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奧雷·舍人(Ole Scheeren)

增加 3,40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gallery>
 
 
===新加坡大型住宅開發案===
 
這是一個在新加坡的 大型住宅項目。如果我們看一下新加坡, 亞洲和全世界的其他國家, 當然,這些城市都是以高樓大廈為主, 這種類型的大樓確實製造了 更多的疏離感而非親近感, 而我想問,我們看待居所的時候, 要如何做到 不是只考慮私密性,我們自己和公寓的 獨立性, 而是能產生集體的共同意識呢 ? 我們要如何想到要去創造 一個交流的環境, 讓分享與獨自擁有,同樣使人舒心呢 ?
 
典型的答案是—— 我們必須設計1040間公寓—— 外型會像這樣子 : 根據政府法規,會有24層的樓高限制, 12棟大樓,剩下一點點開放空間, 其它什麼都沒有—— 相當擁擠嚴密的系統, 雖然大樓可以將你與其他人分隔開, 但這根本不能給你隱私, 因為你離隔壁鄰居相當近, 所以蓋好之後的公寓群質量堪憂。
 
所以,我提議推掉高塔, 把垂直設計改成水平設計, 並把它們堆疊起來, 從側面看,它是不規則的排列, 如果從直升機上往下看, 可以看到,它的組織架構實際上是個 水平建築物堆疊起來的網狀六邊形, 這是為了創造出幾個大型戶外庭院—— 這些中央空間為社區 規劃了多種設施與功能。可以看到這些庭院空間 並非是封閉不透氣的空間。它們是開放的、通透的、 互相連接起來的。我們稱呼這個項目是 " 交錯 " ( 社區名稱: 翠城新景 ), 想像我們把人類與空間 彼此交錯連接起來。我們設計的每樣細節, 都與「把空間賦予生命並 還給社區居民」有關。事實上,這個系統 可以在我們布局主要的公共空間時, 讓它層層堆疊出越來越多的 個人與私密空間。於是我們就能夠展開一種 介於集體與個人之間的設計概念。
[[File:新加坡大型住宅開發案01.jpg|350px|缩略图|居中|新加坡大型住宅開發案[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nol4a8.html]]]
 
來做個簡單的數學計算 : 如果我們把所有地面上的綠色植物面積, 扣除掉建築物的投影面積, 然後加上所有有綠色植物的陽台面積, 我們會得出一個112%的植被覆蓋率, 比不蓋大樓還要有更多的自然空間。當然,這個簡單的計算結果說明了 我們增加了居民可利用的空間。事實上,這是13樓的其中一個陽台。你會看到提供給社交活動的 新基準面、新地平面。
 
我們在「可持續發展」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在熱帶地區,陽光是最需要注意的因素, 事實上,我們說的是尋找遮蔽處。我們首先確認所有的 公寓大樓整年都會有 足夠的日照時間。然後我們進行外牆玻璃優化, 來減少建築物的能量消耗。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證明 通過地形設計, 建築物本身就為中庭花園 提供了足夠的遮蔽, 所以花園一整年都適宜人們活動和納涼。我們更進一步地沿著主風廊, 設置了水池景觀, 在蒸發冷卻的過程中 形成一個微型氣候, 進而有效地改善居民 居住的空間品質。這個想法創造了多樣性的選擇、 一種你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想躲哪兒就躲哪兒的自由, 在一個多樣性的居住環境中 產生個人生活的多樣性。
15,8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