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丁雪松

增加 1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 </ref>
''' 丁雪松 ''' (1918年5月 — 2011年5月),女,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巴南区)人。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著名作曲家 [[ 郑律成 ]] 之妻。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简介==
听着川江号子,送走了苦涩的童年。逆水行舟,到重庆求学。18岁的丁雪松在《商务日报》上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先后出使 [[ 荷兰 ]] [[ 丹麦王国 ]]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外交工作适应祖国四化建设的需要,作了可贵的探索。她曾长期从事民间外交,先后接待过许多重要的外国客人,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 周恩来 ]] 总理曾叮咛她,要给外国朋友看好的一面,也看差的一面,以使客人对中国有个全面的了解。她承办过美国朋友 [[ 埃德加·斯诺 ]] 的骨灰安葬仪式,也曾陪同 [[ 邓颖超 ]] [[ 康克清 ]] 两位大姐会见过美国副教授 [[ 维特克 ]] …… 她曾率团和随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为祖国赢得了鲜花、掌声和荣誉。她在口述著作《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一书中还深情地回忆了她的革命伴侣、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为人们了解音乐家不寻常的生平和成长轨迹,了解他们夫妇在中国和朝鲜生活、工作的传奇经历和特殊贡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011年5月29日,丁雪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病逝世,享年93岁。 <ref>丁雪松同志逝世 </ref>
==履历年表==
1937年11月,经 [[ 漆鲁鱼 ]] 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后,自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去延安。
1941年10月,奉调回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筹备工作。年底调边区政府副主席 [[ 李鼎铭 ]] 先生处任秘书。
1943年4月18日,女儿 [[ 郑小提 ]] 出生。不久至边区行政学院参加整风审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与人民日报社记者 [[ 李庄 ]] 、英国工人日报社记者阿兰·魏宁顿至汉城采访。7月 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建立。商业代表团撤销。
===和丈夫郑律成生死相依的爱情===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从外地赶回北京。他准备谱写有关周恩来的组歌,以纪念这位在国家多难之秋,殚精竭虑,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第二天,作为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团长,丁雪松将访问 [[ 罗马尼亚 ]] [[ 南斯拉夫 ]] 。一个作曲,一个搞外事工作,两驾马车鼓足了劲儿向前奔跑。然而悲剧恰恰就在这时发生了:郑突发脑溢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1938年春,丁雪松与郑律成相识在延河畔。那时,丁在抗大五大队女队学习,郑还是鲁艺音乐系学生。在后来的交往中,二人彼此倾慕。郑向丁讲述了自己丧家失国并颇有些传奇色彩的身世,使丁对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原来郑的父亲及三个哥哥和姐姐都是抗日的积极分子、爱国者。他被三哥从朝鲜带到南京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后在上海学习音乐,同时参加进步青年活动。1937年,上海战事危急,郑决定去延安。1939年1月,郑在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和1939年,是郑律成音乐创作的巅峰期,《 [[ 延安颂 ]] 》《 [[ 延水谣 ]] 》《 [[ 保卫大武汉 ]] 》《 [[ 生产谣 ]] 》《 [[ 八路军大合唱 ]] 》等一首又一首激昂澎湃的乐曲从他笔下流出来,在古老的延安城里回荡。但恰在此时,纷纷传说他政治上有问题,组织上也正在审查。丁和郑的恋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跨国婚姻,3年苦恋,历经磨难,但两个人还是终成眷属。婚后半年多,因整风运动等原因,郑律成去了前方,且一年多杳无音信。
提起郑律成,丁雪松总是愧疚难当,自己整天忙忙碌碌,竟没有能多抽出点时间来照顾他,此恨绵绵无绝期。但她也为他骄傲,为他自豪。在1976年12月17日的追悼会上, [[ 胡耀邦 ]] 说:“郑律成是一个好同志。他是仇视 [[ 林彪 ]] 、‘四人帮’的,是爱憎分明的。在延安时期,他的歌达到了高峰。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革命斗争作出了很大贡献。”作曲家唐诃称:两个国家(指中国和朝鲜)的两首军队进行曲(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这在世界音乐史上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1981年,王震为《作曲家郑律成》纪念文集作序称:“他是当年继 [[ 聂耳 ]] [[ 冼星海 ]] 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朝鲜人民没有忘记他,1991年,大型彩色故事片《音乐家郑律成》在平壤正式上映。郑律成是音乐家,也是革命者,亲身参加了中朝两国的民族独立运动,走过了崎岖不平的路。但不管是鲜花怒放还是布满荆棘,丁雪松作为他的爱人、革命伴侣,一直陪伴在他身旁。<ref>[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33546.html 和丈夫郑律成生死相依的爱情]</ref>
===晚年的特殊贡献===
2007年4月3日,沐浴着和煦的春光,外交部机关党委副书记 [[ 符华强 ]] 、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 [[ 陈绮曼 ]] 、机关妇工委主任 [[ 刘霞 ]] 等,陪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筹建工作顾问 [[ 马延军 ]] 和文物征集部工作人员,看望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并接受丁的文物捐赠。
丁雪松此次捐赠的珍贵文物共计10件,其中有1984年丹麦外交大臣赠送的礼物——纪念丹麦女王 [[ 玛格丽特 ]] 二世登基10周年,由皇家瓷厂特别烧制的精美大瓷钵(钵底印有金色皇冠并有女王二世的缩写字母,编号为1686,共烧制2000件);有1982年5月18日,丹麦宫廷侍从迎接丁大使前往皇宫递交国书时的照片和当时穿着的礼服;有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参加外事活动时的照片以及《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是丁从事外交事业所作贡献的见证,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马延军代表妇联感谢丁雪松的慷慨捐赠,已近九十高龄的丁雪松用颤抖的声音说:“都是应该的。”<ref>[http://www.globalview.cn/html/history/info_33546.html 晚年的特殊贡献]</ref>
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