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蒲剧

增加 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蒲剧 ]] 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 [[ 山西 ]] 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西梆"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蒲剧与秦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发展脉络联系,所以两者又常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ref>[http://www.xijucn.com/html/jinju/20121109/41501.html 晋剧五行:红黑生旦丑]戏剧网>乐,发布时间;2012-11-09 09:03</ref>
蒲剧约形成于 [[ 明代嘉靖年 ]] 间。山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是"[[ 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 。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河南古陕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 ,朴实奔放 ,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
此外,在太岳抗日根据地有解放剧社和太中蒲剧团,在革命圣地延安则有南区合作社蒲剧团。所有这些表演团体,除主要演出传统戏以外,大都兼演一些新编历史剧和配合时事的现代戏。例如革命根据地的蒲剧团便都排演过墨遗萍在延安创作的[[《正气图》]]、《胜败图》及马健翎编剧的《血泪仇》。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蒲州梆子重振雄风,
[[File:壮剧77.jpeg444.jpg|thumb|400px|有框|右|蒲剧装扮[http://www.sohu.com/a/218598589_257554/ ]]]
" [[ 文化大革命]]"前后,杨虎山、筱月来、阎逢春、张庆奎相继谢世。王秀兰、田郁文硕果仅存,也都转入传艺授业,息影舞台。越过了十年动乱造成的断裂,一批新秀涌现出来,任跟心、武俊英、郭泽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武俊英在新绛蒲剧团,师从筱兰香(田郁文),工闺门旦,学中路梆子与豫剧之柔婉以唱蒲州梆子,一改传统肃杀直朴之风,启一代新声,受到普遍赞誉。
==传统剧目==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 戏[[500]] 戏500 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其中以山西晋南蒲剧院(今临汾地区蒲剧院和运城地区蒲剧团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员有王秀兰(小旦)﹑阎逢春(须生)﹑张庆奎(须生)﹑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主要乐师有车林娃(鼓板)﹑车太娃(板胡)等。又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工作者共同参加艺术创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ref>[https://v.qq.com/x/page/o30248s5g95.html 芮城蒲剧团《薛刚反唐》]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2日</ref>﹑《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贩马》﹑《杀驿》﹑《出棠邑》﹑《破洪州》﹑《少华山》﹑《麟骨床》﹐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ref>[https://v.qq.com/x/page/j050393n1lt.html
蒲剧《窦娥冤》王秀兰]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2日</ref>。想流传在山西晋南。<ref>[http://www.chuiyue.com/eg/26695/ 蒲剧大全完整版100部] 吹月网,发布时间;2017/9/1 22:22:37</ref>
濒危的主要原因,有投入不足,戏曲教育滞后,保护措施乏力、继承、创新意识不强等。
剧种目前的状况是: 1.创作、研究人才严重匮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岁月,每个剧团基本都编导演音美各类人才俱全,如今各县剧团基本没有专职编剧、导演,就连蒲剧的最高创作、研究机构蒲剧院,艺术创作的各部类也缺乏有创造力的人才。
2.[[ 剧团逐年减少,市场不断萎缩。]] 临汾市17个县市,目前只有五六个剧团在活动,大多数或早已瘫痪或不能常年演出。加上其他娱乐形式竞争,观众仍在流失。
3.表演人才短缺。近几年为戏曲培养后续人才的戏校招生困难,许多剧团表演人才老化,无有生力量充实,因而剧目不易更新,艺术难以提高,在艰难维持。
{{#iDisplay:o30248s5g95|780|460|qq}}
</center>
 
蒲剧《窦娥冤》王秀兰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