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X小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X小體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巴氏小體指在哺乳動物體細胞核中,除一條X染色體外,其餘的X染色體常濃縮成染色較深的染色質體。又稱X小體,通常位於間期核膜邊緣。1949年,加拿大學者巴爾(M.L.Barr)等發現雌貓的神經細胞間期核中有一個深染的小體而雄貓卻沒有。在人類,男性細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沒有巴氏小體,而女性則有1個。

以後研究表明,巴氏小體就是性染色體異固縮(細胞分裂周期中與大部分染色質不同步的螺旋化現象)的結果。體育運動會上的性別鑑定主要採用巴氏小體方法。

假說

英國學者萊昂(M.F.Lyon)認為,這種異固縮的X染色體(巴氏小體)缺乏遺傳活性,提出「萊昂氏假說」,其內容主要是:

(1)正常雌性哺乳動物體細胞中的兩個X染色體之一在遺傳性狀表達上是失活的;

(2)在同一個體的不同細胞中,失活的X染色體可來源於雌性親本,也可來源於雄性親本;

(3)失活現象發生在胚胎髮育的早期,一旦出現則從這一細胞分裂增殖而成的體細胞克隆中失活的都是同一來源的染色體。巴氏小體的數目及形態可通過顯微鏡觀察得知,如可從人的口腔內刮取少許上皮細胞或取頭髮的髮根,經染色處理後即可看到。巴氏小體直徑約1微米,位於細胞核周緣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內。通過巴氏小體檢查可確定胎兒性別和查出性染色體異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綜合徵患者外貌為男性,但有一個巴氏小體,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為女性的特納氏(Turner's)綜合徵患者卻無巴氏小體,故判斷患者的核型是45,XO。其他性染色體異常的患者如XXY、XXYY有1個巴氏小體,而XXX、XXXY有2個巴氏小體等。巴氏小體的數目=X染色體數目-1。

很多的實驗證據都支持萊昂假設。如人類有一種X-連鎖的異常叫做無汗性外胚層發育不良(an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本病主要表現為毛髮稀少,牙齒髮育異常,無汗或少汗,以及表皮和附件異常。攜帶的(基因型為雜合子的)女性表現出來有齒和無齒顎區的嵌鑲以及有汗腺和無汗腺皮膚的嵌鑲。這兩種嵌鑲的位置在個體之間明顯不同,這是由於發育期一條X染色體隨機失活所致。

三色貓(又叫做三玳瑁貓)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雌性的三色貓腹部的毛是白色的,背部和頭部的皮毛由桔黃色和黑色斑組成,十分漂亮。這種雌貓是一個X-連鎖基因雜合體,X-連鎖的b基因控制橙色(orange)毛皮,其等位基因B是控制黑色的毛皮。帶有b基因的X染體若失活,B基因表達產生黑色毛斑,若帶有B基因的X染色體若失活,b基因表達則產生橙黃色毛斑。

X-連鎖的6-磷酸葡糖脫氧酶(G-6-PD)的測定也為萊昂假設提供了有力證據。女性雖然有二條X染色體,但其G-6-PD活性和男性的相同,表明其X染色體的總量有一半是失活的,這正好說明了劑量補償作用。G-6-PD有A,B兩種類型,二者之間只有一個氨基酸的差異,但電泳帶的遷移率不同,A帶比B帶移動得快一點。它們分別由一對等位基因GdA和GdB編碼的。GdA或GdB純合的女人從各種組織取樣進行電泳分析都只出現一條電泳帶。GdA/GdB雜合的女人電泳的結果卻會出A、B兩條帶。但用胰酶處理雜合體的皮膚細胞,使其分成單個細胞,然後進行克隆培養,每個克隆都來一個單細胞,再從各個克隆中取樣進行電泳發現,每個克隆只出現一條電泳帶非A即B,非B即A,而絕不出現二條帶。表明細胞中雖有一對等位基因GdA/GdB的存在,但由於有一條X染色體失活,使其上的等位基因不能表達,所以只出現一條帶。雖然大量的證據表明了萊昂假設的正確性,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既然女人只有一條X染色體是有活性的,那麼XXX和XO的女性也只有一條X染色體有活性,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異常呢?1974年Lyon又提出了新萊昂假說,認為X染色體的失活是部分片段的失活,這就能很好地解釋以上的矛盾。現在已經查明在失活的X染色體上決定一種血型的Xg基因就仍然保持着活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