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空想性錯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空想性錯視(火星上驚現大象)原圖鏈接來自 網易探索 的圖片

空想性錯視(英語:Pareidolia),也被稱為空想性錯覺[1]、幻想性錯覺,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大腦對外界的刺激(一副畫面或一段聲音)賦予一個實際的意義,但只是巧合,實際上「意義」並不存在。

人們常常會將諸如雲朵看成動物、人臉、物品等。此外,「月面人臉」、「月兔」、音樂倒放、快放、慢放時聽到的「隱藏訊息」等都屬於空想性錯視帶來的幻覺。

成因

空想性錯視可使得人們將隨機的畫面想成人臉[2]。2009年的一項腦磁圖的研究顯示,那些被錯視為人臉的物品在大腦的梭狀臉區(FFA)產生了較早激活(165毫秒)。這一表現和看到人臉時大腦所產生的反應很像,但人們看到一些其他的常見物品時則不會產生這類反應。研究人員認為,由類似人臉產生的物品引發的人臉識別屬於相對的早期處理過程,而不是稍後的認知理解現象。 2011年的一項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揭示了類似的現象,反覆展示那些「有意義的」形狀會降低在看到正常物體時,核磁共振的強度。這些研究結果都顯示出人們在處理這些模糊的外界刺激時,會試圖於將其理解成已知的、熟悉的物品。

這些研究解釋了為什麼人們能夠毫不猶豫地將幾個圓形加幾條線組成的圖案看成人臉。那些「像人臉一樣」的物品能夠激活大腦的認知過程,提醒觀察者要注意對方的情緒和對方的同一性。在大腦開始處理信息之前,甚至是在大腦還沒接收到信息之前,這一過程就已經開始。前文描述的那種簡筆畫塗鴉出來似的「火柴人臉」雖然很簡單(寥寥幾筆),但是卻能傳達一些感情信息(這張臉是否悲傷、難過等等)。有一種假說稱,人們的這種反應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進化而來。那些對於面部表情所傳達的信息能夠明察秋毫的人能夠提前做好相應的措施(比如,受到威脅的時候能夠快速逃脫或準備好進攻),因而獲得了更大的生存機會。這也就是說,那些潛意識中就已經處理好面部信息的人能夠更好地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迅速做出決定,而不用等到大腦慢慢地將信息一點點消化完。這種能力雖然針對探測人類的情感,但是在野生動物身上也有這種功能。

視頻

空想性錯視 相關視頻

空想性錯視:從平家蟹到臉盲症
空想性錯視:從火星人臉到顏文字意識欺騙了大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