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卯均

增加 21 位元組, 4 年前
生平概况
==生平概况==
张卯均,1915年3月25日出生于 [[ 上海 ]] 市青浦县。祖父张继斋为前清举人,推崇新学,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张卯均幼年丧母,由祖父抚养。先在本地小学读书,1927年后寄宿上海养正小学、南洋中学就读。祖父治家极严,要求子孙安分守己,老实做人。南洋中学十分重视数、理、化课程,学期考试不及格就有被退学的可能。这些奠定了他以学业为主,洁身自好的思想。同时,他对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三省的侵略罪行非常愤慨,产生了强烈的富国强民、实业救国的愿望。在祖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的启发下,开发矿业遂成为他实业救国的理想。1934年中学毕业,他考入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专业。
1935年, [[ 日本 ]] 进逼华北,北平发生了“一二·九”运动。张卯均在校参加了南下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的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卯均中止了在大冶铁矿的实习返回上海青浦。“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张卯均在青浦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青浦旅外学生会,宣传抗日救国。不久,焦作工学院开学,他回校继续学业,并随校先迁西安,后迁天水。1938年8月,张卯均期满毕业,因成绩优良被留校任助教。此时,焦作工学院和迁来西北的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了西北工学院,张卯均在校担任矿物实习课和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
1940年,经同学介绍,张卯均到重庆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工作。这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处设有选矿专业研究的机构之一(另一处是东北的大陆科学院)。张卯均先在采矿室从事矿业调查,任技佐(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不久,转到选矿室任技士(相当于工程师)。虽然当时试验项目不多,但他对选矿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此,选矿成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
1945年,张卯均经矿冶研究所推荐,并经统一考试录取,前往 [[ 美国 ]] 实习。在美国期间,他选择了当时规模最大(日处理矿石4万吨)、设备最新的莫冷西铜矿选矿厂作为重点实习单位。在那里,他系统地考察了从原矿破碎至尾矿处理,以及流程监测等完整的技术措施和生产管理制度。1946年10月回国。因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原矿冶所正从重庆迁到北平。张卯均回到矿冶所任技正(相当于高级工程师),兼选矿室主任。在这里,张卯均曾对龙烟贫铁矿进行研究,提出采用重选法富集粗粒矿砂、细粒矿砂采用还原焙烧磁选法处理的试验方案。虽然试验工作由于工作调动而中辍,但不失为对该矿早期的实验工作之一。
1950年1月,重工业部组织了一批专家,成立东川铜矿工作组,为开发 [[ 云南 ]] 东川铜矿资源进行调查,张卯均参加了这个工作组。他们先后考察了汤丹、因民、落雪等地的矿床情况和矿石性质,提出了开发东川铜矿的初步设计方案。
1954年,张卯均作为云南锡业公司新冠选矿厂的工程负责人,为了确定生产流程和工艺参数,他组织领导了该厂原矿牛屎坡砂锡矿的选矿试验。设计中采用了水力旋流器等先进技术,改变了落后的人工手选细泥的状况,使新冠选矿厂在整体设计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1956年6月,张卯均经马捷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张卯均参加了在 [[ 瑞典 ]] 召开的第四届国际选矿会议。会后他被指派到苏联列宁格勒米哈诺布尔选矿设计研究院学习。在那里,除了熟悉他们的实验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外,张卵均着重学习了铜、铅、锌多金属共生矿的分选技术,特别是氧化矿的各种分选技术。1958年他回国后,任北京选矿研究院选矿研究室副主任,主管科研工作。在“二五”计划期间,张卯均为设计全国大型选矿厂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
1963年,在红铁矿选矿的攻关过程中,张卯均提议采用云锡公司研制的离心选矿机回收磁选尾矿中的红铁矿,为发展磁重选矿联合流程,提高红铁矿的选矿指标指明了方向。
从1978年开始,张卯均还积极参与和组织领导了全国性的选矿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主编了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丛书(选矿工业)和《选矿手册》等书籍,为促进中国的选矿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计选矿厂==
云南个旧是中国产锡的重要基地,历来采用重力选矿方法处理高品位氧化脉锡矿和少量冲积砂矿,对于难选的锡细泥(指砂粒小于0.074毫米的物料)大都成为尾矿损失。1949年前后,这种锡细泥曾采用土法沉淀沟脱泥和分级,并以放槽、砖槽、敲大锅等人工富集方法回收,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张卯均负责设计的新冠选矿厂所用的原矿是坡积砂锡矿,含泥量高,锡石粒度细。改变当时人工富集细泥的生产工艺是提高选矿技术的关键。因此,在设计中,他首次采用设备构造简单、生产能力大、占地面积小,对细粒物料分级效率高的水力旋流器取代沉淀沟进行分级脱泥。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水力旋流器已发展成为锡选矿的重要分级脱泥设备。在设计中,他还采用了五层自动翻床代替放槽、砖槽等人工富集细粒锡石装置,取得了较好效果。
2,3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