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蒲剧

增加 4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渊源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陕州(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
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 乱弹"]] 流行。孔尚任于 [[ 康熙 ]] 四十六年所作《平阳竹枝词·乱弹词》可为证。当时的平阳乱弹演技已有相当水平,曾博得 [[ 康熙 ]] 帝的赏识。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赏识。康熙至乾隆时,北京观众也称蒲剧为"西调"、"西秦腔"、"勾腔"。咸丰、同治后,又多以[["山梆子"]]称之(见清吴长元《燕兰小谱》、近人王芷章《腔调考源》)。
所谓"山陕梆子",当时泛指山西晋南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两地仅一河之隔,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同,又有大庆亲渡口毗连一体,艺人相互搭班演出,历来无艺界。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和白长命合演[[《鞭打芦花》]]。<ref>[http://www.517yc.com/minsu/wenhuayichan/puzhoubangzi.shtml 戏剧类:蒲州梆子] 来自网络,发布时间;2013年09-06-08</ref>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