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正秋

增加 29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1913年,与张石川和组新民公司,专事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演业务,聘请他编写《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此后,他自组了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新剧活动。曾编演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隐痛》、赞扬[[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行经的《新华毒》,也有迎合小市民低级趣味的《男女拆白党大交战》等。[[五四运动]]前后,创办新民图书馆,发行《药风月刊》。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他曾发行[[《药风月刊》]]、[[《解放画报》]]支持当时的学生运动。
<p style="text-indent:2em;">1922年初,与[[张石川]]、[[周剑云]]等共同创办共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兼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同年,为明星公司编写了《滑稽大王游华记》、《劳工之爱情》等4部短片。<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651765/ 中国历代导演——第一代导演(默片时期),豆瓣2017-10-18]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片为中国摄制第一部长故事片,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人物事迹==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底,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影片宣扬“平民教育”在[[“从善惩恶”]]、改良社会中的主导作用,为摆脱文明戏的桎梏,对电影如何艺术地反映生活,作了一次认真的探索与尝试。在20年代的中后期,他的创作十分旺盛,本着“为弱者鸣不平”的创作主张,相继拍摄了一批妇女题材的影片,诸如《玉梨魂》、[[《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二八佳人》、[[《小情人》]]等。
<p style="text-indent:2em;">[[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左翼电影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党的电影小组的团结与帮助下,他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成为“一个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进步的社会活动家了”。1933年,他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如何走上前进之路》]]一文,明确地意识到[[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三反主义]]”创作原则。同年,他编导的影片《姊妹花》,在公映后引起轰动,是他代表作。<ref>[https://www.iqiyi.com/w_19s9a5v1hh.html 【湃乐思编导艺考-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上(1),爱奇艺 2019-05-17] </ref>
两种教育思想的抗争
<p style="text-indent:2em;">1902年的一天,这所由英籍犹太人嘉道里创办,座落在[[公共租界]]白克路(今凤阳路),兼收中外人士子弟的育才书院,突然爆发了一场小小的“学潮”:一群少不更事的学童,小的十二三岁,大的不过十六七岁,轰地拥向校长室,要求学校取消体罚。原来,在一向以教学严谨著称的育才书院,“体罚”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天上课时洋先生又要体罚一个小学生,不料却遭到一个瘦瘦小小的学生的反对。这个看上去年龄不过十三四岁的学生从座位上挺身站起,责问老师:“先生对我们讲授‘[[平等、自由、博爱’]]的道理,可为什么常常体罚学生呢?难道这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吗?”一句话,问得老师满脸通红。洋先生转向全班学生:“这位同学袒护犯错误的同学,大家说,这样做对不对?”平日里对体罚早就愤愤然敢怒不敢言的学生以沉默作答。“下课!我要向校长反映……。”[[恼羞成怒]]的洋先生夹起皮包冲出教室。见这阵势,那责问老师的学生索性大声问同学们“我们也找校长,要求取消体罚,好不好?”“好!”
<p style="text-indent:2em;">可是,“读书”仍然是小正秋心中最最解不开的情结。学校去不成了,只有自己找书看。什么[[《再生缘》]]、《推背图》、[[《左氏春秋考证》]]、《三国演义》,乃至戏曲唱本,逮着什么看什么。家里的书看完了,上街买书看。书摊上琳琅满目的各式图书打开了小正秋眼界。他渐渐选择了:《警世钟》、《西太后》、[[《扬州十日记》]]、[[《革命军》]]、[[《大革命家孙逸仙》]]。
<p style="text-indent:2em;">读书之余,郑正秋还迷上了京剧,以至哪天没去茶园看上一场戏,吃饭也不香。他偏爱[[毛韵珂]]、[[潘月樵]]和梨园世家夏月珊、夏月润兄弟的戏,一来二去,和他们交上了朋友。这再次惹恼了父亲。为使郑正秋远离他鄙视的“戏子”,郑让卿可谓[[用心良苦]]。先是,为17岁的郑正秋娶妻。可是儿媳[[俞丽君]]不但没“拴”住郑正秋,反倒也爱上了京戏。[[郑让卿]]左思右想,觉得儿子既不能一心一意经商,不如走仕途。他花钱在湖北[[张之洞]]那里买了个“候官”的位置,逼着郑正秋立即去湖北任职。可现在的郑正秋已不再是五年前任由摆布的孩子了。他在湖北勉强耽了近两年,深感“宦海茫茫,不可以居”,决定“[[洁身而退]]”再次从商。
<p style="text-indent:2em;">再次回到土栈,郑正秋还真用了番心思。他揣摩经商规律、顾客心理,确定他的“[[八字方针]]”:“以义为利,薄利多销”。一个“义”字,一个“薄”字,使他广交朋友,近悦远来。土栈生意比他父亲、弟弟经营时好了不少,短短两年,获利无数,少老板郑正秋的名声一时大振。可是郑正秋没有想到,生意场上多的是不义之人。善良正直的他缺了这份警惕,就得摔大跟头,一些奸猾之徒利用少老板的信任胡作非为,土栈亏损数万。郑正秋(可能也包括郑让卿)最终明白了:他不是经商的料。他把土栈交给弟弟正栋,自己钻进钟爱的戏曲中去。他发挥自己善于模仿的长处,学习[[孙菊仙]]、[[汪笑侬]]、[[谭鑫培]]等名伶的唱腔,最终达到声、神俱备,[[惟妙惟肖]]的程度。戏看得多了,对剧目、对演员的表演也有了想说的话。在友人夏月珊的启发下,郑正秋开始以[[《丽丽所戏言》]]、[[《丽丽所伶评》]]为题,尝试着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ref>[http://www.sohu.com/a/307632846_816769 【第887期】人物志01期|中国第一代导演,搜狐 2019-04-12] </ref>
==主要作品编辑==
===编导故事片===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