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衛·李嘉圖

增加 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大衛·李嘉圖'''(英語:David Ricardo,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是英國產業革命高潮時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經濟理論中的精華,使古典政治經濟學達到了最高峰。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完成者,古典學派的最後一名代表,最有影響力的古典經濟學家<br>
生于猶太人家庭,父親為證券交易所經紀人。12歲到 [[ 荷蘭 ]] 商業學校學習,14歲隨父從事證券交易。1793年獨立開展證券交易活 動,25歲時擁有200萬英鎊財產,隨後鑽研數學、物理學。1799年讀[[亞當·斯密]]《'''國富論'''》後開始研究經濟問題,參加了當時關于黃金價格和谷物法的討論,1817年發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9年選為下議院議員。<br>
[[大衛·李嘉圖]]以[[邊沁]]的'''功利主義'''為出發點,建立起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分配論'''為中心的理論體系。他繼承了[[亞當·斯密]]理論中的科學因素,堅持商品價值由生產中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原理,並批評了[[亞當·斯密]]價值論中的錯誤。他提出決定價值的勞動是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不僅有活勞動,還有投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他認為全部價值由勞動產生,並在3個階級間分配: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餘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餘額。由此說明了工資和利潤、利潤和地租的對立,從而實際上揭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對立。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律、對外貿易中的比較成本學說等。但他把[[資本主義]]制度看作永恆的,只注意經濟範疇的數量關系,在方法論上又有形而上學的缺陷,因而不能在價值規律基礎上說明資本和勞動的交換、等量資本獲等量利潤等,這兩大難題最終導致李嘉圖理論體系的解體。他的理論達到資產階級界限內的高峰,對後來的經濟思想有重大影響。
1,5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