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窥园漫兴就花缺处补茅庐

增加 2,771 位元組, 11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窥园漫兴就花缺处补茅庐'''》是一首新诗,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


《'''窥园漫兴就花缺处补茅庐'''》是一首[[新诗]],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ref>[https://www.sohu.com/a/138165726_559408 古代诗歌体裁常识汇总],搜狐,2017-05-04</ref>。新诗得以取代古典诗歌的最主要特点是突破格式、韵律等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表达感情的自由。1919年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郭沫若也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正如胡适所说:“新诗是用来打破古典文化传统枷锁的工具”,五四运动时期新诗领导了无数青年的思想解放,处于当时的文化前沿。

对于新诗的发展历程自五四起一直存在不同声音。正如文学院赵思运教授总结的那样,1965年[[毛泽东]]曾说:“新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2006年,韩寒在博客中发表观点:“现代诗歌和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但随后便为之道歉;2008年,[[季羡林]]大师则有“新诗是一个失败”的断语;2013年,作为当代诗歌旗帜性人物的流沙河,在耄耋之年直言不讳地说:“新诗是一场失败的实验”。

<center>窥园漫兴就花缺处补茅庐</center>
{{Cquote|
就花缺处补茅庐,拟似衡门泌水居。幽径半村还半郭,小窗宜画亦宜书。

阶前生意裁红药,篱外秋光种绿蔬。除却搢绅官气习,秀才风味忆当初。
|[现代]许南英}}

==新诗发展轨迹==

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裘廷梁主张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让[[诗歌]]“通行于今,适用于俗”的诗界革命,主张突破诗歌的文言形式,推动诗歌的口语化与大众化。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以[[胡适]]作为开端,不断进行诗歌语言与形式方面的探索。并且,在初步探索阶段,以周作人的《小河》作为相对成熟的作品出世。随后,越来越多的诗人以及诗歌流派对现代文学中诗歌的创作做出了诸多[[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史中,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ref>[https://www.sohu.com/a/145140997_360208 什么是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有什么特点] ,搜狐,2017-06-01 </ref>的影响,在诗歌的形式和主题方面[[学习]]和借鉴,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发展,同时也不乏对于传统诗歌创作的回归。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