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用戶討論:Uncyclopedia檢視原始碼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榴蓮究竟哪裡的最好吃? 榴蓮被稱為水果之王,雖然氣味特殊,但是吃起來卻十分香甜,營養價值極高

榴蓮含有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所以能夠滋補身體增強機體免疫力,榴蓮性質熱具有活血散寒的作用。適合病人、產婦調理身體

豐富的蛋白質可以緩解婦女痛經的症狀,因此可以起到抗炎消腫的功效

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榴蓮的品種以及口感和挑選

據多方考證,一般認為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榴蓮的原產地,之後移植到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越南和緬甸等國,當然,還有中國的海南和廣東地區

來自不同品種的榴蓮香味也有很大的不同

1、金枕

金枕的果體大,果殼黃,核小,有尾尖。肉多且甜,果肉呈金黃色,氣味淡。缺點是入口太過水感,不夠香郁

2、青尼

果柄相比較其他的品種都要長,皮青綠色較薄,個頭呈蒸籠型,肉質細膩,口感偏香糯,甜度高。以個頭小、肉多、核小而受到歡迎,價格親民。與金枕相比,氣味和口感稍濃些許,適合偏愛味道重的人

3、越南干堯,一般從7成熟時便可開始食用。此時干堯的香味唯有開殼才能感受絲絲青澀果香,果肉青白,口感脆爽微甜,果味清淡,適合小清新口味的

4、馬來西亞蘇丹王屬於比較大眾的榴蓮,產量多,味道濃郁,果肉色澤較淺,質地軟綿綿,吃起來順滑,美中不足的是核大

5、還有一個品種XO榴蓮,我就不介紹了,因為吃不慣

6、貓山王榴蓮為了保證最好的品質和味道,均是遵循「瓜熟蒂落」的自然規律,讓榴蓮在樹上自然成熟後從樹上掉下來,稱之為「樹上熟」

相比從樹上摘下來後再悶熟的榴蓮在品質、口感上都要優異許多。對於會吃榴蓮的人來說,貓山王絕對是極品

開殼,取一塊果肉先吮一口,甘甜馥郁,順滑綿軟,香氣瀰漫四溢,而且肉多核小,入口即化,汁液豐沛,甜而不膩,讓人一口又一口,完全停不下來

微微張口,雙唇輕輕地碰上榴蓮肉,慢慢啜,便能感到果肉外皮爆破開,細膩果肉湧出的刺激感,口感滑如奶油,甘甜醉人

馬來西亞人有句話說得好,我們一年有三季,旱季、雨季、榴蓮季。

榴蓮黨蠢蠢欲動的大馬榴蓮季(7-9月)開始的時候

想想真要當場一試這至臻美味,才叫一個滿足。沒有時間前往,倒也不是沒有機會品嘗。

現如今運輸發達,無論實體店還是網絡平台都可以購買,不過購買渠道一定要有保障,空房、損壞,不成熟,可以做到理賠

至於怎麼挑選榴蓮,多數都是選比較圓,肚子鼓出來多的購買,肚子鼓出來幾個就有幾房肉。像圖片中的,每房的肉都是滿滿的

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恐龍

恐龍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其是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

恐龍有着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其已在地球上全部滅絕。 1定義編輯 恐龍指的是蜥臀目和鳥臀目爬行動物以及鳥類祖先的總稱,其中非鳥恐龍是指蜥臀目和鳥臀目爬行動物。

2名稱釋義編輯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1]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2]。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着實令人恐怖[2]。

雖然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麼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而創立「恐龍』』的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1]。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中國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2]。

東方譯名這種語境裡的「龍」特指該希臘語蜥蜴家族,如主龍、暴龍、異齒龍、梁龍、霸王龍、翼龍、三角龍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轉用性質。[1]

3外形特徵編輯 骨骼特徵 對於體形龐大的植食性恐龍來說,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們的腿骨龐大而結實,足以負擔巨大的身體。同時,它們進化出了一種巧妙的構造,減輕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會造成力量的衰減。[3]

那些體形更小的、行動迅速的恐龍則進化出了一種在現代動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點:薄壁長骨。這種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構成,而骨骼中央則是輕得多的骨髓。行動迅速的植食性恐龍,如橡樹龍,就有這種薄壁長骨。我們可以假定這種骨骼是為了減輕重量,從而在逃離天敵時獲得更快的速度。[3]

體型特徵 偷蛋龍 偷蛋龍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4]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4]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長頸巨龍(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龍)。長頸巨龍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於坦桑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所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現正展示於柏林洪堡博物館,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到60公噸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是在1907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現展示於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4]

主要區別 角龍類恐龍圖片集粹 角龍類恐龍圖片集粹(19)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5]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龍都具有往前突出的恥骨,而鳥臀目恐龍的每根恥骨都向後傾斜。除臀部結構不同外,兩類恐龍在生活及行為特徵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龍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腳類恐龍,以及幾乎用兩肢行走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5]

大型食肉恐龍對比圖(平均) 大型食肉恐龍對比圖(平均)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5]

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5]

獸腳亞目三大超科對比圖 獸腳亞目三大超科對比圖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陸地動物——易碎雙腔龍。[5]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大多為肉食性,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裡長着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暴龍是著名代表,其餘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棘龍等也頗具名氣。[5]

4生活習性編輯 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6]

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6]

鴨嘴龍類恐龍圖片集粹 鴨嘴龍類恐龍圖片集粹(30)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6]

5繁殖方式編輯 恐龍交配 恐龍交配

爬行動物是產卵的,以前人們假設恐龍也這樣。不過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支美國探險隊到蒙古尋找恐龍化石時,才獲得最初的證據。[7]

科學家不只找到了恐龍的遺骨,還找到了它們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這些恐龍都是一種小型的角龍——原角龍。活着時,它的大小就像一隻現代的羊。它的蛋是鵝卵形的,大約寬75厘米,長15厘米,多至30隻,以蛋尖向內,在巢中螺旋狀排列。巢位於沙中的一個窪處,因為原角龍生活在一個多沙的地方。很多雌龍似乎在同一個集中產卵。很偶然,在其中一個巢中,找到了一隻吃蛋恐龍——一偷蛋龍的化石骨骼。看來似乎這隻動物在偷襲這巢時,被沙暴壓死了。自那以後,很多其他種類恐龍的蛋相繼被發現了。[7]

雜食性恐龍圖片集粹 雜食性恐龍圖片集粹(28) 恐龍蛋的直徑通常在10厘米~15厘米之間。在我國河南西峽縣出土的一種恐龍蛋化石,長直徑達30厘米,短直徑12厘米,這在我國是很罕見的。[7]

恐龍蛋屬羊膜卵,其他爬行動物以及雞鴨等產的蛋也是羊膜卵。羊膜卵的外面包有一層既堅固又耐乾燥的鈣質外殼,殼上有許多小氣孔是供胚眙發育時呼吸空氣用的「窗口」。恐龍蛋殼厚2毫米~7毫米,是世界上最厚的蛋殼。在蛋殼的裡面,含有一個大卵黃,為胚眙供應養料:個被羊膜包裹的羊膜囊,其中充滿了羊水,胚胎沉漫在羊水中。另外還有一個囊,是存放排泄物用的。[7]

羊膜卵構造精巧、合理,在陸地上不會幹涸、失水,胚胎在裡面既安全又舒適。與青蛙等兩棲動物的卵相比,條件不知好多少倍。青蛙的卵必須產在水中,一離開水它就不能成活;就是不離開水,成活率也有限。所以青蛙次要產很多很多的卵,以提高成活率。[7]

羊膜的出現是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的飛躍,是動物生殖方面的一大進步,為它們在陸地上繁殖後代創造了必需的條件。[7]

世界各地發現的恐龍蛋大約有數千枚之多,但其中絕大多數都弄不清楚是什麼恐龍下的。[7]

還有,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化石恐龍蛋都是素食恐龍生的,食肉恐龍的蛋則沒發現。但也有報道說,不久前已在美國找到了躍龍蛋的化石。美國科學家發現,恐龍像鴕鳥與鴿子一樣,採用坐窩孵蛋的方式鵯出後代,這是古生物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發現。這項發現印證了古生物考古學家一直在猜測,但又苦於未能證實的事實,這使人類對恐龍的認識又前進了一大步。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報告說,他們與蒙古科學家組成的考古隊在戈壁大沙漠中發現了一處保存異常完好的恐龍化石。這是生活在7000萬年~8000萬年前的一種食肉性恐龍化石,化石清楚地顯示,恐龍死前正在孵蛋。它坐在窩上,窩內有15枚恐龍蛋,它的腿微微彎曲,其前爪叉開並伸向後方,似在護着自己的卵。此情此景,與今天的鴕鳥和子、母雞孵蛋的形式並無兩樣。從化石上看,該恐龍很像今天的鴕鳥,只是它的尾巴較長而脖子短。[7]

美蒙聯合考察隊成員、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鳥類學部研究員路易斯·查蓬指出,對鳥類化石及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分析研究,並參照已有的文獻及解剖圖可以看出,鳥類與恐龍有許多共同的地方。在戈壁大沙漠中的發現,第一次證實鳥與恐龍在行為上有着共同點,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它們都是自己孵蛋育出後代。[7]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與蒙古科學院組成的古生物考察隊,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戈壁沙漠裡從事考古發掘。他們是在一處名為烏哈一托爾戈特的地方,發現這一極其珍貴恐龍化石的,該地區已被列為恐龍化石保護區。[7]

6物種分類編輯 包頭龍 包頭龍 中國恐龍Chinese Dinosaurs

恐龍鍾敏Class Dinosauria Owen,1841

蜥臀目Order Saurischia Seeley,1888

獸腳亞目Suborder Theropoda Marsh,1881[8]

肉食龍鍾敏類 Infraorder Carnosauria von Huene, 1920巨齒龍科Family Megalosauridae Huxley, 1870

⊙建設氣龍Gasosaurus constructus Dong et Tang, 1985

⊙七里峽宣漢龍Xuanhanosaurus qilixiaensis Dong, 1984

異特龍科Family Allosauridae Marsh, 1877

⊙甘氏四川龍Szechuanosaurus campi Young, 1942

⊙石油克拉瑪依龍Kelmayisaurus petrolicus Dong, 1973

⊙大水溝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tashikouensis Hu, 1964

⊙毛兒圖吉蘭泰龍Chiantaisaurus maortuensis Hu, 1964

⊙浙江吉蘭泰龍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 Dong, 1979

虛骨龍次亞目 Infraorder Coelurosauria Huene, 1914

迅足龍科 Family Podokesauridae Huene, 1914

⊙尹氏蘆溝龍Lukousaurus yini Young, 1848

虛骨龍科Family Coeluridae Marsh, 1881

⊙破碎中國虛骨龍Sinocoelurus fragilis Young, 1942

⊙原始川東虛骨龍Chuandongocoelurus primitivus He, 1984

鄯善龍科Family Shanshanosauridae Dong, 1977

⊙火焰山鄯善龍Shanshanosaurus huoyanshanensis Dong, 1977

暴龍科Family Tyrannosauridae Osborn, 1905

⊙破碎金剛口龍Chingkankousaurus fragilis Young, 1958

⊙廣西原恐齒龍Prodeinodon Kwangshiensis Hou et. al., 1975

⊙威肋阿爾伯脫龍Albertosaurus periculosus Riabinin, 1930

⊙奧氏獨龍Alectrosaurus olseni Gilmore, 1933

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 ⊙霸王龍相似種 Tyrannosaurus cf. T. rex Hu, 1973

⊙特暴龍未定種Tarbosaurus sp. Maleev, 1955

似鳥龍科 Family Ornithomimidae Marsh, 1890

⊙亞洲古似鳥龍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icus Gilmore, 1933

竊蛋龍科Family Oviraptoridae Barshold, 1976

⊙嗜角竊蛋龍Oviraptor philoceratop Osborn, 1924

馳龍科Family Dromaeosauridae Mattew et Brown, 1922

⊙艾里克敏捷龍Phaedrolosaurus ilikensis Dong, 1973

⊙小巧吐谷魯龍Tugulusaurus faciles Dong, 1973

⊙蒙古伶盜龍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 Osborn, 1924

⊙傷齒龍科Troodontidae Gilmore,1924

蜥腳形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von Huene, 1932

原蜥腳次亞目 Infraorder Prosauropoda von Huene, 1920

板龍科Family Platesauridae Marsh, 1895

⊙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 huenei Young, 1941

⊙巨型祿豐龍Lufengosaurus magnus Young, 1947

雲南龍科Family Yunnanosauridae Young, 1942

⊙黃氏雲南龍Yunnanosaurus huangi Young, 1942

⊙巨碩雲南龍Yunnanosaurus magnus Young, 1947

近蜥龍科Family Anchisauridae Marsh, 1885

⊙中國近蜥龍Anchisaurus sinensis Young, 1941

美蘭龍科Family Melanrosauridae von Huene, 1929

⊙中和金沙江龍Chinshakiangosaurus zhongheensis Elaao, 1956

蜥腳次亞目 Infraorder Sauropoda Marsh, 1878

圓頂龍科 Family Camarasauridae Cope, 1877

蜀龍亞科 Subfamily Shunosaurinae Mclntosh, 1990

⊙武定昆明龍Kunmingosaurus wudingensis Zhao, 1985

⊙炎齒原頜龍Protognathosaurus oxyodon Olshevsky, 1991

⊙岳氏三巴龍Sanpasaurus yoai Young, 1944

⊙船城資中龍Zizhongosaurus chuanchengensis Dong et al., 1983

⊙李氏蜀龍Shunosaurus lii Dong, et. al., 1983

似鯨龍亞科 Subfamily Cetiosaurinae Ly dekker, 1888

⊙巴山酋龍Datousaurus bashanensis Dong et Tang, 1984

巧龍亞科 Subfamily Bellusaurinae Dong, 1986

馬門溪龍科 Family Mamenchisauridae Young et Chao, 1972

馬門溪龍亞科 Subfamily Mamenchisaurinae Dong, 1992

峨嵋龍屬Genus Omeisaurus Young, 1939

⊙榮縣峨嵋龍Omeisaurus junghsiensis Young, 1939

⊙釜溪峨嵋龍Omeisaurus fuxiensis Dong et. al., 1983

⊙天府峨嵋龍Omeisaurus tianfuensis He et. al., 1984

⊙羅泉峨嵋龍Omeisaurus luoquanensis Li, 1988

馬門溪龍屬 Genus Mamenchisaurus Young, 1954

⊙建設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Young, 1954

⊙合川馬門溪龍Man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Young et Zhao, 1972

盤足龍亞科 Subfamily Euhelopodinae Romer, 1956

⊙奇台天山龍Tienshanosaurus chitaiensis Young, 1937

⊙戈壁克拉美麗龍Klamelisaurus gobiensis Zhao, 1993

⊙湖泊嘉峪龍Chiayusaurus lacstris Bohlin, 1953

⊙師氏盤足龍Euhelopus zdanskyi Wiman, 1929

⊙廣西亞洲龍Asiatosaurus kwangshiensis Hou et. al., 1975

⊙坦齒蒙古龍Mongolosaurus hoplodon Gilmore, 1933

梁龍科Family Diplodocidae Marsh, 1884

巨龍亞科 Subfamily Titanosaurinae Nopcsa, 1928

⊙耙齒耐梅蓋特龍 Nemegtosaurus pachi Dong, 1977

鳥臀目[Order Ornithischia Seeley 1887]

角龍亞目 Suborder Ceratopsia Marsh, 1890

朝陽龍科Family chaoyangosauridae Zhao, 1983

⊙遼西朝陽龍Chaoyangosaurus liaoxinensis Zhao, 1983

三角龍 三角龍 鸚鵡嘴龍科Family Psittacosauridae Osborn, 1924

⊙蒙古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Osborn, 1923

⊙中國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nensiss Young, 1953

⊙奧氏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osborni Young, 1931

⊙固陽鸚鵡嘴龍 Psittacosaurus guyangensis Zhen, 1981

⊙新疆鸚鵡嘴龍 Psittacosaurus xingiangensis Sereno, 1988

⊙梅萊營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Sereno et. al., 1988

原角龍科Family Protoceratopsidae G ranger et Gregory, 1923

⊙戈壁微角龍 Microceratops gobiensis Bohlin, 1953

⊙凹齒微角龍Microcera tops sulcidens Bohlin, 1953

⊙安氏原角龍 Protocera tops andrewsi Granger et Gregory, 1923

鳥腳亞目 Suborder ornithopoda Marsh, 1871

異齒龍科Family Heterodontosauridae Romer, 1966

⊙祿豐滇中龍Diachongosaurus lufengensis Young, 1982

棱齒龍科Family Hypsilophodontidae Dollo, 1882

⊙鴻鶴鹽都龍Yandusaurus hungheensis He, 1979

⊙拾遺工部龍Gongbusaurus shiyii Dong et. al., 1983

⊙五彩灣工部龍 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Dong, 1989

⊙勞氏靈龍Agilisaurus louderbacki Peng, 1990

禽龍科Family Iguanodontidae Cope, 1869

原巴克龍屬 Genus Probactrosaurus Rozhdestvensky, 1966

⊙戈壁原巴克龍Probactrosaurus gobiensis Rozhdestvensky, 1966

⊙阿拉善原巴克龍Probactrosaurus alashanicus Rozhdestvensky, 1966

鴨嘴龍科Family Hadrosauridae Cope, 1869

鴨嘴龍亞科 Subfamily Hadrosaurinae Lambe, 1918

⊙姜氏巴克龍Bactrosaurus johnsoni Glmore, 1933

⊙黑龍江滿洲龍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 1930

蒙古吉摩爾龍 Gilmoreosaurus mongoliensis Brett-Surman, 1975

譚氏龍屬 Genus Tanius Wiman, 1929

⊙中國譚氏龍 Tanius sinensis Wiman, 1929

⊙金剛口譚氏龍Tanius chingkankoensis Young, 1958

⊙萊陽譚氏龍Tanius laiyangensis Zhen, 1976

⊙南雄小鴨嘴龍Microhadrosaurus nanshiungensis Dong, 1979

⊙巨型山東龍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 Hu, 1974

櫛龍亞科Subfamily Saurolophinae Brown, 1914

⊙富蘊牙克煞龍Jaxartosaurus fuyanensis Wu, 1972

⊙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 1958

甲龍亞目 Suborder Ankylosauria Osborn, 1923

甲龍 甲龍 甲龍科Family Ankylosauridae Brown, 1903

⊙明星天池龍Tianchiasaurus nedegoapeferima Dong, 1993

⊙薄甲北山龍Peishansaurus philemys Bohlin, 1953

⊙格氏繪龍 Pinacosaurus grangeri Gilmore, 1933

⊙結節蜥甲龍Sauroplites scutiger Bohlin, 1953

⊙腫頭黑山龍Heishanosaurus pachycephalus Bohlin, 1953

劍龍亞目 Suborder stegosauria Marsh, 1880

⊙奧氏大地龍Tatisaurus oehleri Simmons, 1965

華陽龍科Family Huayangosauridae Galton, 1990

⊙太白華陽龍Huayangosaurus taibaii Dong, et. al., 1982

劍龍類與甲龍類恐龍 劍龍類與甲龍類恐龍(17) 劍龍科Family stegosauridae Marsh, 1877

⊙凹甲劍節龍Stegosaurides excavatus Bohlin, 1953

⊙關氏嘉陵龍Chialingosaurus kuani Young, 1959

⊙多棘沱江龍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Dong, et. al., 1977

⊙江北重慶龍 Chungkingosaurus jiangbeiensis Dong, et. al., 1983

⊙平坦烏爾禾龍Wuerhosaurus homheni Dong, 1973

⊙拉烏拉芒康龍Monokosaurus lawulacus Chao, 1983

腫頭龍亞目 Suborder Pachycephalosauria Osmolska et Maryansky, 1976

平頭龍科Family Homalocephalidae Dong, 1978

⊙紅土崖微腫頭龍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hongtuyanensis Dong, 1978

⊙岩寺皖南龍Wannanosaurus yangsiensis Hou, 1977

慢龍目(現為獸腳亞目鐮刀龍超科)

Order Segnosauria (Barsbold et Perly, 1980) Dong, 1992

南雄龍科 Family Nanshiungosauridae Dong, 1995

⊙短棘南雄龍Nanshiungosaurus brevisinus Dong, 1979[9]

7動物研究編輯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恐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發現了恐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卻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人類如果不藉助於化石,對恐龍這一神秘的物種就會一無所知。所以對恐龍的研究,也就是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恐龍化石大致可分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兩種,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沉積岩中。恐龍化石的形成是一個複雜、漫長而又神秘的過程,它牽涉到恐龍的死亡和滅絕,也與地球億萬年的風雲變幻息息相關,而它的發現和挖掘也同樣不易。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手段尋找恐龍化石的蛛絲馬跡,並藉助現代高科技手段來復原化石和研究恐龍。通過他們的工作,我們漸漸了解了恐龍的外形及生活習性,而來自世界各地關於恐龍的新發現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們原先認定的恐龍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相傳晉朝時代的我國,四川省自貢市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雜食性恐龍 雜食性恐龍(20) 里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從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本書中,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龍省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並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雖然普洛特-加龍省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繫起來,但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親臨描繪的這塊標本已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鑑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又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145年。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加龍省應該是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多。

暴龍與異特龍 暴龍與異特龍 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蹟。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後來,日本、中國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1993年7月,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的發現轟動世界。南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群種類多、數量多、分布廣、保存完好,堪稱世界之最。

恐龍近親

獸腳類恐龍 獸腳類恐龍(30) 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早期認為它是最早的鳥類,近期研究認為其更可能屬於原始恐爪龍類)與美頜龍形態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明顯的羽毛痕跡(美頜龍雖然也有羽毛,但它們很原始),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食肉恐龍具有原始羽毛,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以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近年來的研究都傾向於把鳥類直接歸入虛骨龍類(包括霸王龍、竊蛋龍、恐爪龍等)。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非鳥恐龍與鳥類遠。非鳥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哺乳動物起源於爬行動物,它們的前身是「似哺乳類的爬行動物」,即獸孔目,早期則是「似爬行類的哺乳動物」,即哺乳型動物。

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大部分在中生代的末期滅絕了;一部分適應了變化的環境被保留下來,即現存的爬行動物(如龜鱉類、蛇類、鱷類等);還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進化方向,進化成了現今的鳥類和哺乳類。

恐龍是介於冷血和溫血之間的動物

2014年6月,有關恐龍究竟是像鳥類和哺乳動物一樣的溫血動物,還是類似爬行動物、魚類和兩棲動物的冷血動物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恐龍其實是介於冷血和溫血之間的動物。

「我們的結果顯示恐龍所具有的生長速率和新陳代謝速率,既不是冷血生物體也不是溫血生物體所具有的特徵。它們既不像哺乳動物或者鳥類,也不像爬行動物或者魚類,而是介於現代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之間。簡言之,它們的生理機能在現代社會並不常見。」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布萊恩·恩奎斯特說。

墨西哥生物學家表示,正是這種中等程度的新陳代謝使得恐龍可以長得比任何哺乳動物都要大。溫血動物需要大量進食,因此它們頻繁獵捕和咀嚼植物。「很難想象霸王龍大小的獅子能夠吃飽以存活下來。

8滅絕原因編輯 非鳥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獸腳類恐龍中的一個支系分化出鳥類,可是在白堊紀末期,它們卻突然在世界各地銷聲匿跡了。非鳥恐龍的滅絕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懸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有關非鳥恐龍滅絕的理論、假說紛紛出台,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爭論。

歷史上的物種大滅絕 事件名稱 時間 可能原因 後果 奧陶紀物種大滅絕 4.38億年前 氣候變化 50%的物種滅絕,主要為海洋生物 泥盆紀物種大滅絕 3.6億年前 伽馬射線輻射 40%的物種滅絕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 2.45億年前 火山活動等 超過95%的物種滅絕 白堊紀物種大滅絕 6600萬年前 隕星撞擊等 45%的物種滅絕 肉食性(獸腳類)恐龍 肉食性(獸腳類)恐龍(20) 來自中國的古生物學和物理學家黎陽2009年在耶魯大學發表的論文引起國際古生物學界的轟動,他和他的中國團隊在6534.83萬年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K-T線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232倍。如此高濃度的銥只有在太空中的隕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墨西哥灣周圍銥元素含量的精確測定,當時是一顆質量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小行星的物質不僅撞擊了地球中美洲地區,還撞破了地殼,然後是地球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大地震。撞擊使熔漿被拋到數千米的高空,繼而是長達幾十天的流火現象,高溫也許不是最致命的。數以千萬噸的灰塵、有毒物質在隨後的一個月內遍及全球。

在以後的四個多月里,太陽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長,食草動物大量減少,污濁的空氣、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無不摧殘着倖存下來的恐龍。由於塵土的遮蓋,地球上面臨着寒冷的侵襲。但寒冷似乎不是最嚴重的問題,但是,請記住一些動物的性別是由溫度決定的,恐龍正是其中之一。造成此次生物的大滅絕。

以前學術界都是把外來天體撞擊說和火山噴發說分開討論的,但這兩個學術都有相當大的缺陷,外來天體說光是撞擊不足以影響那麼嚴重,時間那麼久,範圍那麼遠(全球性的),而火山說,地球上的火山活動本身就很多很劇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滅絕,包括黃石超級火山在內,而中國學者黎陽提供的論證方向和證美地解答了國際古生物界的長期疑問,兩者的結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滅絕。

2000年理論 獸腳類恐龍 獸腳類恐龍(20) 德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並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

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含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於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

腫頭龍類恐龍 腫頭龍類恐龍(14) 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滅絕。

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衝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棗這種主要存在於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岩噴發從地球深處被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誌白堊紀結束的黏土層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塵堆積形成。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證明當時地殼曾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

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產出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地層中,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相吻合。

獸腳類 獸腳類(20) 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

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徵的動植物化石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2000年,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杉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

一些早在侏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後,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後,魚類還延續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鱷、蜥蜴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的原始形態。

中生代的鳥類(鳥類是一種特殊恐龍) 中生代的鳥類(鳥類是一種特殊恐龍)(19) 地球岩層中的生物遺蹟揭示,在生物進化史上,每隔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不是生物進化史上唯一的災難,在更早的年代曾發生過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在很短時間突然出現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現象。就像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與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一樣,它們需要一個進化的過程(有1984年發現的我國雲南澄江化石群為證)。

地球內部至今仍在繼續的地質構造頻繁變動的事實表明,周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於整個生命演變過程。周期性天體爆發(如新星爆發)是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好說明。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地質年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末或新生代第三紀初。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1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頭上。在這次災難中滅絕的還有魚龍、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中的微型浮遊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這場大滅絕使得在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滅絕標誌着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

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餓死、互相殘殺等等,不過說法越來越多,但中國科學家考證,隕石撞擊後,恐龍還存活了200萬年左右。

隕星撞擊說 恐龍滅絕全過程(隕石撞擊) 恐龍滅絕全過程(隕石撞擊)(24)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繫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麼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由於這一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一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氣候變化說 由於板塊移動,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的巨幅改變。嚴寒而乾燥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海洋退潮說 根據羅伯特·巴克的說法,海洋退潮,陸地之間相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與傳播問題。

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但這個學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規模地爆發。

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提出,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並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持生存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

造山運動說 小行星撞擊地球 小行星撞擊地球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萬~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在地球上絕跡。

溫血動物說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着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麼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覆蓋着一層羽毛或毛髮,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骼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到底結論如何,還難下定論。

南極龍 南極龍(28)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但是,這種學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麼龐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裡避難,所以這種學說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哺乳進化說偷吃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最終導致恐龍的生育危機,導致恐龍滅絕。

驟變理論說 根據深海地質鑽探得到的資料,一些科學家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異常的變化,溫度忽然升高。這種變化使恐龍等散熱能力較弱的變溫動物無法很好地適應環境,引起其身體中的內分泌系統紊亂,尤其是造成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嚴重損壞。結果,恐龍無法繁殖後代,從而走向了最終的絕滅。

還有一種理論,雖然同樣是認為氣候驟變引起恐龍絕滅,但是推測的過程卻不一樣。這一派學者認為,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北冰洋與其它大洋之間被陸地完全隔開,並在最後的日子裡,那鹹鹹的海水因各種因素的作用漸漸地變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萬年前,分隔北冰洋與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發生了決口。大量因淡化而變輕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於北冰洋的水溫度很低,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層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溫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約20度。海洋溫度的下降又嚴重影響了大陸氣候,使大陸上空的空氣變冷。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也迅速減少,引起了陸地上普遍的乾旱。

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說明在恐龍大絕滅之前有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作用。我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一些化石地點產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它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乾燥有關。

物種進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長達1.6億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最終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龍,體長25米,體重達30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受挫理論說 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陸續發現了古老爬行類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龍的蛋化石。按照形態結構,可以把恐龍蛋分為短圓蛋、橢圓蛋和長形蛋等種類。恐龍蛋的大小變化範圍很大,蛋殼厚度及其內外部「紋飾」、蛋殼結構及其殼層中的椎狀層和柱狀層比例變化範圍都存在不同的差異。為了深入開展恐龍蛋內部特徵的研究,科學家已經採用了很新的技術和多種方法,如掃描隧道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偏光顯微鏡、CT掃描儀等等。我國科學家首次採用CT技術對山東萊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無損傷內部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了山東萊陽的一些恐龍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無法觀察到的恐龍胚胎。一些科學工作者認為。恐龍胚胎的變形與錯位,有可能導致恐龍蛋無法正常孵化,從而使恐龍走向衰弱最終滅絕。

變化理論說 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絕滅是生物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來試圖解釋其原因,但是至今沒有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定論。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這一理論並不完善。因為恐龍是當時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其豐富的多樣性更是表現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現代科學分析使我們了解到,在地球剛剛形成的遙遠年代裡,空氣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高。後來,隨着自養生物的出現,光合作用開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製造氧氣的過程,從而改變了地球上的大氣環境。同時,二氧化碳一方面通過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積在地層里,另一方面也通過有機或無機的過程以各類碳酸鹽的形式沉積下來。這種沉積是一直進行的。

有證據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後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

眾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要在適當的環境裡才能夠正常地生活,環境的變化常常能夠導致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境有利於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發展﹔反之,則會衰落甚至絕滅。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水等因素,還包括大氣的成分。那麼,大氣成分的變化會不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於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儘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這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隨着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之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1、恐龍的身體發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像瘟疫一樣蔓延。2、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而那些孑遺的爬行動物則是少數既能適應舊環境,又能適應新環境的少數爬行動物物種。

大氣成分變化造成恐龍滅絕這一理論有兩個出發點,一個是中生代的大氣成分與現代不同,另一個是每種生物需要合適的大氣環境才能生存。遠古時代的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後來由於生物的出現,在光合作用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氧氣的含量逐漸增加的這一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生物進化史中的很多現象。例如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這也是進化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大氣成分變化也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因為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後於植物的起源,必須發生於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因此,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必須以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這一點已經被科學所證明。

除了上述12種比較著名之說外,還有許多較鮮為人知的說法(如太陽黑子爆發、電磁擾動、地球磁場方向及強弱發生變化)。

但無論發生了什麼,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那就是恐龍無法適應所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或改變。

最新研究結果 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0.65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時間或早或晚都可能不會導致恐龍滅絕,真實滅絕原因是當時恐龍處於較脆弱的生態系統中,環境劇變易導致滅絕。

0.65億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恐龍就已遭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大量的火山活動和溫度變化,導致恐龍生態系統易受傷害。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早發生數百萬年,大量的恐龍種類以及較穩定的食物鏈,使恐龍能倖存下來;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晚發生數百萬年,恐龍將有機會完善進化,更好地適應惡劣環境條件,可能逃離滅絕厄運。

大約0.65億年前,當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碰撞在現今墨西哥境內,恐龍世界遭受了環境劇變,使它們處於易受傷害的狀態中。這項最新研究是由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帶領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負責的,他們研究分析大量恐龍化石標本,其中多數挖掘自北美洲。

研究小組發現全球廣泛出現的火山活動性,海平面變化以及氣溫波動,導致恐龍食物鏈出現危機,此時,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碰撞地球,更是雪上加霜,加速了恐龍滅絕消亡。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生物學評論雜誌》上。當小行星碰撞地球將導致海嘯、地震、野火、氣溫突然變動以及其它環境因素變化,對原本脆弱的恐龍生態系統帶來致命一擊,使得恐龍物種陸續滅絕消失。倖存的是空中飛行的恐龍物種,它們逐漸進化形成現今的鳥類。英國愛丁堡大學地質科學院的史蒂夫·布魯薩特博士說:「恐龍是『糟糕運氣』的受害者,當時地球遭受一顆巨大小行星碰撞,正值恐龍生態系統處於最差時期,恐龍很容易遭受攻擊傷害。這項最新研究有助于澄清解釋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消失的元兇是月球

恐龍在地球上的消失是整個地球氣候環境的改變造成的,恐龍時期的氣候環境與恐龍消失後的氣候環境是兩個不同的氣候環境。誰有那麼大的能量控制整個地球的氣候環境呢?在月球的起源里有一個俘獲說,地球在白堊期末期俘獲了月球,俘獲的時間與恐龍在地球消失的時間有吻合的地方。而科學家證明地球的一年四季是月球造成的,恐龍時期的地球是沒有一年四季的,當時的赤道與北極都是森林與恐龍,而6500萬年後的北極是寒冷的世界。恐龍時期的植物與動物的個子要比現在同樣的植物與動物的個子要大?原因就是不同氣候環境造成的。在恐龍時期,地球一年四季如春,恐龍消失後地球有了一年四季。在俘獲說里也提到了造山運動與大陸漂移,跟恐龍「滅絕」的假說也有吻合的地方,當時地球發生了造山運動與漂移。

如果是突發災難引起的恐龍消失,那麼災難過後,為什麼地球沒有恢復到原來恐龍時期的氣候環境呢?突發的災難會使地球的植物的個子突然變小,突發的災難也會導致整個地球植物分布有一個很大變化。可科學家在這化石的發現與突發的災難不吻合。科學家在植物化石的發現是緩慢的過程,而不是突然的變化。

如果是月球在白堊紀末期進入現在的位置,從環境改變來解析恐龍消失的原因,更能合理的解釋當時地球上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