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崔鸿

增加 6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他是第一个敢于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历史的人,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所以说他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动乱的时代,但是对于史学,却是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无疑,崔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孝昌]]初年(525年),拜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卒于任上,追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big>台阁大臣崔光的侄子(世居今夏津县]白马湖镇西部崔楼,崔庄,南店三村有一处)。仕魏为中散大夫,郎中加前将军。以本官修辑国史,后累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加授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big>
崔鸿秉性耿介,遇事直陈,为同僚所钦服,主张为官求才,不拘一格。公元513年(北魏孝武帝延昌二年)大考百官,崔鸿乘机向朝廷建议对“绩效能官,才必称位者,朝升夕进,岂拘一阶半级者哉?”
崔鸿聪明好学,少时就有著述。自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开始,于公务之暇搜集整理旧史资料,于公元504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着手编纂《十六国春秋》,历时三载撰《十六国春秋》95卷,唯恐书中内容有悖朝廷之处,故未敢刊印。迄于公元528年(孝庄帝永安元年)其子崔子元,将其父所撰《[[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后因世事沧桑,原本失没,今仅有清人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传世。
<big>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big>北魏史学家崔鸿</big>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File:微信图片 20190928090812.jpg|300px|缩略图|右|[https://baike.baidu.com/pic/%E5%B4%94%E9%B8%BF/84343/0/b8014a90f603738de3b982efb21bb051f919ec08?fr=lemma&ct=single 原图来源 崔鸿图册]]]
{| class="wikitable"
== <small> 人物生平</small>==
崔鸿,崔光之弟崔敬友之子,世居东清河郡(今夏津县白马湖镇)。太和末年,为彭城王(元勰)国左常侍。景明中,迁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典起居注。迁给事中,兼祠部郎中,转尚书都兵郎中。永平初年,为镇南将军(邢峦)行台长史。徙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迁员外散骑常侍。延昌末,加中坚将军,迁中散大夫、高阳王(元雍)友、司徒长史。正光初,加前将军。撰高祖世宗《起居注》。孝昌初,拜给事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卒,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著作有《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
秉性耿介,遇事直陈,为同僚所钦服。主张为官求才,不拘一格。延昌二年(513年),大考百官,乘机向朝廷建议对“绩效能官,才必称位者,朝升夕进,岂拘一阶半级者哉?”崔鸿聪明好学,少时就有著述。景明元年(500岁年)开始,于公务之暇搜集整理旧史资料。正始元年(504年),着手编纂《十六国春秋》,历时三载撰写《十六国春秋》95卷。收集到成汉国的史料,补充成一百卷。唯恐书中内容有悖朝廷之处,故未敢刊印。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将其父所撰《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后因世事沧桑,原本失没,今有清朝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传世。
正光五年(524年),崔鸿受诏撰修国史,可惜他不幸染病,第二年便病逝了。死时崔鸿年仅48岁。
== <small> 作品评价</small>==
崔鸿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的人。他把十六国时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
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然王、钱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证。其实,《十六国春秋》于宋时仍存。如北宋初编成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即是抄录《十六国春秋》最多的一部类书。北宋中后期司马光编就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亦大量抄录了《十六国春秋》的史料。在南宋还是可以找到《十六国春秋》存在的痕迹。如南宋初孔传的《东家杂记》提到,他读过《十六国春秋》。号称宋代四部目录书之一的《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十六国春秋》。甚至明中期学者杨升庵也看到过《十六国春秋》,这比此后万历年间出现的《十六国春秋》残本要早。这说明到明中期,《十六国春秋》仍存在。
崔鸿自身亦富有才学。《魏书》称其“少好读书,博综经史”,以才学闻名于洛阳。他一生,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对平坦,职事之余,被委以史任。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崔鸿被拜为彭城王国左常侍,开始了其政治生涯。宣武帝景明三年,迁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敕撰起居。又迁给事中兼祠部郎,转尚书都兵郎中。永平初,徙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又迁员外散骑常侍,领郎中。延昌四年(515年),迁中散大夫、高阳王友,又为司徒长史。 正光三年(520年),加前将军,参修孝文帝、宣武帝起居。正光五年(524年),以本官修缉国史。孝昌初,拜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家世背景下,崔鸿最终成就了《十六国春秋》这部史学名著。史称崔鸿“弱冠便有著述之志”,他见晋、魏前史皆自成一家,无所措意,乃转而综合十六国史,“定为一书”,名曰《十六国春秋》。
== <small> 史书记载</small>==
《北史列传第三十二》
崔鸿,字彦鸾,少好读书,博综经史,稍迁尚书都兵郎中。诏太师、彭城王勰以下公卿朝士儒学才明者三十人,议定律令于尚书上省,鸿与光俱在其中,时论荣之。后为三公郎中,加员外散骑常侍。
崔鸿意如此。自正光以前,不敢显行其书。自后以其伯崔光贵重当朝,知时人未能发明其事,乃颇传读。然鸿经综既广,多有违谬。天兴二年,姚兴改号鸿始,而鸿以为改在元年;明元永兴二年,慕容超禽于广固,鸿又以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败于长安,而鸿亦以为灭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
== <small> 亲属成员</small>==
崔业传承至崔温、崔林(《广韵》说)
{| class="wikitable"
|}
== [[ <small> 崔鸿墓志</small>]] ==
《崔鸿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9月造,叙述了北魏著名史学家崔鸿的生平、著述等。该墓志的书法反映了魏书在当时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1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