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VII級潛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VII級潛艇德語:Klasse VII或稱Typ V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海軍最廣泛使用的潛艇(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使用的潛艇通稱U艇),貫穿整場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艘擊沉敵船的U-30與最後一艘被擊沉的U-320皆屬於此類型。VII級潛艇的設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德意志帝國海軍使用的UB III級潛艇,戰後由於《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不得擁有潛艇,軍方轉而資助本國造船公司在荷蘭建立的空殼公司—船舶建設工程局,秘密研究新式潛艇,並以他國造船廠建造試驗。在軍方為芬蘭的維特希倫級(Vetehinen)與西班牙的E-1級潛艇的設計與製造過程中,提供了未來VII級潛艇的部分設計理念。這些設計除了衍生出VII級潛艇外,還有產生了I級潛艇,然而後者因為政治上的考量與技術問題而停止生產。爾後I級潛艇的設計更結合到VII級與IX級潛艇上。VII級潛艇也是歷史上生產量最多的潛艇,共建造了709艘[1],還擁有許多種型號。

最初的需求

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凡爾賽條約》限制成一支岸防海軍且多數艦隻老舊不堪,潛艇更被禁止製造與研究[2]。德國民間造船企業因為其禁令而百廢待興,於是共同建立了船舶建設工程局,與日本阿根廷西班牙芬蘭等國合作接訂單,在設計外國客戶的潛艇數據成為爾後的寶貴資料,軍方也為了跟上國際造船技術,投注資金於該公司,之後成為德國海軍官方的秘密研究組織,立下往後重建潛艇艦隊的基礎,在此期間將新型潛艇冠以「MTV」的字樣於前,MVBVII型潛艇,就是後來的VII級潛艇。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大肆鼓吹重建武裝力量;就政治上的考量,英國認為如果德國已經私下製造了潛艇,要限制其發展就必須以公開的方式來控制其總噸位,於是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讓德國保有的潛艇噸位不超過英聯邦國家海軍潛艇總噸位的45%,德軍潛艇總算能在檯面上進行,並開始執行旨在大幅提升潛艇部隊實力的造艦計劃。條約簽訂完僅一個月,卡爾·鄧尼茲上校被德國海軍總司令部指派為一支潛艇艦隊的司令,此人對往後德國潛艇設計與發展有重大影響。在1935年時德國共有3種潛艇艦級:I級、II級和VII級。鄧尼茲認為,潛艇因為只有在極特殊的場合中才會與潛艇作戰,因此無須考量假想敵同類型的艦艇性能,因而無須在乎他國潛艇之大小,也認為潛艇一旦超過一定的體積將會有損其特殊作戰的效能、下潛機動性與時間也將不利於作戰。

另一方面,為了使潛艇攜帶武器、補給和燃料更多,增加潛艇體積是有利的。為了平衡這兩種矛盾,德軍潛艇指揮部認為選擇500噸級的中型潛艇為最佳潛艇,可滿足兩方面的需求。鄧尼茲也提出「4艘中型潛艇遠比1艘大型潛艇要容易發現敵人並取得更多戰果」的觀點(這是他「集結戰術」的核心概念),認為應把《英德海軍協定》劃給德國海軍潛艇噸位的75%用500餘噸的VII級潛艇,其他則拿來建造740噸的IX級潛艇,但海軍總司令部認為未來潛艇仍是單獨作戰的形式,比較偏好較大型的巡洋潛艇,認為應該優先製造。因為這些爭執加上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不表態,德國海軍的潛艇建造速度很慢。1939年9月3日,德國被英國宣戰、後者開始使用護航船團時,VII級潛艇的重要性才為海軍總司令部所體認。

視頻

VII級潛艇 相關視頻

二戰納粹德國海軍戰艦一覽_0001
珍貴一戰前德國清晰影像,20世紀初德意志第二帝國軍隊雄壯的軍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