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不聊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不聊生
mín bù liáo shēng

近義詞 :民窮財盡

反義詞 :豐衣足食

出 處 :《史記

體 裁成語

屬 於 :貶義詞

民不聊生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mín bù liáo shēng,原指百姓沒有賴以生存的東西,生活極端困苦。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原文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至諸縣,說其豪桀曰:「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鬬,各報其怨而攻其讎,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1]

譯文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對當地傑出的人物遊說道:"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里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徵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盪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里,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志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裡殺了他們的縣令縣丞,郡里殺了他們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了。憑着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志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所有的豪傑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行軍作戰、收編隊伍,擴充到幾萬人的軍隊,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典故

戰國末期,各諸侯國連年征戰,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實力。秦國將韓、魏兩國軍隊打得大敗,殺死二十四萬人。被殺士兵的家屬非常難過,痛不欲生。從此以後,秦軍經常帶領軍隊,攻打韓、魏,到處燒殺掠奪。

後來,秦國攻打魏都大梁沒有成功,就把氣撒到楚國身上。秦將白起率領大軍攻入楚國的國都郢都,楚地百姓受盡了戰爭之苦。楚頃襄王被迫把都城向東遷往陳縣(今河南淮陽)這時的楚頃襄王急於和秦國求和,於是於前272年派遣辨才出眾的黃歇出使秦國。一年之後,白起大軍再次進攻魏都大梁,又沒有攻下。在這種情況下,秦昭王提出與韓、魏兩國修好,三國起兵,共同討伐楚國。

當時秦昭王派遣白起進攻韓國和魏國的聯軍,在華陽大敗他們,擒獲魏國將領芒卯,韓國和魏國只好向秦國臣服並聽命於秦國。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韓國、魏國一起進攻楚國,正準備出發。這時,黃歇恰巧來到秦國,聽到秦國這個計劃。黃歇於是上書勸秦昭王說,秦國和楚國是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如果秦國欲攻打楚國,必然會導致兩敗俱傷,很容易使韓、趙、魏、齊等國家得漁翁之利。這還不如讓秦國和楚國結盟,然後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其它國家。秦昭王被黃歇成功說服,於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給楚國送去厚禮,與楚國締結盟約,互為友國。 黃歇接受盟約後回到楚國,楚頃襄王派黃歇和太子熊完作為人質去到秦國,秦昭王將他們扣留了十年。

視頻

民不聊生

參考資料

  1. 民不聊生,成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