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蔡倫

增加 3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 [[ 東漢 ]] 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 [[ 造紙技術 ]] ,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人物生平==
蔡伦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的一个铁匠世家,他的祖上是打铁的。卫飒上任桂阳郡太守后,在桂阳设置铁官,蔡家因此与朝廷官员有了紧密的联系 。
小时候,他在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习《周礼》,读《 [[ 论语 ]] 》,尤其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少年蔡伦,已经是满腹经纶,很有才学 。
根据蔡伦后人的传说,蔡伦是在18岁以后,由京城到桂阳管理调运采冶铸铁的官员推荐,才进皇宫做了宦官。这一年,是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从史料分析,蔡伦是中国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进入皇宫为官的人 。
==主要成就==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 [[ 尚方宝剑 ]] ”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晚蔡伦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品牌”。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 ,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 [[ 蔡侯纸 ]] ” 。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 [[ 丝绸之路 ]] 经过 [[ 中亚 ]] [[ 西欧 ]] 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伦造纸意义==
众所周知,竹简笨重异常,到底有多笨重,可举一例:[[《史记》]]记载, [[ 秦始皇 ]] 三十五年,年将五旬的始皇帝依然精力旺盛,“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每天竟“以衡石量书”——即每天都要批阅文书120斤(打底相当于现在的60多斤)!这在今人看起来绝对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那么这60多斤的竹简文书到底上面有多少字呢?据考证,秦代的文书,多以中长度的竹简抄写。每枚竹简大约能抄写30个字左右,60斤竹简,大约可以承载3-5万字。
现代人每天在碎片时间中利用报纸、电视、移动终端,每天浏览的字数就能轻轻松松达到几万,因此,我们不禁同情秦始皇的辛苦。想来如今我们拿上KINDLE或手机就能轻松随身携带一本数十万字的书籍去旅行,秦汉时期的人们大概只能用车载了。从这点上看,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轻薄书写载体的发明。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