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正秋

增加 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底,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影片宣扬“平民教育”在[[“从善惩恶”]]、改良社会中的主导作用,为摆脱文明戏的桎梏,对电影如何艺术地反映生活,作了一次认真的探索与尝试。在20年代的中后期,他的创作十分旺盛,本着“为弱者鸣不平”的创作主张,相继拍摄了一批妇女题材的影片,诸如《玉梨魂》、[[《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二八佳人》、[[《小情人》]]等。
<p style="text-indent:2em;">[[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左翼电影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党的电影小组的团结与帮助下,他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成为“一个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进步的社会活动家了”。1933年,他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如何走上前进之路》]]一文,明确地意识到[[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三反主义]]”创作原则。同年,他编导的影片《姊妹花》,在公映后引起轰动,是他代表作。<ref>[https://www.iqiyi.com/w_19s9a5v1hh.html 【湃乐思编导艺考-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第一代导演上(1),爱奇艺 2019-05-17] </ref>
=== 两种教育思想的抗争===
<p style="text-indent:2em;">1902年的一天,这所由英籍犹太人嘉道里创办,座落在[[公共租界]]白克路(今凤阳路),兼收中外人士子弟的育才书院,突然爆发了一场小小的“学潮”:一群少不更事的学童,小的十二三岁,大的不过十六七岁,轰地拥向校长室,要求学校取消体罚。原来,在一向以教学严谨著称的育才书院,“体罚”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天上课时洋先生又要体罚一个小学生,不料却遭到一个瘦瘦小小的学生的反对。这个看上去年龄不过十三四岁的学生从座位上挺身站起,责问老师:“先生对我们讲授‘[[平等、自由、博爱’]]的道理,可为什么常常体罚学生呢?难道这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吗?”一句话,问得老师满脸通红。洋先生转向全班学生:“这位同学袒护犯错误的同学,大家说,这样做对不对?”平日里对体罚早就愤愤然敢怒不敢言的学生以沉默作答。“下课!我要向校长反映……。”[[恼羞成怒]]的洋先生夹起皮包冲出教室。见这阵势,那责问老师的学生索性大声问同学们“我们也找校长,要求取消体罚,好不好?”“好!”
<p style="text-indent:2em;">在校长室,这位洋先生和学生们形成尖锐对峙。育才书院创办以来破天荒的一场“学潮”,就这样发生了。
<p style="text-indent:2em;">几天后,在一次全校大会上,[[王植善]]校长向教职员工和学生郑重宣布:“从今往后,本校取消体罚。”这个带头反对体罚的学生,顿时成了同学心目中的“英雄”。老师们也对这个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反对不合理现象的学生,有了深刻印象。这个学生不是别人,就是14岁的少年郑正秋。可是,小正秋的父亲郑让卿听说了这件事,却勃然大怒:“小小年纪,竟敢目无师长,这还了得!混蛋!”郑让卿越想越生气:当初花大钱把孩子送进育才书院,原想受些洋教育,将来做生意好和租界的洋人打交道,谁知教出个目无尊长的“逆种”!这种书不能再读了,还是早点到生意场中去磨炼。主意已定,任凭郑正秋怎样哭诉哀求,郑让卿都不让[[小正秋]]再跨进他视为“虎狼”的育才书院校门了。
=== “官商门庭后继有人”===
<p style="text-indent:2em;">郑让卿,[[广东潮阳成田上盐汀村]]人。他以光绪间顺天府试进士第三十一名的资格,当过江浙盐运使,后调任三穗知府。他的父亲郑介臣于[[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之际来沪经商,开了家郑洽记土栈(鸦片批发栈)而成巨富,早年上海潮州会馆发起人之一。郑让卿是他第二个、也是最聪明能干的儿子。郑让卿三十岁上久婚无子,经友人介绍,在众多候选的男孩中选中他认为将来会大有出息的一个,抱进家门为[[螟蛉子]](义子)。时值秋高气爽,因取名正秋,又按潮阳老家的排行,为孩子取字“芳泽”。这个生于1888年12月24日的上海小男孩,从此入了[[广东潮阳]]籍,在优裕的官商家庭中生活成长。
<p style="text-indent:2em;">小正秋3岁了。为了“让孩子认得老家”,母亲张太夫人带正秋回到上盐汀村祖居。老家美丽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婚丧习俗]],家祠私塾的学习经历,以至独具特色的潮州音乐,潮州戏曲,处处令小正秋既新鲜,又激动,留下一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