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納米比亞

增加 42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南非接管 ===
==== 種族隔離 政策 (Apartheid) 漫長的獨立之路 ====在1922~1946年間,縱使有部分德國人離開但遭到德國政府查封的土地也未歸還,取而代之的是納米比亞中部的多數土地被分配給與來自南非的[[布爾人]](Boer)移民並獲得大筆補貼,並持續對納米比亞人進行剝削 。而當地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南非政府任命的行政長官,並且只有白人居住者擁有投票權。納米比亞的原住民被限制於「Native Areas」的地區,多數位於卡拉哈里附近的[[布什曼蘭]](Bushmanland)、[[赫雷羅蘭]](Hereroland)與邊境的達馬拉蘭、卡奧科蘭,這裡的土地貧脊、不適合耕種;其餘的黑人多數被限制在遠離南非的北部地區,並作為開採礦產的勞動力
[[聯合國]]成立後不久便開始說服南非將西南非交由聯合國託管。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非正式向聯合國提出吞併西南非的意圖,但聯合國認為「西南非的居民尚未實現政治自治」並予以反對,但南非仍將西南非併入領土。1948年主張將西南非併吞並打算推行[[種族隔離]](Apartheid)的[[南非國民黨]](Nasionale Party, NP)勝選,由[[丹尼爾·馬蘭]](Daniel Malan)出任南非總理且開始實施種族隔離。針對南非的行動,聯合國向[[國際法院]]提出了質疑。國際法院裁定託管仍繼續有效,但南非仍必須向聯合國提出報告,但南非拒絕接受。直到1961年,聯合國一直反對南非的行為並採取譴責南非政府的方式。1961年至1968年之間,聯合國試圖透過廢除託管制度並使納米比亞獨立,然而南非政府則持續忽略聯合國的各項決議。
1948年南非實施[[種族隔離]](Apartheid)制度。
原住民被限制在各種“原住民地區”-通常是定居者不容易耕種的貧困土地:與納米布接壤的卡拉哈里(Kalahari)的布什曼蘭(Bushmanland)和埃雷羅蘭(Hereroland),達馬拉蘭(Damaraland)和考科蘭(Kaokoland)。其餘的大多數黑人人口被限制在北部的一塊土地上,盡可能遠離南非,以作為礦場廉價勞動力的儲備庫-南非正在開發該礦場以開採該國的礦產財富。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非正式向聯合國宣布其吞併該領土的意圖。繼承了國際聯盟託管領土責任的聯合國反對該計劃,認為“西南非洲的非洲居民尚未實現政治自治”。直到1961年,聯合國一直堅持這一觀點。年復一年,南非政權系統地忽略了它。
1961年至1968年之間,聯合國試圖廢除託管制度並建立納米比亞獨立。然而,法律壓力是無效的, 由西南非洲人民組織(SWAPO)領導的一些納米比亞人選擇為自己的武器而鬥爭。第一次沖突發生在1966年8月26日親共黨之「西南非人民組織(South West Africa People’s Organization,SWAPO)進行多年獨立武裝運動。1968年,聯合國終於宣布對南非的佔領是非法的,並將其更名為納米比亞。聯合國大會多數成員對經濟制裁實施譴責的努力通常被安全理事會西方國家否決-他們對納米比亞的跨國公司擁有利益,並且將因實施制裁而蒙受損失。南非於1988年同意依聯合國決議進行公開選舉。
<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8 |title=The final colonists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