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清皇家陵寝

增加 26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独特的排水系统显陵以一条弯曲的九曲河,将松林山主脉(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从陵区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势高低设有聚水泄洪的堤坝,分区段保留了明净的水面,净化了陵区的环境。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御河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系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显陵的前后宝城各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将宝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寿山]]七陵宝城是向内排水的,其后修建的永陵、定陵继承了显陵这一排水方式。龙形神道的做法,显陵中轴线上修建有一条弯曲如龙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两侧镶嵌[[鹅卵石]],外边以牙子石修束,俗称龙鳞道,也为明代其他陵寝神路所无。
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面 阔18.5米,进深8米,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两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进正红门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其后为龙风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风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 [[ 门簪 ]] ,方柱前后夹有 [[ 抱鼓石 ]] [[ 影壁墙 ]] 下设 [[ 须弥座 ]] ,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清朝皇陵==
===盛京三陵===
位于辽宁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
位于辽宁的盛京三陵([[永陵]]、[[ 福陵 ]]、[[昭陵]]),也称[[东北三陵]], 开创满 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 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室基业 祖先 陵墓 ,是清朝命 。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遗产 第一座皇 清东 、清西 区坐落在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 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 构成了一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竣工于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 增建,方具今日规模。 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 体系 景色 浓缩了 幽。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阶;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朝的历史
陵是清太 宗皇太极 祖努尔哈赤 与孝 端文 慈高 皇后( 博尔济吉特 [[叶赫那拉 · 孟古 哲哲 ]] )的陵墓, 在盛京三 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 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 陵区 坐落在沈阳市 北端 东北11公里处 故又称北陵 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 陵始建于 清崇德八 后金天聪三 年(公 元1643 元1629 年), 与福陵同年 竣工 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 ,经康熙、 嘉庆 乾隆两帝 增建, 方具今日规模。 区占地 积近48万平方米 临浑河,背依天柱山 现存古建筑38座(组)。昭陵建在平地上 水绕山环 四周护以缭墙 草深林密 极似一座小城 景色清幽 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晋谒此陵时 ,由 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 正红门 亭、隆恩门、隆恩殿、明 、宝顶。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 ,须登108级石 为底座,黄琉璃瓦顶,再 ;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 上画栋雕梁 错落有致 金匾红墙,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 高大 雄伟 。方城北端为宝城,宝城为月牙形,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墓室。登上宝顶四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经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昭陵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极似一座小城。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方城中心的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黄琉璃瓦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方城北端为宝城,宝城为月牙形,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墓室。登上宝顶四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 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万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永陵始建于公元1598年,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 [[ 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 城西21公里处的永陵镇。陵内葬着 [[ 努尔哈赤 ]] 的六世祖 [[ 猛哥帖木儿 ]] 、曾祖 [[ 福满 ]] 、祖父 [[ 觉昌安 ]] 、父亲 [[ 塔克世 ]] 及伯父 [[ 礼敦 ]] 、叔父 [[ 塔察篇古 ]] 以及他们的福晋。陵宫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果楼等部分组成。启运山如屏风矗立背后, [[ 苏子河 ]] 如玉带飘过陵前,河对岸的烟囱山与启运山遥相呼应,使地处群山环绕中的永陵显得十分壮阔。清皇室把永陵视为" 兆基帝业钦龙兴" 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 [[ 康熙 ]] [[ 乾隆 ]] [[ 嘉庆 ]] [[ 道光 ]] 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清东陵===
[[ 清东陵 ]] 位于 [[ 河北省 ]][[ 遵化市 ]] 西北三十公里处的 [[ 马兰峪 ]] ,界于京津、 [[ 唐山 ]] [[ 承德 ]] 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东陵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
清东陵 坐落在河北的遵化县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 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後为" 宝顶" (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 地宫" 。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 风水" 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 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 凤上龙下" 石雕匠心独运……
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清东陵15座陵园中,只开放了裕陵和东、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处供游客参观。
===清孝陵===
内葬世祖 [[ 顺治 ]] 皇帝 [[ 爱新觉罗·福临 ]] (1638 —1661 年~1661年 )。他是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的第一帝,在位18年。与福临合葬的还有 [[ 孝康章皇后 ]] 佟佳氏、 [[ 孝献皇后 ]] 董鄂氏。孝康皇后是康熙帝的生母。孝献皇后是顺治帝的宠妃,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清景陵===
内葬清圣祖康熙皇帝和 [[ 孝诚仁皇后 ]] 赫舍里氏、 [[ 孝昭仁皇后 ]] 钮祜禄氏、 [[ 孝懿仁皇后 ]] 佟佳氏、 [[ 孝恭仁皇后 ]] 乌雅氏及 [[ 敬敏皇贵妃 ]] 章佳氏。康熙皇帝 [[ 爱新觉罗·玄烨 ]] (1654 —1722 年~1722年 )为入关后第二帝,在位61年,是清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出兵击退盘踞在我国 [[ 黑龙江 ]] 流域 [[ 雅克萨 ]] 城的沙俄侵略军,遏制了沙俄对华的侵略野心。他曾多次平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部分上层分子分裂祖国的叛乱。玄烨注重农业,大力治理河患,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热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素有“ [[ 康熙大帝 ]] ”之美誉。他本人虚心好学,多才多艺,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书法算学都比较精通。孝诚皇后是玄烨的嫡皇后、被废黜的皇太子允礽的生母。孝恭皇后是世宗雍正皇帝的生母。
===清裕陵===
内葬清高宗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皇帝 [[ 爱新觉罗·弘历 ]] (1711 —1799 年~1799年 )是清朝中期的著名君主。他25岁登基,在父、祖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勤于政事。政治上,继续平定国内叛乱,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并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屯田开荒。在文化上,提倡汉学,编纂大量图书。在他统治期间,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他在位60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帝,享年89岁,是中国封建社会寿命最长、掌实权时间也最长的皇帝。孝贤皇后是弘历的嫡皇后。 [[ 孝仪皇后 ]] 是嘉庆皇帝的生母。
===清定陵===
内葬清文宗 [[ 咸丰 ]] 皇帝和 [[ 孝德显皇后 ]] 萨克达氏。咸丰皇帝 [[ 爱新觉罗·奕詝 ]] (183l —1861 年~1861年 ),在位11年中,国家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第二次 [[ 鸦片战争 ]] 中他逃到热河,死在 [[ 避暑山庄 ]] 。孝德皇后为奕詝的嫡福晋,死后被追尊为皇后。
===清惠陵===
内葬清穆宗 [[ 同治 ]] 皇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同治皇帝 [[ 爱新觉罗·载淳 ]] (1856 —1874 年~1874年 )是慈禧的独生子,6岁即位,卒年19岁。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
===昭西陵===
内葬 [[ 孝庄文皇后 ]] [[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 )(1613 —1687 年~1687年 )。她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庄妃,是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曾协助皇太极处理国政,又先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幼主,为大清江山的开创作出了贡献,被史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 [[ 政治家 ]]
===孝东陵===
内葬孝 [[ 惠章皇后 ]] 博尔济吉特氏(1641 —1717 年~1717年 ),她是顺治皇帝的皇后,21岁时被尊为皇太后,77岁死,当了57年皇太后。她是清代当皇太后时间最长的一位。该陵内还陪葬了28位顺治帝的妃嫔。
===普祥峪定东陵===
内葬 [[ 孝贞显皇后 ]] 钮祜禄氏(1837 —1881 年~1881年 )即慈安皇太后,俗称东太后。她是咸丰帝的皇后。咸丰帝死后,曾与慈禧在同治、光绪年间两次垂帘听政达20年之久。
===菩陀峪定东陵===
内葬 [[ 孝钦显皇后 ]] 叶赫那拉氏(1835 —1908 年~1908年 )即 [[ 慈禧 ]] 皇太后,俗称西太后。她原是咸丰帝的一名贵妃。咸丰帝死后,她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了“辛酉政变”,登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在她统治前期,一方面拉拢满汉勋旧贵族势力,另一方面又支持洋务派走靠西法强国之路。她利用汉族地方武装,同时又借助洋人力量,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使清朝统治得到了相对稳定,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在中后期,由于外国的侵略扩张,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加速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进程。慈禧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扼杀了“ [[ 戊戌变法 ]] ”,扑灭了义和团烈火。到晚清,迫于形势,她也采取了一些立宪新政之举。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
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
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 [[ 河北省 ]][[ 易县 ]][[ 泰宁山 ]] 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为报答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的抚育之恩,特在景陵东旁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待考),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该陵堂局开阔,建筑宏伟,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堪称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纪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后,遵照此谕,1821年(于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纪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不仅严惩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顾昭穆东西分建的谕旨,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纪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即命大臣在东、西陵两地相度陵址,最后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
718,7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