任宰相,但常發生矛盾,對他怨恨很深。姚崇臨死時,囑咐兒子道:「我死之後,張說出於禮節,一定會來弔唁。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們就會有危險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你們得到碑文後,馬上謄寫,呈報皇帝後立即雕刻。張說一定會後悔,必會索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姚崇死後,張說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樣,為他寫了碑文,給他很高的評價,但隨即後悔,派人索回,說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訴來人,碑文已通過皇帝審閱。張說知道後,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着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個人作品

著作

姚崇著有文集十卷,曾參與修定《開元前格》。

詩文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六首:《奉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故洛陽城侍宴應制》、《春日洛陽城侍宴》、《秋夜望月》、《夜渡江》、《奉和聖制龍池篇》。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24篇:《撲滿賦》、《請褒賞劉子元吳兢奏》、《請東都別立義宗廟奏》、《請宣示豫州鼎銘符瑞奏》、《對太廟屋壞奏》、《諫造寺度僧奏》、《答捕蝗奏》、《對問冤獄疏》、《請遣捕蝗疏》、《東幸疏》、《答張九齡書》、《報倪若水捕蝗牒》、《造像記》、《遺令誡子孫文》、《先師冉伯牛贊》、《口箴》、《執秤誡》、《彈琴誡》、《執鏡誡》、《辭金誡》、《冰壺誡》、《十事要說》、《答盧懷慎捕蝗說》、《兗州都督於知微碑》。

親屬成員

父親:姚懿,官至巂州都督,諡號文獻。

母親:劉氏,襄州長史劉志逵之女,封彭城郡夫人。

兄弟:姚元景,曾任宗正少卿。

兒子:姚彝,官至光祿少卿。

兒子:姚異,官至坊州刺史。

兒子:姚弈,曾任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後受侄子姚閎牽連,貶為永陽太守。

後世紀念

墓葬

姚崇墓位於河南省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2008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故里

姚崇故里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茅古鎮。張茅古鎮現有姚崇故居遺址(在張茅中學校園內),姚公祠遺址、姚崇父姚懿墓遺址、旌賢寺(唐姚懿墓守墳寺)遺址、姚崇手書「藩籬」石刻(現存三門峽博物館)等。

着作

姚元之善文辭,工書畫。着有《竹葉亭雜記》、《薦青詩文集》等。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emplate:嘉慶十年乙丑科殿試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