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納米比亞

移除 73 位元組, 4 年前
歷史沿革
約15,000年前於[[達馬拉蘭]](Damaraland)已有人類活動並於[[特韋弗爾泉]](Twyfelfontein)岩石上繪畫。約於公元前[[科伊科伊人]](Khoi-khoi)穿過[[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進入納米比亞。9世紀時[[達馬拉人]](Damara)遷徙並定居於納米比亞。[[班圖語]]系的[[赫雷羅人]](Herero)約於16世紀從東非大湖地區南下,穿過安哥拉到達尚比亞,並於1550年左右抵達[[庫內納河]](Cunene River or Kunene River),並向南方的納米比亞發展。
約18世紀中葉,赫雷羅人勢力範圍已擴大到[[卡奧科蘭]](Kaokoland今[[庫內內區]]Kunene Region)一帶,並向南拓展至[[斯瓦科普河]](Swakop River)。18世紀末葉由[[瓊克·阿夫里坎納]](Jonker Afrikaner)領導的Oorlam族(科伊科伊人的分支)打斷赫雷羅人的擴張行動並擁有納米比亞中部的主導權,並成為介於北部赫雷羅人與南部[[納馬人]](Nama people,舊稱Namaqua為科伊科伊人的分支)間的緩衝。1861年隨著瓊克·阿夫里坎納的死亡留下納米比亞中部地區的權力真空,赫雷羅人與納瑪人相互爭奪該地區的控制權。<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3 |title=Pre-history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8}}</ref><ref name="Bantu">{{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4 |title=Bantu colonisation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8}}</ref><ref name="European">{{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5 |title=European Colonisation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 歐洲航海家與殖民者 ===
德國方面則派出了曾鎮壓[[中國]][[義和團]]而臭名昭著的[[洛薩·馮·特洛薩]](Lothar von Trotha)取代相對保守溫和的[[西奧多·洛伊特溫]](Theodor Leutwein),領導殖民軍(稱為Schutztruppe)。[[洛薩·馮·特洛薩|特洛薩]]頒布「滅絕令」(Vernichtungsbefehl),採取對赫雷羅人格殺勿論、於水源下毒、切斷食物來源並趕入卡拉哈里沙漠中,並以此恐嚇納馬人等其他部落停止反抗活動。雖然滅絕令傳回德國本土後遭到撤銷,但行動仍未停止,新政策則是將反抗者送入位於呂德里茨外海[[沙克島]](Shark Island)上的集中營,進行勞動、虐待及生物實驗;據載約有3000顆赫雷羅人的頭顱被運往[[柏林]],供德國科學家研究非洲人是否為「次等人種」。隨著[[薩繆爾·瑪哈雷羅|瑪哈雷羅]]率領倖存的赫雷羅人穿越[[奧馬赫科]](Omaheke)逃亡至貝專納保護國與納馬的領導人[[亨德里克·維布伊|維布伊]]的死亡,1908年納馬人與德國談和,整起滅絕事件才就此落幕。約有80%的赫雷羅人和50%的納馬人死於1905~1908年間的「[[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中,估計死亡人數高達10萬人左右。他們不是被德軍殺死就是死於集中營的奴役惡劣的環境勞動至死或病死。
1909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人不斷的移民於此並進行鐵路的鋪設與城鎮的開發,而納米比亞人逐漸邊緣化,僅被作為勞力來源 。一戰爆發後 。1915年 在英國的授意下,[[南非聯邦]]的總理[[路易斯·博塔]](Louis Botha)佔領德屬西南非 ,戰後,1919年[[國際聯盟]]裁定 西南非交 由南非託管。<ref name="Bantu"/><ref name="Scramble"/><ref>{{cite web| 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829075311/http://www.un.org/Depts/dpko/dpko/co_mission/untagFT.htm |title=Namibia UNTAG| publisher=web.archive.org|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7 |title=The 20th century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storm.mg/article/207071 |title=20世紀一場被遺忘的種族滅絕 非關納粹猶太,但兇手仍是德國人|date=2016-12-30 | publisher=風傳媒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1-11}}</ref><ref>{{cite web| url=https://edition.cnn.com/2012/10/23/world/africa/namibia-eye-on-country-profile/index.html |title=Namibia country profile: moving on from a difficult past|date=2012-10-24 | publisher=CNN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deutschlands-erster-voelkermord-das-roecheln-der-sterbenden-verhallte-in-der-erhabenen-stille-a-313043.html |title="Das Röcheln der Sterbenden verhallte in der erhabenen Stille"|date=2004-08-13 | publisher=Spiegel Online| language = DE |accessdate=2019-11-14}}</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massaker-in-suedwest-afrika-wie-die-hereros-um-wiedergutmachung-kaempfen-a-561657-2.html |title=Wie die Hereros um Wiedergutmachung kämpfen |date=2008-06-25 | publisher=Spiegel Online| language = DE |accessdate=2019-11-14}}</ref>
=== 南非接管 ===
==== 種族隔離政策 漫長的獨立之路 ====
南非在1948 在1922~1946 之後對該地區實行了種族隔離法律。在克服了最初的分歧之後 來自南非的新殖民者和現 縱使 部分德國人離開但遭到 德國 殖民者很快發現了一個共同 政府查封 利益-對原本應該保護他們的幸福的原住民進行毫不動搖的剝削。逐漸 也未歸還 取而代之的是 納米比亞中部 越來越 土地被分配給 定居家庭,通常是 來自南非的 [[ 布爾人 ]](Boer)移民並獲得大筆補貼 而不是來自歐洲的德國 並持續對納米比亞 進行剝削 。   1948年南非實施[[種族隔離]](Apartheid)制度。  原住民被限制在各種“原住民地區”-通常是定居者不容易耕種的貧困土地:與納米布接壤的卡拉哈里(Kalahari)的布什曼蘭(Bushmanland)和埃雷羅蘭(Hereroland),達馬拉蘭(Damaraland)和考科蘭(Kaokoland)。其餘的大多數黑人人口被限制在北部的一塊土地上,盡可能遠離南非,以作為礦場廉價勞動力的儲備庫-南非正在開發該礦場以開採該國的礦產財富。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非正式向聯合國宣布其吞併該領土的意圖。繼承了國際聯盟託管領土責任的聯合國反對該計劃,認為“西南非洲的非洲居民尚未實現政治自治”。直到1961年,聯合國一直堅持這一觀點。年復一年,南非政權系統地忽略了它。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