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调虎离山

增加 7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词语信息==
【近义词】 [[ 声东击西 ]] [[ 围魏救赵]]
===引证解释===
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设法引诱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
调虎离山是“ [[ 三十六计 ]] ”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在政治斗争中,这一计用得最多,且亦渐神化。从其应用中可见,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 [[File:调虎离山2.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8%B0%83%E8%99%8E%E7%A6%BB%E5%B1%B1/532416/0/5366d0160924ab18f036bf1a38fae6cd7b890bfe?fr=lemma&ct=single#aid=0&pic=5366d0160924ab18f036bf1a38fae6cd7b890bfe  原图链接]调虎离山]]
===示例===
[[ 西游记 ]] 》第五三回:“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
[[ 三侠五义 ]] 》第十三回:“苗恒义猛然想起待客厅上还有三百两银子,连说:“不好!中了贼人调虎离山之计了。”说罢,向前飞跑。苗秀闻听,也就跟在后面。到了厅上一看,哪里还有银子咧!父子二人怔了多时,无可如何,惟有心疼怨恨而已。
[[ 封神演义 ]] 》: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第一○六回:“ 弥轩 见调虎离山之计已行,便向 龙光 动手。”
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 [[ 郭沫若 ]] 《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词语用途===
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英文】lure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s < 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his base> (luring the tiger out of his den)
例句
【俄文】выманить на открытое мéсто
[[File:调虎离山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0%83%E8%99%8E%E7%A6%BB%E5%B1%B1/532416/0/a0ca99d639ae7d7806088b0e?fr=lemma&ct=single#aid=0&pic=a0ca99d639ae7d7806088b0e 原图链接]调虎离山]]
==用法示例==
1. [[ 西游记 ]] 第五三回
却说那沙和尚提着吊桶,闯进门去,只见那道人在井边挡住道:“你是甚人,敢来取水!” [[ 沙僧 ]] 放下吊桶,取出降妖宝杖,不对话,着头便打。那道人躲闪不及,把左臂膊打折,道人倒在地下挣命。沙僧骂道:“我要打杀你这孽畜,怎奈你是个人身!我还怜你,饶你去罢!让我打水!”那道人叫天叫地的,爬到后面去了。沙僧却才将吊桶向井中满满的打了一吊桶水,走出庵门,驾起云雾,望着行者喊道:“大哥,我已取了水去也!饶他罢!饶他罢!”
大圣听得,方才使铁棒支住钩子道:“你听老孙说,我本待斩尽杀绝,争奈你不曾犯法,二来看你令兄牛魔王的情上。先头来,我被钩了两下,未得水去。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老孙若肯拿出本事来打你,莫说你是一个甚么如意真仙,就是再有几个,也打死了。正是打死不如放生,且饶你教你活几年耳,已后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掯他。”那妖仙不识好歹,演一演,就来钩脚,被大圣闪过钩头,赶上前,喝声:“休走!”那妖仙措手不及,推了一个蹼辣,挣扎不起。大圣夺过如意钩来,折为两段,总拿着又一抉,抉作四段,掷之于地道:“泼孽畜!再敢无礼么?”那妖仙战战兢兢,忍辱无言,这大圣笑呵呵,驾云而起。
2[[File:调虎离山4. 东汉末期,虞诩奉旨平定叛羌。羌寇兵强马壮,又盘踞易守难攻的地势,虞诩知道强攻不下,便决定将羌人引出据点再逐一击破。他让军队就地扎营,并派人大肆宣扬请派援兵的事。而羌人在长期的无往不利中变得越来越张狂自负,他们见虞诩不敢进攻,而是龟 jpg| 一隅等待增援,便放下戒心,分兵去攻打劫掠其它县城。虞诩抓住敌人外出的机会,日夜兼程,急速行军,羌人因此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便被平定。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0%83%E8%99%8E%E7%A6%BB%E5%B1%B1/532416/0/a0ca99d639ae7d7806088b0e?fr=lemma&ct=single#aid=0&pic=0e655ca7297d2cc2d1435883 原图链接]调虎离山]]==示例说明==
==示例说明==「调虎离山」指引诱老虎离开盘踞的山头,借机进入此山。此成语见于《西游记》。《西游记.第五三回》中,提到[[唐三藏]]一行人西行取经时,唐三藏、[[猪八戒]]因误饮[[子母河]]照胎泉的水,腹痛成胎,于是孙悟空经由当地老婆婆指点想要寻求落胎泉水救治两人。但落胎泉被妖道[[如意真仙]]占据,要收礼才给水。且如意真仙是[[牛魔王]]的兄弟,与唐僧一行人有冤仇,不愿意让他取水。[[孙悟空]]于是叫沙和尚当他的助手,再一次来到聚仙庵。孙悟空想出办法,先把如意真仙引出聚仙庵交战,沙和尚再乘机进去,探井取水。
「调虎离山」指引诱老虎离开盘踞的山头,借机进入此山。此成语见于《西游记》。《西游记.第五三回》中,提到唐三藏一行人西行取经时,唐三藏、猪八戒因误饮子母河照胎泉的水,腹痛成胎,于是孙悟空经由当地老婆婆指点想要寻求落胎泉水救治两人。但落胎泉被妖道如意真仙占据,要收礼才给水。且如意真仙是牛魔王的兄弟,与唐僧一行人有冤仇,不愿意让他取水。孙悟空于是叫沙和尚当他的助手,再一次来到聚仙庵。孙悟空想出办法,先把如意真仙引出聚仙庵交战,沙和尚再乘机进去,探井取水。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沙和尚已取了水,告诉孙悟空事已成功。孙悟空一听,就告诉如意真仙,这次用「调虎离山」的计策,已经顺利取了水,且念在他之前不曾犯法,于是就放了他一马,并且警告他以后再有人来取水,不可以再有要挟、勒索的行为。后来「调虎离山」就用来比喻用计诱使对方离开他的据点,以便趁机行事,达成目的。
书证
西游记.第五三回:「先头来,我被钩了两下,未得水去。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明.无名氏《 [[ 英烈传 ]] .第一三回》:「太祖顾徐达曰:『此君弼调虎离山之计,引我入湖,顿兵围绕,奈何,奈何!』」
清. [[ 石玉昆 ]] 《三侠五义》第十三回:“苗恒义猛然想起待客厅上还有三百两银子,连说:“不好!中了贼人调虎离山之计了。”说罢,向前飞跑。苗秀闻听,也就跟在后面。到了厅上一看,哪里还有银子咧!父子二人怔了多时,无可如何,惟有心疼怨恨而已。
清 《 [[ 封神演义 ]] .第八八回》:「取城只用哪咤、雷震子足矣。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清《 [[ 九命奇冤 ]] .第三六回》:「至于爵兴、喜来二个,当时是用调虎离山之计,暂时把他调开,又怕他闻风远扬,所以不等大人驾到,先移提回来,以备归案的。」
清. [[ 梁绍壬 ]] 《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八.妒律》:「一副狠心辣手,早定调虎离山,拔去眼钉,推入火坑,辱当垆而不惜。」
[[ 周而复 ]]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六:“表面上是为了关怀 朱延年 和 马丽琳 ,实际上是调虎离山,好让 林宛芝 出面招待客人。”
其他
明· [[ 许仲琳 ]] 《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清· [[ 孙锦标 ]] 《通俗常言疏证·水火》:“《梦笔生花·杭州俗语杂对》:‘拖人落水,调虎离山。’”
[[ 郭沫若 ]] 《海涛集·南昌之一夜》:“这自然是调虎离山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
[[File:调虎离山5.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8%B0%83%E8%99%8E%E7%A6%BB%E5%B1%B1/532416/0/a0ca99d639ae7d7806088b0e?fr=lemma&ct=single#aid=0&pic=4815172377efb51993580730 原图链接]调虎离山]]
==历史典故==
=== 虞诩平羌===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 虞诩 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 见敌 人离开 坚固的 据点, 他命 令部队 停止前进 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 就地扎营 通过山谷 对外散布 他命令在急 行军 受阻 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 敌人误以为 延请派增 部队 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 羌人见 虞诩 已停止前进 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 等待增援部队 转入外线作战 就放松了戒备 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 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取卢江===
取卢江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 [[ 孙坚 ]] 之子 [[ 孙策 ]] ,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 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 [[ 刘勋 ]] 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 骗曹爽 ===  三国 [[ 魏少帝 ]] 时,皇族 [[ 曹爽 ]] 为大将军, [[ 司马懿 ]] 为太尉。曹爽无论资格、能力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他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江山,就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图,为了不上曹爽进一步加害于他,他干脆装病不入朝。曹爽又派亲信 [[ 李胜 ]] 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故意装疯卖傻:仆人侍候他喝粥,他不能用手接,而是直接把嘴放到碗边喝,只见粥顺着碗边流下来,把他的衣物全打湿了。李胜见此情景,觉得司马懿病的不轻,回去全告诉了曹爽,曹爽大松了一口气。
公元249年1月,“病”中的司马懿乘机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少帝果然领着他的王族及亲信全部出城去祭祖。司马懿听报少帝一行刚出皇城,见“虎”已调出,立即披甲带枪,同他的二个儿子,率领兵马抢占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丘太后的诏令,撤了曹爽的军职。曹爽一行得知城里情况,一时慌了阵脚,同时,他们都是些吃喝玩乐之辈,经司马懿轮番的利诱与威逼,曹爽只得缴械投降。后来,司马懿以“谋反罪”,杀了曹爽一干人,如此,魏国的军、政大权尽归于司马懿一族人的手上。
=== 刺杀吴王===
吴国的 [[ 公子光 ]] ,早就想除掉 [[ 吴王僚 ]] ,取而代之。但是,吴王僚有三个骁勇非常的儿子时刻在身边,使公子光难以下手。
公子光为此事暗中着急。 [[ 伍子胥 ]] 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打算帮助他,便献计说:“目前胥国动乱不安。如果你向吴王僚建议,乘胥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向胥国发动进攻,吴王僚一定会同意。然后你借口自己的脚被扭伤,推举吴王的儿子掩余和烛庸带兵前去。同时建议吴王派他的另一个儿子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目的是说服这两个国家共同伐楚。这样,就可以除去吴王僚的三个羽翼,剩下一个吴王僚就好对付了。”
吴王僚果然听从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议,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派了出去。公子光见时机已到,便派一个勇士刺死了吴王僚,自己做了吴王。吴王僚的三个儿子见国内发生变故,不敢再回来,只好亡命他国。
在这个故事里,吴王僚的三个儿子如同三只猛虎,使公子光无法刺杀吴王僚。公子光采用伍子胥的计谋,调走了这三只猛虎,吴王僚成了孤家寡人,在这时对付吴王真可谓易如反掌。
=== 周旋国军===
1936年3月间, [[ 毛泽东 ]] 率领中央总部机关从延安转移到晋西一带。红军主力则分兵南下北上。总部身边只有一个特务团和少数参谋、警卫人员,一共不到500人。
此后,这只小部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几乎天天行军,每到一地,就发动群众打土豪,扩充红军。一天,毛泽东召集大家开会,他说:“左、右两路军已经胜利地打出去了,我们这支‘中路军’队伍虽小,但要做大事情。我们暂时还不准备回陕北,而要在晋西一带兜圈子。你们要做好多跑些路的思想准备啊!”毛泽东说完,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久,“中路军”与敌人交上火。以后,这支小部队牵着敌人的鼻子,在 [[ 孝义 ]] [[ 灵石 ]] 以西,中阳以南,石楼、隰县以东的范围内转来转去。当敌人的追击部队推至黄河边时,毛泽东率领“中路军”从敌人的缝隙里,猛然向东穿插,急行军一天半,一下子把敌人甩出老远。
此时,前方不断传来红军胜利的消息。北上红军主力十五军团与红二十八军会师,在康宁镇、金罗镇歼灭了阎锡山十几个团。一军团沿同蒲路南下一直打到侯马,沿途消灭了许多敌人,红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至此,大家才明白了毛泽东调虎离山的计谋:用“中路军”调动敌人,牵制敌人,缓解前线红军的压力,使左、右路军顺利发展。
[[File:调虎离山6.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B0%83%E8%99%8E%E7%A6%BB%E5%B1%B1/532416/0/a0ca99d639ae7d7806088b0e?fr=lemma&ct=single#aid=0&pic=5beeba0fb2491fbaaa64572f 长平之战原图链接]调虎离山:约书亚攻打艾城]]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凭借 === 长平 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屡次挫败秦军。之战===
战国时,[[ 秦国 把坚守 ]]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凭借 长平关 易守难攻 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险要地势 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屡次挫败秦军
秦国把坚守长平关的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将 [[ 白起 ]] 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平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平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白起将赵括的40万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
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平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 攻打艾城 被达尼尔·莱歇尔称作为“战争手册”的《旧约·约书亚记》中,记述了公元前13世纪约书亚攻打艾城的故事。===
被[[达尼尔·莱歇尔]]称作为“战争手册”的《[[旧 书亚在攻打艾城时,把以色列军队分成两部分, · 约书亚 率领一部分人先冲向艾城 记]]》中 佯装要门平对方。艾城人出城迎战。 记述了公元前13世纪[[ 约书亚 佯装战败,向远处的旷野逃跑。于是,艾城人倾城出动,猛追逃敌。等追到距城相当远的地方,以色列入突然掉头,向追来的敌人发动了反 ]] 。而在此之前,另一支以色列军队已趁着夜色,在离城不远的地方隐蔽下来。在 艾城 人倾城出动,去追击“逃跑”的以色列人之后,这支以色列军队从隐蔽处冲厂出来,他们没费多大周折就占据了城池。随后,他们接到了约书亚发来的信号:立即出动去支援在旷野中与敌人作战 同伴们。艾城人受到两面夹攻,最后被全部消灭 故事
约书亚在攻打艾城时,把[[以色列]]军队分成两部分,约书亚率领一部分人先冲向艾城,佯装要门平对方。艾城人出城迎战。约书亚佯装战败,向远处的旷野逃跑。于是,艾城人倾城出动,猛追逃敌。等追到距城相当远的地方,[[以色列]]人突然掉头,向追来的敌人发动了反攻。 而在此之前,另一支以色列军队已趁着夜色,在离城不远的地方隐蔽下来。在艾城人倾城出动,去追击“逃跑”的以色列人之后,这支以色列军队从隐蔽处冲厂出来,他们没费多大周折就占据了城池。随后,他们接到了约书亚发来的信号:立即出动去支援在旷野中与敌人作战的同伴们。艾城人受到两面夹攻,最后被全部消灭。 然而达尼尔·莱歇尔在他的《 [[ 运动性与不确定性 ]] 》 ( [[ 瑞士 ]] 军事部门出版的研究文献第5册, [[ 伯尔尼 ]] ,1986)一书中强调,约书亚的胜利并不仅仅归功于计谋。
==商场案例==
珠光城的王经理跟大发大理石厂韩经理商定,3天后进行谈判。
韩经理知道,珠光城的王经理之所以选择他们大发 [[ 大理石 ]] 厂,是因为附近只有他们厂生产的大理石质量最好,足以和进口大理石媲美,当然价格要比进口大理石便宜得多。韩经理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想在谈判时提出一些要求作为销售大理石的交换条件,他不是想抬高价格,而是想入股“珠光城”。
第四天,谈判开始了,寒暄之后,王经理转入正题,提出大量购进一批大理石。韩经理当即同意,并提出自己想入股珠光城的想法,否则将不把大理石卖与珠光城。王经理没有同意,谈判不欢而散。
==词语由来==
=== 来源===
“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 [[ 管子 ]] ·形势解》 。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 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 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主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大泽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使它失去原来的威风。做君主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幽谷,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 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的说法。
如明代吴承恩 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主是天下最有势力 《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孙大圣对 意真仙说:“才然来 果深居简出 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 个调虎 开它们居住的深 大泽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 哄你出 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使它失去原 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的威风 ”清代钱彩著《说岳全传》第三十四回也写着:“吉青道:‘我前回 做君主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 青龙山 一起 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 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
赏析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幽谷,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 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的说法。
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孙大圣对如意真仙说:“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清代[[钱彩]]著《[[说岳全传]]》第三十四回也写着:“吉青道:‘我前回在青龙山,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 ===赏析=== 常言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卧平阳被犬欺。说的是 [[ 叱咤风云 ]] 的巨龙,出了深潭大渊便无法施展本领,连虾蟹都斗不过;而威振山林的百兽之王,离了大山森林,便威风尽失,连犬羊之类的小家伙也奈何不得。反过来,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
军事较量、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情形不是十分惊人地相似么?
军事上,敌人势力强大,又占据坚固阵地和天然屏障,因此,如龙在潭虎在穴,硬攻是白费精力。所以,孙子以为攻打这类坚固城池是下等战策。上策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然后消灭它们。虞诩以小计引诱羌敌离陈仓崤谷,予以全歼;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 [[ 郑庄公 ]] 叔段出据地京城,然后克之,等等,都是高招。
历史上各种势力集团,无时不在营造地盘或势力范围,并且倚仗地盘进行较量与争斗。而调虎离山,一直是一个集团消灭或兼井另一个集团最常用的手法。它的应用,方式也很多,或将最关键、最重要或最危险的敌手引出他的地盘,使他失去反抗的屏障。
d)将虎与它的被保护者们分开,然后就可以更容易地除掉它们。孤立计。
早在《 [[ 管子 ]] 》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话:“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形势解》)有一句成语至今在中国还很流行,即:“虎落平阳被犬欺。”
[[ 韩非 ]] 说:“虎之所以能伏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在第十五计计语中.“虎”指敌人,这是一种形象化说法;“山”则是指对敌人有利的地点、条件,也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运用第十五计的目的在于:将“虎”从其盘踞的“山”上引开,尤其在对付一只强壮的“虎,时,更需如此。如果人们面对本来就强壮的“虎”,还要让它处在有利于它的斗争场合中,那不就像另一句中国成语所说的那样:“为虎添翼”了吗?这样,一个强敌就会更强。
当然也有这样的“虎”,它们不光是以纯粹的蛮力和凶猛为标志,还富于智慧。要把这样的虎引下“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 [[ 希腊 ]] 神话中的 [[ 奥德赛 ]] ,有一次,他乘船经过一个海妖塞壬所在的小岛,它以施了魔法的歌声引诱所有驶近它的海员投海,然后吞食他们。奥德赛为抵抗引诱,用蜡堵住船上所有海员的耳朵,又让人把自己绑在桅杆上,这样,他和海员们就不会受到海妖歌声的引诱,从而保证了航行的平安。   第十五计有各种不同的变体,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三十六计==
简介
[[ 三十六计 ]]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指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文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返:语出《 [[ 易经 ]] ·蹇》九三爻辞。“九三:往蹇来反。六四:往蹇来连。”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 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返,易经古文为“反”,通假“返”, [[ 李镜池 ]] [[ 周易通义 ]] 》注:返,犹反反,广大美好貌。这句意为去时艰难,来时美好。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调虎离山》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 [[ 檀道济 ]] (?—公元436年),据《 [[ 南齐书·王敬则传 ]] 》:“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 [[ 惠洪 ]] [[ 冷斋夜话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按语译文
[[ 孙子兵法 ]] 》说:“攻城是下策。”如果去强攻坚固的城池,就可能自招失败或灭亡。敌人既已占据有利地形,就不能去同他争夺这块地盘;况且敌人还居于主动地位,而力量又占优势。敌人既是居于主动地位,如果不是对他有利,是不会离开驻地向我进攻的;敌人既是在力量上占优势,我方若不综合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就难以取胜。   东汉末年 ,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 ,将武都太军虞诩 的部队围困在陈仓崤谷中。虞诩便让部队停止前进,同时扬言要请求朝廷派援兵来,而且一定要等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援军一时到不了,便将部众分散到近旁各县去抢掠财物。虞诩便乘羌兵分散之机,日夜进军、每昼夜以加倍的速度行军百余里。又今军士在驻军作饭时,同时做两个灶,并使灶的数目每天增加一倍。羌人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便不敢追逼攻击,结果虞诩大破羌兵。虞诩扬言要等候援军到后再进军,就是故意让羌人分兵抄掠,用利诱的办法将其调开;他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就是要争取时间,出其不意,置敌于困境;而加倍修灶, 就是用人为的假象迷惑敌人,使之误以为援军已陆续到达。
评析
调虎离山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个“调”字。“虎”和“山”都是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坚固的城池等。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多,防范严密,就如龙在潭、虎在穴,威力可得到最大的发挥。此时我方不可硬攻。若硬攻,则如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纵使攻得进去,也只是白白送死。   所以,孙子认为攻打坚固城池是下等策略。我方正确的方法应是引龙离潭、调虎出山,设计把敌人调出坚固的据点,引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然后消灭它们。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郑庄公诱大叔段出封邑京城,然后克之;赤风子反复挑衅,激原伯贯带兵出城,然后生擒;虞诩引诱羌敌离开陈仓崤谷,予以全歼,等等,都是高招。
调虎离山计,不仅常用于军事,而且有时也用于政治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中,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文献==
128,8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