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后

增加 88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太后 ,封建社会帝王母亲(包括嫡母、生母、养母) </big>'''|-|<center><img src=http://img3.redocn.com/20100130/Redocn_2010012005240796.jpg.285.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so.com/view?src=tab_baike&q=%E5%A4%AA%E5%90%8E&correct=%E5%A4%AA%E5%90%8E&ancestor=list&cmsid=7e9590bf578e0084623171d30b7b5d2d&cmras=0&cn=0&gn=0&kn=0&crn=0&bxn=20&fsn=8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8#id=553549f6f61598ca735b51acf1b180a4&currsn=0&ps=59&pc=59 来自 呢图网 尊称,始于秦昭襄王,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皆然。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太后|-
主要成就其子为帝王| align= light|
中文 称; 太后宣太后、吕太后、孝庄太后、慈禧太后等
目录1一词多解2历史溯源3历代制度4太后文化折叠编辑本段一词多解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可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王太后指的是诸侯国藩王的母亲。例如凉王太后马氏(张骏的侧室夫人)、代王太后薄氏(汉太祖姬妾,后 主要 就;其子 皇太后)。皇太后指的是皇 的母亲(包括嫡母、生母、养母、庶母)。例如孝庄睿皇后钱氏(明英宗皇后、明宪宗嫡母)、孝肃太后周氏(明英宗贵妃、明宪宗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清宣宗静皇贵妃、清文宗养母)、武昭皇后孙氏(秦太祖姬妾、秦高祖庶母)。
折叠编辑本段 著名太后;宣太后、吕太后、孝庄太后、慈禧太后等|} '''太后''',封建社会帝王[[母亲]](包括嫡母、生母、养母)的尊称,始于秦昭[[襄王]],汉承秦制,以后历代皆然。<ref>[https://wenda.so.com/q/1537742106219783 太后的来源] , 360问答, 2018年5月7日 </ref> ==一词多解==根据封国、非封国的情况,可分为王太后和皇太后。王太后指的是诸侯国[[藩王]]的母亲。例如凉王太后马氏(张骏的侧室夫人)、代王太后薄氏(汉太祖姬妾,后成为皇太后)。皇太后指的是皇帝的母亲(包括嫡母、生母、养母、庶母)。例如孝庄睿皇后钱氏(明英宗皇后、明宪宗嫡母)、孝肃太后周氏(明英宗贵妃、明宪宗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清宣宗静皇贵妃、清文宗养母)、武昭皇后孙氏(秦太祖姬妾、秦高祖庶母)。 == 历史溯源==折叠 === 皇帝之母===
①《史记·吕太后本纪》:"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即吕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②《新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后(即武太后)称 [[ 皇太后 ]] ,遗诏宫国大务听参决。"
③明·沈德符《野获编.宫闱.圣母并尊》:"唐宋人主为妃嫔所出者,御极以后,尊后为太后,而进所生母为 [[ 皇太妃 ]] 。虽恩礼无异,而嫡庶尚分也。至后唐庄宗,以嫡母为太妃,而以生母为太后,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后出者,比临御时,多不并尊。唯景帝初登极,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
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第三回 犬戎主大闹镐京 周平王东迁洛邑》:"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秦伯,列于诸侯。小周公晅拜太宰之职。申后号为太后。褒姒与伯服,俱废为 [[ 庶人 ]] 。虢石父、尹球、祭公,姑念其先世有功,兼死于王事,止削其本身爵位,仍许子孙袭位。"
注:皇帝的生母不一定成为太后,例如清德宗的生母醇贤亲王大福晋 [[ 叶赫那拉氏 ]] ,仅尊为皇帝本生妣。
折叠 === 诸王之母===
①《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即赵孝成王母亲)新用事,秦急攻之。"
②《史记·外戚世家》:"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即薄太后)。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强,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 [[ 皇帝 ]] ,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
折叠编辑本段 == 历代制度==折叠 === 太后制度===皇帝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生母在则以嫡母为皇太后。无生母,则以先帝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无,则以抚育皇帝的先帝嫔妃为 [[ 皇太妃 ]] ,有时也加封为皇太后。
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
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 [[ 嫡母 ]]
继位皇帝与先帝同辈、甚至较先帝为尊辈的,则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亲为皇太后,至於前朝皇后则由继任皇帝恭上 [[ 徽号 ]] ,称某某皇后。
在北魏时期,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效仿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实施"母死子贵"制度,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一律被赐死,不论是宫女、嫔妃,甚至是皇后。但幼龄皇子仍然需要旁人的呵护,因而出现所谓的保太后。即在新帝登基之后,以新帝之保姆为皇太后。不过母死子贵的制度太过残忍,造成后宫 [[ 嫔妃 ]] 人人自危,没有嫔妃愿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后不再被严格实施。
北魏宫廷中有三种皇太后:皇帝生母;皇帝之 [[ 保姆]]--保太后;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后。
折叠 === 太后职权===自宋开始,幼帝成年后顺利亲政、女后按时撤帘归政的比例很大。因为没有戚党的 [[ 支持 ]] ,女后一人也很难长久把持朝政。但垂帘听政的女后与辅政的顾命大臣不同,古代社会称掌权的太后为"女主",她"垂帘"期间可以名正言顺地行使几乎全部皇帝职权,是名符其实的"君主",就是皇帝也要规规矩矩地向其行礼;而顾命大臣权力再大,也不过是"臣"、"奴才"而已。在两宋,以宰相为首的文官势力是皇帝依靠的主要统治力量,相权的膨胀抑制了"后权"。但到了清朝已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对君权形成制约,女后用权可以随心所欲,而顾命大臣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各方 [[ 猜忌 ]] 。因此,如果碰巧出现权欲熏心又有才干的女后,即使没有戚党的支持也可以稳坐江山,幼帝成年后亲政极难。
一旦帝、后围绕权力继承的斗争激化,不仅统治阶级内部的 [[ 自相残杀 ]] 难以避免,往往也会把国家和民族拖入深渊。
不仅汉族政权,与宋同期的"夏、辽、金、元有一个共同的 [[ 特点 ]] ,就是太后长期临朝执政和皇后预政。太后临朝几乎成为不成文的惯例。这除了有一些偶然的原因(如皇帝年幼、有病等)之外,还有政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原因。由于不能对外戚参政进行限制,这四国不同 [[ 程度 ]] 地经受了"外戚之祸",而以西夏受害最深。
立储之困局、封藩撤藩的轮回、再加上女后外戚之祸,仿佛印证了一句古老的 [[ 格言]]: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最致命的人。可惜君主制下有太多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 [[ 恩恩怨怨 ]] ,伴随着王朝的一生。==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k0764lhtyc3|480|270|qq}}<center>太后叫皇后跪着反省</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