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TCP/IP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CP/IP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是指能夠在多個不同網絡間實現信息傳輸的協議簇。TCP/IP協議不僅僅指的是TCP 和IP兩個協議,而是指一個由FTP、SMTP、TCP、UDP、IP等協議構成的協議簇, 只是因為在TCP/IP協議中TCP協議和IP協議最具代表性,所以被稱為TCP/IP協議。

簡介

TCP/IP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其中應用層的主要協議有Telnet、FTP、SMTP等,是用來接收來自傳輸層的數據或者按不同應用要求與方式將數據傳輸至傳輸層;傳輸層的主要協議有UDP、TCP,是使用者使用平台和計算機信息網內部數據結合的通道,可以實現數據傳輸與數據共享;網絡層的主要協議有ICMP、IP、IGMP,主要負責網絡中數據包的傳送等;而網絡訪問層,也叫網路接口層或數據鏈路層,主要協議有ARP、RARP,主要功能是提供鏈路管理錯誤檢測、對不同通信媒介有關信息細節問題進行有效處理等。Internet網絡的前身ARPANET當時使用的並不是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而是一種叫網絡控制協議(Network Control Protocol,NCP)的網絡協議,但隨着網絡的發展和用戶對網絡的需求不斷提高,設計者們發現,NCP協議存在着很多的缺點以至於不能充分支持ARPANET網絡,特別是NCP僅能用於同構環境中(所謂同構環境是網絡上的所有計算機都運行相同的操作系統),設計者就認為「同構」這一限制不應被加到一個分布廣泛的網絡上。1980年,用於「異構」網絡環境中的TCP/IP協議研製成功,也就是說,TCP/IP協議可以在各種硬件和操作系統上實現互操作。1982年,ARPANET開始採用TCP/IP協議。

評價

在網絡通信的過程中,將發出數據的主機稱為源主機,接收數據的主機稱為目的主機。當源主機發出數據時,數據在源主機中從上層向下層傳送。源主機中的應用進程先將數據交給應用層,應用層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就成了報文流,向下傳給傳輸層。傳輸層將收到的數據單元加上本層的控制信息,形成報文段、數據報,再交給網際層。網際層加上本層的控制信息,形成IP數據報,傳給網絡接口層。網絡接口層將網際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組裝成幀,並以比特流的形式傳給網絡硬件(即物理層),數據就離開源主機。以太網協議規定,接入網絡的設備都必須安裝網絡適配器,即網卡,數據包必須是從一塊網卡傳送到另一塊網卡。而網卡地址就是數據包的發送地址和接收地址,有了MAC地址以後,以太網採用廣播形式,把數據包發給該子網內所有主機,子網內每台主機在接收到這個包以後,都會讀取首部里的目標MAC地址,然後和自己的MAC地址進行對比,如果相同就做下一步處理,如果不同,就丟棄這個包。網絡層引入了IP協議,制定了一套新地址,使得我們能夠區分兩台主機是否同屬一個網絡,這套地址就是網絡地址,也就是所謂的IP地址。IP協議將這個32位的地址分為兩部分,前面部分代表網絡地址,後面部分表示該主機在局域網中的地址。如果兩個IP地址在同一個子網內,則網絡地址一定相同。為了判斷IP地址中的網絡地址,IP協議還引入了子網掩碼,IP地址和子網掩碼通過按位與運算後就可以得到網絡地址。 [1]

參考文獻

  1. TCP/IP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