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木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木蘭》趙薇穿男裝原圖鏈接 來自聰慧網

花木蘭 (古代民族女英雄)

  • 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花木蘭

別   名:木蘭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

職   業:將軍

主要成就:代父出征、抗擊柔然 ;追封為孝烈將軍

人物出處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誌》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美國卡通片《花木蘭》原圖鏈接 來自互動百科

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着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歷史爭論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她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

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宋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該碑現存木蘭祠大殿前。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該碑現存木蘭祠大殿前,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鑑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歷史記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在據《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在據《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木蘭祠

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後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後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隋朝,我國出現了一位女扮男裝的巾幗英雄,這就是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後人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縣營郭鎮建造了木蘭祠。該祠始建於唐代,後又經多次重修擴建。至清代時,占地為一萬多平方米。原祠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配房、僧人住室等百餘間。圍牆內外,植有高大的唐槐翠柏。大門過道內,有花木蘭的戰馬塑像,按上有花木蘭全家塑像。祠堂內外有十餘塊歷代名人、官吏讚美花木蘭的詩文、書畫碑刻。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牧留詩道:「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朝查岐昌詩曰:「帕首弓腰出閣姿,卷漳營郭記完碑。女郎剩取花名在,歲歲春風一度吹。」

原祠毀於1943年戰火。現在石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證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高3.6米,寬l米,1982年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一是清朝《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高2.14米,寬0.78米,碑座方隊兩碑的主要內容都是考查辯正木蘭的時代、家鄉、事跡及木蘭祠、木蘭像等。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莊(今廢)。北周時可漢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徵。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人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據今人尚起興考證,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木蘭詩》,系木蘭根據其自身經歷寫成。唐代追贈木蘭為將軍,諡孝烈,並在其故居建祠紀念之。

葬地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谷熟縣(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花木蘭考證

相關記載

花木蘭(一說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06年。)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云:「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複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魏書·世祖紀上》:「車駕東轅,至黑山」 [1] 。《魏書·列傳第九十一》:「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2] 。《北史·列傳第八十六》:「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 [3]。需知,燕然山經常被古代詩詞簡稱為燕山 [4][5][6]

年代考證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而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等等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 第二種說法是: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托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隋唐演義》第56、57、60回)。

人物文化

  • 花木蘭中國木蘭之鄉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備受矚目的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在這裡隆重舉行。木蘭文化源遠流長,木蘭故事家喻戶曉。「虞城縣木蘭傳說」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國務院確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弘揚木蘭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木蘭文化節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讚"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隨着商丘虞城縣「中國木蘭之鄉」的美名不斷遠傳,木蘭品牌已經深入人心,巾幗英雄花木蘭留給後人的除了精神財富,還着實讓聰明的家鄉人借古人之名,唱響新時代的木蘭品牌戲。

近幾年,隨着人們品牌意識的增強以及受河南林州巧打「紅旗渠」牌、山東泰安巧打「泰山」牌的成功經驗的啟示,商丘虞城人逐漸意識到「花木蘭」這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果用來作旅遊產品品牌將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該縣多次聘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就如何利用花木蘭做文章進行學術研討,撥專款用於花木蘭商標註冊,通過《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媒介大力宣傳虞城就是花木蘭的故鄉,宣傳虞城的花木蘭產品和木蘭文化,達到了以宣傳花木蘭帶動宣傳虞城、宣傳虞城產品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虞城在海內外的知名度。

嘗到甜頭的農民紛紛意識到品牌在促銷中的作用,於是全縣掀起了農產品註冊商標熱。到2009年底,該縣已有50多種農產品註冊了「虞國花木蘭」和「木蘭」商標。

木蘭故里虞城縣正悄然興起「木蘭」熱,大至商店賓館,小至店鋪小巷,都以「木蘭」為名,木蘭食品公司、木蘭賓館、木蘭大道、木蘭武校、木蘭小吃店等以木蘭命名的企業、產品及各種設施近600種。大有借「木蘭」之名,成就你我事業的可喜景象。

  • 花木蘭從木蘭文化到產業品牌

挖掘—盤活—做大,最終實現文化與經濟比翼齊飛,木蘭文化在虞城縣擲地有聲風生水起!

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里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

木蘭祠位於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現存有記載木蘭身世的元、清記事碑兩通,並有木蘭當年辭世的陵墓。據史料記載,唐代在此處建有木蘭廟。金泰和年間,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並塑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國初年,木蘭祠已經占地萬餘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畝,原祠三節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東西配房等百餘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坐像,獻殿塑有戎裝像,後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該祠不幸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通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木蘭的身世、英雄事跡及歷代修祠情況;一通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於嘉慶十一年立。

大量的史料證明,木蘭故里在虞城早已為大家所認同。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其中,並註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標着:木蘭祠。

「木蘭文化」的影響力在於其深邃的「木蘭精神」。上世紀90年代初,虞城就率先開始嘗試挖掘和開發木蘭文化,宣傳木蘭精神,打響文化品牌,並在文化保護和弘揚中探求「文化興縣」之路。2007年,虞城被中國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並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木蘭祠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2008年6月,「木蘭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虞城積極把特色文化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使過去的國家級貧困縣成為「中國鋼捲尺城」、「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潛力縣、最佳投資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蘋果生產20強縣」,全國糧食先進縣,河南省「軟環境治理先進縣」、「平安建設先進縣」、「對外開放重點縣」、「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流淌着木蘭精神血脈的虞城大地,真正實現了文化與經濟比翼齊飛!

  • 增強文化實力

「近年來,虞城縣在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緊緊抓住『花木蘭故里』這一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通過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舉辦高規格的木蘭文化節、經貿洽談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加強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斷唱響『木蘭』文化品牌。」虞城縣縣委書記何振嶺說。

多年來,虞城把打造木蘭文化品牌作為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確立守護民族傳統文化的理念,致力木蘭文化品牌的塑造。

坐落在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的木蘭祠,始建於唐朝初年,是當地人民為紀念木蘭而捐資建成的一座宏偉祠殿。占地萬餘平方米,大殿、獻殿等房屋200餘間。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等60餘通。1943年該祠不幸被毀於戰火,現存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

恢復和重建這一歷史建築,對於學習和宣傳木蘭精神、教育後人和影響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縣委、縣政府多方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於1992年啟動了木蘭祠修復工程。陸續修建了木蘭公園、木蘭陵園、木蘭碑林等。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木蘭祠景區占地面積已達7000平方米,景區內有木蘭祠大殿,毛澤東手書《木蘭詩》詩壁,當代著名畫家劉旦宅所作「木蘭從軍」壁畫,我國當代著名將軍、作家、書畫家為歌頌木蘭精神而題贈的書法碑林等景點。打造木蘭文化平台,縣裡投資3000萬元修建了木蘭文化公園,公園占地面積200畝,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負責設計,主要景觀包括由中央美院美術大師張大生教授設計製作的木蘭文化景牆、木蘭辭景觀牆、歷史文化景牆、木蘭大型雕像等建築。其中,中央看台位於文化廣場的中部。木蘭文化牆高3.05米位於看台背面,通過16幅浮雕再現木蘭從軍的故事。歷史文化景牆位於文化廣場東西向軸線兩側,通過四面景牆展示虞城歷史名人和重要文化事件。投資100萬元安裝完成了60平方米室外彩色大屏幕。投資285萬元完成了木蘭大劇院附屬設施建設工程。投資200萬元對木蘭祠進行了維修、綠化。投資4000餘萬元新建了四星級「木蘭國際大酒店」。投資8100萬元對城區道路和節會期間所經道路進行了修整、綠化。

恢復重建後的木蘭祠,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河南省政府首期掛牌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到此觀瞻拜謁的人士絡繹不絕。

2005年以來,虞城累計投資1.5億元,又建成木蘭文化公園、木蘭大劇院等基礎設施,突出了木蘭文化主題,以強烈的文化表現力、衝擊力、震撼力和全面的文化視角,生動直觀地詮釋了木蘭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2004年,河南省重點文化工程、大型情景音樂劇《木蘭詩篇》以高品位的藝術形式將木蘭文化唱響海內外,美國卡通片《花木蘭》在全球熱映,也使這一經典傳奇盡顯其文化魅力。在木蘭家鄉,為了打響木蘭文化品牌,也展開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對外宣傳攻勢。國家郵政局2000年發行了《木蘭從軍》特種紀念郵票。2004年,開展了全國百名將軍歌頌木蘭精神書法作品的徵集活動,並修建了書法碑林。2007年11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功舉行「中國木蘭之鄉」授牌暨木蘭文化產業項目啟動新聞發布會。2009年9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花木蘭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對虞城縣在保護和傳承木蘭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虞城縣委、縣政府與北京星光國際傳媒聯合投資1.2億元,攝製了電影《花木蘭》。去年年底,虞城縣政府與河南省影視集團初步達成聯合拍攝50集電視劇《木蘭傳奇》的合作意向。2011年10月至11月,虞城舉辦了「木蘭文化北京行」系列活動。另外還相繼舉辦了「木蘭小姐」徵集評選、「木蘭創業之星」評選等活動。

2011年9月,虞城與商丘市豫劇院合作精心排練了新編大型古裝豫劇《花木蘭》,在「兩岸戲曲展演周」活動中,該劇赴台灣演出,使木蘭文化和豫劇一起走紅台灣寶島。這些宣傳活動讓「木蘭之鄉」聲名遠揚。

為了更好發掘和保存木蘭文化,珍惜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虞城縣委、縣政府從1993年起就組織成立了「木蘭文化研究會」,從木蘭的生平、故里、精神內涵、社會影響、歷史遺蹟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現已出版《木蘭文獻大觀》、《巾幗英雄花木蘭》、《木蘭文化節資料匯編》、《金菊園木蘭特刊》等書籍,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規模。

通過熒屏和戲曲形式再現的木蘭形象,彰顯的是木蘭精神和虞城時代風貌相結合的新時期木蘭文化內涵。這些精品,成為虞城木蘭文化的「形象代言」,讓「中國木蘭之鄉」的名片走向了全世界。

  • 壯大產業品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辭》的第一句就是我們木蘭故里紡織產業的文化淵源,虞城縣作為花木蘭的故里,將木蘭文化和木蘭精神融入紡織產業,通過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不斷提升木蘭文化影響力,將文化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實現了縣域經濟與木蘭文化比翼齊飛。」虞城縣縣長李瑞華說。

虞城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品牌興縣工作領導小組,多次聘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研討,撥專款用於「花木蘭」商標註冊。國家商標局為紅富士蘋果註冊了全縣第一個農產品商標「虞國花木蘭」。商標註冊當年,不僅解決了賣果難的問題,還使果農增收30多萬元,蘋果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虞城縣制訂多項優惠政策,引導棉花加工向紡織產業轉型,陸續建成了木蘭紡織、滙豐棉業、華鑫棉業、匯鑫棉業、恆鑫棉業等十幾家大型的紡織企業,虞城縣也因此被省工信廳等有關部門認定為「河南省重點棉紡集群基地」。

虞城縣根據自身的產業優勢,把紡織服裝列為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強力推進。截至目前,產業集聚區內已建成30萬錠紡紗規模的辰龍紡織、20萬錠規模的滙豐紡織、20萬錠規模的九州紡織、10萬錠規模的春宇紡織,還有在建的20萬錠規模的華商紡織,還有已規劃入園即將開工建設的30萬錠規模的蔚蘭紡織、20萬錠規模的百隆彩紡等。預計至明年底,僅虞城縣產業集聚區內紡紗規模就可達到150萬錠。同時,虞城縣在不斷擴大紡紗產業規模的基礎上,注重培育紡織服裝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了「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完善的產業鏈條。目前,全縣擁有規模以上紡紗企業30多家、織布企業3家、印染企業1家、服裝加工企業25家、家紡企業8家、縫紉線、皮具等相關配套企業4家,可年產服裝面料6000萬米、家紡產品30萬噸、各類服裝服飾1億多件(套)。今年5月份,虞城縣被河南省服裝協會授予「河南服裝產業推動大獎」。

木蘭文化帶動了相關文化產業生機勃發。民間手工藝剪紙刻瓷根雕、貝等是虞城傳統的文化產品,工藝精美但大都是作坊式的家庭經營模式,產品銷路窄,市場競爭力不強。隨着木蘭文化的推廣,以木蘭形象和木蘭故事為內容的相關文化產品也一舉走俏,成為虞城文化產業中的新秀。同時,虞城縣成立了木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木蘭文化的傳播、宣傳、經營融為一體,形成產業鏈。木蘭祠景區、木蘭故居、木蘭紀念館、木蘭文化公園等一系列文化、旅遊產業項目,使木蘭文化逐步做大做強。

特色文化品牌增添了招商引資的魅力。不少投資商說:「我們就是看中了「木蘭故里」這個品牌來虞城投資的,這裡不僅區位優勢好,而且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品牌大大提高了虞城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樹起了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增添了招商引資的巨大魅力,國內外客商紛至沓來。近幾年虞城利用「中國木蘭之鄉」這個品牌招商引資100多億元,推動了縣域經濟大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

  • 提升品牌效能

虞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王慧敏對記者說,虞城縣將「木蘭」這一文化品牌作為一種「軟實力」,提高了虞城經濟社會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通過多種舉措,使文化品牌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讓虞城這個農業大縣開始有了脫胎換骨的大變化、大發展,「木蘭文化」成為虞城區域經濟發展的興奮劑。

近年來,虞城縣緊緊抓住這一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通過舉辦「木蘭文化節」、經貿洽談會及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加強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培育和唱響「木蘭」文化品牌。木蘭大劇院的落成,進一步提升了該縣文化發展水平,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在全縣廣泛開展了學木蘭拳、木蘭舞、木蘭體操、木蘭腰鼓等多種體育活動,組織成立了木蘭盤鼓隊、木蘭秧歌隊、木蘭武術隊等多種群眾性體育文化組織。整理出版有關木蘭文化的史料、傳說、書畫等書刊,保護和整理木蘭文化。縣木蘭文化研究學會先後出版了《木蘭文獻大觀》、《木蘭節文化資料匯編》、《木蘭書畫集》等一百多萬字的書籍,縣老年協會編輯出版了以反映木蘭文化為主的刊物《金菊園》,縣文聯編輯出版有文學刊物《木蘭文學》。還在全縣的重要場所塑木蘭雕像、設形象標語等,使全縣處處展現木蘭形象,事事洋溢木蘭精神。

虞城縣每年都在機關幹部中集中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號召全縣干群學習木蘭勇於犧牲、淡泊名利、競爭創新、正視困難的精神,強化黨員幹部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實幹、跨越發展的理念,以木蘭精神的宣傳教育,改善領導機關幹部作風,在全縣上下形成了迎難而上、負重拼搏、團結奮鬥的凝聚力和廉政勤政、無私無畏、風清氣正的氛圍,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在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基礎上,以木蘭效忠國家、愛家敬長、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主旨,開展了「現代虞城人形象」塑造工程活動,在全縣樹立了「虞城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人人都是虞城形象」的主人翁意識,全縣上下以木蘭為楷模,以強烈的責任感關愛家鄉。在廣大農村和社區,以木蘭敬老的「孝」、愛幼的「慈」和忠貞不渝的「愛」,廣泛進行家庭美德教育,推動農村社會風尚健康發展。在機關單位特別是窗口行業和執法部門,以「學習木蘭,熱愛家鄉」、「熱愛虞城,服務大眾」為主題,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素質,轉變作風,增強服務意識,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務員形象。虞城連年被評為省、市軟環境建設先進縣。

木蘭故里「木蘭」多,紡織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使虞城農村成年女孩的身份華麗轉變。站集鎮農家女高美麗被選為農民工代表參加建國60周年國慶觀禮和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她獨創的接線手法,使「空錠」率降低到零,使產量由原來的每月200噸提升至280噸,僅此一項每月就為公司提高收益近20多萬元。她的凸輪反裝的成功運行,不僅使原來千錠每小時斷頭58.3根減少到29.7根,原來一人操作一台車為現在一人最低操作兩台車。2012年6月28日,全省黨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出席黨的十八大代表。作為農民工黨代表,第一次出現在歷史的舞台。從17歲工作起,來自木蘭故里李老家鄉的崔會會,將韶華青春融入了浙江省慈谿市這方熱土,由一個純樸的「外來妹」,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並獲「最感動浙江的十佳民工」稱號,從而成為木蘭故里女性的驕傲。

人力資源是招商引資最大的優勢,大批的紡織技術熟練女工已成為虞城招商引資的響亮名片。今年以來,虞城縣成功引進了投資15億元的楦霖服飾、投資10億元的蔚蘭紡織等大型紡織服裝項目6個,達成投資意向項目13個,兩項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木蘭」已成為虞城人民的精神支柱,深入到了百萬群眾的心中。木蘭文化產生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鬥力,已成為虞城縣經濟、政治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精神支撐和推動力量。

木蘭文化正在引領虞城實現新時期跨越發展的宏偉藍圖!

影視形象

  • 1964電影《花木蘭》:凌波飾花木蘭
  • 1996年電視劇《天地奇英之花木蘭》:楊麗菁飾花木蘭
  • 1998年電視劇《花木蘭》(袁詠儀版):袁詠儀飾花木蘭
  • 1998年電視劇《花木蘭》(陳妙瑛版):陳妙瑛飾花木蘭
  • 2006年電視劇《胡笳漢月》:左小青飾花木蘭
  • 2009年電影《花木蘭》 :趙薇飾花木蘭
  • 2013年電影《花木蘭傳奇》 :侯夢瑤飾花木蘭

相關視頻

花木蘭 趙薇演繹熱血木蘭傳奇

參考資料

  1. 《魏書·帝紀第四·世祖紀上》.中國國學網.2019-07-10
  2. 《魏書·列傳第九十一》.中國國學網。2019-07-10
  3. 《北史·列傳第八十六》.國學網.2019-07-10
  4. 唐朝-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
  5. 南北朝-庾信-《楊柳歌》:君言丈夫無意氣,試問燕山那得碑。
  6. 唐朝-徐堅-《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燕山應勒頌,麟閣佇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