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钱耕森

增加 3,8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钱耕森,男,1933年10月,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和张岱年两位大师。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现为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钱耕森
| 职业 = 教师
}}
 
'''钱耕森''',男,1933年10月生于合肥巢湖市,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汤用彤、郑昕、[[贺麟]]、张世英等诸位先生。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现为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2013年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和的使者”奖、2016年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奖、汤用彤2017年度学术奖、北京大学安徽优秀校友奖的获得者。
 
== 个人简介 ==
钱耕森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具有深邃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学术大家,学识渊博,功力深厚,称誉学林。目前在任中华孔子学会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中国道家道教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委员,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冯学论坛讲座教授,张岱年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顾问、研究员,黄山文化书院终身名誉院长等。兼任东日本国际大学终身名誉教授,韩国东亚人文学会顾问,马来西亚孔学研究总会顾问、导师,加拿大中华学院客座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学术委员、荣誉研究员。多次访问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并受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钱耕森先生视野开阔,学问精湛,论著等身,八十高龄依然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学术界。研究内容领域涉及儒、道、释等,时间跨度涵盖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著有代表性著作三部,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其中海外发表约四五十篇。先生以“即哲学史讲哲学”与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方法,努力发掘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资源与智慧,构建当代社会与人类所需要的生存与发展的哲学。他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而丰富的“道”“气”“生生”与“贵和”的理念,传承史伯的“和生”说、[[老子]]的“道生”说、庄子的“气生”说和《[[周易]]》的“太和”说以及冯友兰的“和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说,结合“和平发展”的时代精神,探索构建起“大道和生学”这一新的哲学体系,同时,明确提出“史伯是中西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新论,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发展了中国哲学史以及西方哲学史,成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杰出范例。
 
先生用自己一生的追求重塑了学问家之典范。自就读北大哲学系开始,他甘于寂寞,在哲学世界里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乐此不疲,乃至晚年厚积薄发。2018年元月,当今国学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最高奖——“汤用彤2017年度学术奖”授予了钱耕森教授。先生荣获此奖是名至实归。
 
钱耕森先生一生成就集中体现在“大道和生学”哲学体系的创建上。相比于目前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哲学,“大道和生学”的哲学贡献一是揭示了西周末年的史伯提出了中国早期的哲学概念、哲学术语、哲学命题和哲学原理,并且将中国哲学史提早了约300年;二是确认了史伯论述“和生万物”这一哲学命题和“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一内涵和定义,其实质是提出了“认识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变化,取决于构成事物的不同要素之间是否‘平衡’”。由此,“大道和生学”成为研究、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平衡、本质和规律如何共同起作用的重要哲学学说。该学说不但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具有普遍意义。<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8287567844438581&wfr=spider&for=pc 安徽大学 资深教授 钱耕森先生]</ref>
==工作经历==
任中华 [[ 孔子 ]] 学会理事,中国道家道教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委员,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冯学论坛讲座教授,张岱年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顾问、 研究员。兼任东日本国际大学终身名誉教授,韩国东亚人文学会顾问,马来西亚孔学研究总会顾问、导师,加拿大中华学院客座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学术委员、荣誉 研究员。
==出访== 兼任东日本国际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多次应邀出访[[香港]]、[[ 韩国东亚人文学会顾问澳门]] [[ 台湾]]、 马来西亚 孔学研究总会顾问 导师]],[[ 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 加拿大 中华 、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 院客座教授 。论文一百多篇 约三分之一发表于海外港、澳、台地区以及新、马、泰、印尼、韩、日、 拿大文化更新研究学术委员 荣誉研究员]] 美等国家
== 出访参考来源 ==多次应邀出访[[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2007年在山东新泰参加学术活动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论文一百多篇,约三分之一发表于海外港、澳、台地区以及新、马、泰、印尼、韩、日、加、美等国家。<references />
5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