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24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辽宁建平白玉龙。红山文化。有说像猪,有说像熊。他们一方面从形象上分析像熊,另一方面依据出现红山文化重大遗迹的牛河梁积石冢内,有以熊为祭的重要迹象和出土熊首彩陶塑件,甚至附近有可能是当时先民作为山神崇拜的熊形大山。事实上,圆眼大头尖长嘴,利齿显露的,甚至肥厚笨拙的身体与当地的棕熊唯妙唯肖。
[[ 安徽凌家滩 ]] 白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联的扁环形,鸡骨白色泛绿斑,此龙除背环一周明确的脊鬣,尤为形象的是龙首呈牛头形,头上两支微翘的弯角,直观就是当地水牛头上的双角。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良渚文化。玉龙组成比较特别,由四个同向龙首围成一个镯形。龙首分布均匀地浅凸于镯面上。嘴、眼、耳浅浮雕状,龙角、牙齿等一些细部用阴线勾勒。发掘报告描述它"眼和牙近似水牛或鹿,鼻如猪,角与耳非牛非鹿,似为各种动物的结合图形。……平面加一个侧面进行斜向观察,其形态和传统观念龙形颇为近似,……环曲的镯身,或可视作龙体的象征"。此类龙形,在浙江反山、瑶山等遗址出土的璜、柱形器、山字形器管和小玉璧上多有发现。扁长吻,缩颈俯伏,面额仰天的身姿酷似一条浅潜水下,仅浮露鼻眼,随时准备猎取小动物的鳄鱼的形象。一排整齐犀利的牙齿,更是这一水中猎手的生动写照。
古籍说帝舜和夏代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的族名。《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龙由图腾时代原始的龙形象变成真正的龙纹,约在商代。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 [[ 青铜器 ]] 上的纹饰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怪物的侵害。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
=== 秦汉 ===
《史记·封禅书》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
龙原本是中华先民崇拜对象,但随着专制程度的不断加深,君权之日益膨胀,帝王之家凭借政治优势,将龙据为己有。《吕氏春秋》中,便有将晋文公"喻之为龙"的记载。其后有 [[ 秦始皇 ]] 称"祖龙"之说。秦汉以后,龙已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皇帝为"真龙天子",出生曰"真龙天降",驾崩称"龙御上宾";所居者龙庭,卧者龙床,座者龙椅,穿者龙袍。<ref>[19http://www.cssn.cn/  龙年说龙],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08-10</ref>
西汉 [[ 董仲舒 ]] 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在长沙 [[ 马王堆 ]] 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  <ref>[http://art.people.com.cn/n/2015/0603/c206244-27097554.html 从龙型起源了解龙饰文物的来龙去脉],人民网 ,2015-08-12</ref>
=== 唐代 ===
=== 宋代 ===
《辽史·太祖本纪下》记:"神册五年(920 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北宋 [[ 沈括 ]] [[ 梦溪笔谈 ]] ·杂志一》介绍过他出使 [[ 契丹 ]] 时所闻该事,元好问《 [[ 续夷坚志 ]] 》对该事谈的较详细,是条五尺小龙。
=== 明清 ===
明朝洪武时期,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其特征概括为头小、颈细、身体细长、少毛发、三四爪。永乐、宣德时期,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龙形变得形体高大粗壮,威武凶猛。那时,龙首较元代的大,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ref>[http://art.people.com.cn/n/2015/0603/c206244-27097554-2.html  从龙型起源了解龙饰文物的来龙去脉],人民网 ,2015-08-12</ref>
到了成化、弘治、正德年间,龙型失去了前朝张牙舞爪、叱咤风云的雄姿,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常见的一种闭嘴龙,多在花间、莲池、海水彩云中出现。除了闭嘴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而 [[ 嘉靖 ]] [[ 隆庆 ]] 、万历年间,龙纹则以行龙为多。有双龙相对的,有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回首而望的,也有龙凤对舞的。有行于花间、舞于彩云的龙形,也有游于海涛之中的蛟龙。此时的龙纹,亦分张口和闭嘴龙。在工艺上,龙纹大不如前。常见画工简单草率,有的把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失去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File:龙图6.jpg|缩略图|左|[http://dingyue.ws.126.net/77xSSnHCSF52FLPULd=7tMdJ8KE1PFUllyH0EaQ4fjCC91505446919745compressflag.jpg 原圖鏈結][https://www.so.com/s?src=lm&ls=s112c46189d&q=%E4%B9%9D%E9%BE%99%E5%A3%81%E9%BE%99%E7%BA%B9&lmsid=fc65490225606584&lm_extend=ctype%3A3 来自360搜索]]]
[[ 雍正 ]] [[ 乾隆 ]] 年间,龙型的角分叉成山字形,龙的眼睛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这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了元、明时期三角形的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之前的威武、健壮,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对比发现,之前的龙体盘曲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显腰体硬直之感。
概括起来,明代龙纹及造型粗壮,威武生猛,龙首魁梧,有怒发冲冠之气势。龙趾呈三角形,略微内弯,锋利刚劲。明中期时龙首扁长,上唇呈如意状,龙爪紧靠呈风车状。明晚期时,仍以游龙居多,龙的头部略圆,鬃毛成蓬,有上冲之势。这时的龙型上颚端肌肉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人称"猪嘴龙"。而清代龙纹显得华贵精巧,富丽堂皇。  <ref>[http://art.people.com.cn/n/2015/0603/c206244-27097554-2.html  从龙型起源了解龙饰文物的来龙去脉],人民网 ,2015-08-12</ref>
整合性。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使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中国龙文化经过整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ref>[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7194169.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星亮:中国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民日报,2015-08-12</ref>
[[ 道教 ]] 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游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龙在道教中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作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及建立锁龙井的著名神话故事,中国各地的 [[ 锁龙井 ]] 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师即中国道士所为。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 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 [[ 东海敖广 ]] [[ 南海敖钦 ]] [[ 西海敖闰 ]] [[ 北海敖顺 ]] ,称为四海龙王。
道教龙王(如四海龙王,五方龙王)是在中国古代龙神信仰及四海神信仰的原型基础上,在套用佛教龙王名称所创的纯国产。
龙生九子:据明人 [[ 李东阳 ]] 《怀麓堂集》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性喜音乐,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嘲风(cháo fēng):喜好冒险,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装饰,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蒲牢(pú láo):喜欢吼叫,人们常把它安在钟上。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欢蹲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赑屃(bì xì):似龟,好负重。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狴犴(bì àn):平生好讼,其形似虎,往往刻于狱门之上。负屃(fù xì):平生好文,常盘绕在石碑碑文头顶。螭吻(chī wě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作建筑物上的吻兽。不过民间传说中之龙子远不止上述九位,九乃虚指,以示数量之多;又是阳极之贵数,以示地位尊崇。折射出我中华先人对子孙众多的期盼、对变异性的破解以及对后天习得的肯定的文化理念。  <ref>[http://www.cssn.cn/  龙年说龙],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08-10</ref>
''' 龙脉''':风水学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最著名的龙脉为昆仑山和秦岭。
''' 龙的传人''':所谓龙的传人,主要意思是说龙之血缘的传承人,说远古的先祖是人和龙交合的产物,次要意思是说龙之泽物无畏精神的传承人。除了汉族,中国百越系的壮侗泰佬掸芒等族传说因为神农娶洞庭君之龙女为妻而生,苗族始祖之一的蚩尤传说头有双角也是龙,藏族蒙古人和满族等东北一些少数民族也崇拜龙。
''' 生肖''':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对应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龙一说。龙与 [[ 凤凰 ]] [[ 麒麟 ]] [[ 玄武 ]] 一起并称"四灵"。
''' 元宵节舞龙''':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File:龙图7.jpg|缩略图|右|[http://pccoo.cn/bbs/20130226/20130226142117495.jpg 原圖鏈結][http://spro.so.com/searchthrow/api/midpage/throw?ls=s112c46189d&lm_extend=ctype:3&ctype=3&q=%E5%85%83%E5%AE%B5%E8%8A%82%E8%88%9E%E9%BE%99&rurl=http%3A%2F%2Fm.dingjisc.com%2Fnews%2F6b6Z6Iie6KGo5ryU.html&img=http%3A%2F%2Fpccoo.cn%2Fbbs%2F20130226%2F20130226142117495.jpg&key=t0192491de1de4b9f4f.jpg&s=1575703594315 来自360搜索]]]
[[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据易经中的说法,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起初为"龙头节",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农业丰收。更为普遍的说法是二月二龙抬头,所以每个人都要去理发,以沾染"龙"气,迎取吉利。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 端午节赛龙舟''': [[ 龙舟赛 ]]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传说战国时楚国大夫 [[ 屈原 ]] 于农历五月五日含恨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遗体。民间赛龙舟是 [[ 端午节 ]] 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File:龙图8.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12/c7755bbb467140098966dbd77ffd9ab5.jpeg 原圖鏈結][https://www.sohu.com/a/191343422_679668 来自搜狐]]]
龙凤呈祥:典出《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传说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驸马萧史在华山隐居修炼,得道乘龙凤而去,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萧史的动人故事,就用" [[ 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贞爱情。
=== 域外 ===
一两千年以来,日本农民和渔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态与中国龙相差无几。日本的古建筑中,中国汉唐明清时期龙的形态较多见,先秦时期的龙则少见。可见中国龙的艺术是从汉代开始大量传入日本的。
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显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 [[ 越南 ]] [[ 泰国 ]] [[ 菲律宾 ]] [[ 印度尼西亚 ]] 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中国长江文化系的特征。龙的头大,有些像 [[ 狮子 ]] 或牛,腹粗,尾大,足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这一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刻,以及龙舟、龙舞和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长江以南有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龙舟文化甚为发达。指挥龙舟竞渡的铜鼓饰有龙凤等吉祥动物图案。东南亚的铜鼓艺术源于中国。滇系和粤系铜鼓艺术的差别也见之于东南亚,成为长江龙凤文化的地方演变体。从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东南亚龙文化是长江文化系,特别是苗蛮文化向南的伸延。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46968578346276445.html  东方的龙],东方的龙 , 2015-10-21</ref>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大量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了其社会进步。如 [[ 日本 ]] 的传统建筑和传统服饰其实完全就是中国唐代时的样子。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映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 价值意义 ==
综合精神。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 [[ 印度 ]] 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进取精神。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1,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