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法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法賢(英語:Dr Tseung Fat-im,1903年2月27日-1974年12月22日),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新會。1947年至1949年任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是香港醫生、教育家和慈善家。[1]

簡歷

蔣法賢早年入讀位於掃桿埔的官立嘉道理爵士學校,1917年升讀皇仁書院,1920年畢業。

1920年考入香港大學,獲廣東政府獎學金,主修醫學。

他在皇仁和港大就讀期間表現傑出,曾分別獲庇理羅士獎學金、何福獎學金和其他獎項。

1925年從港大獲得內外全科醫學士(M.B., B.S.)學位畢業。

蔣法賢後來熱心於校友事務,曾連續三屆擔任香港大學醫學會名譽司庫、香港大學校友會理事和香港大學會所理事等。1940年出任香港大學校友會會長一職。1954年至1955年任皇仁書院舊生會副會長。

大學畢業後,蔣法賢獲得佐敦獎學金加入國家醫院,擔任港大首任內科學系教授約翰•安德遜(John Anderson)的醫務助理,負責生物化學工作,及展開血液化學方面的研究。他在生物化學方面的工作,促成他在1927年發表〈糖尿病-生物化學測試在其診斷和治療方面的重要性〉("Diabetes Mellitus - The Significance of Bio-chemical Tests in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一文。

醫務工作

1927年7月,蔣法賢開展私人執業,特別擅長與生物化學和糖尿病有關的治療。

1934年成為英國醫學會會員,前赴歐美展開為期約半年的醫務考察和實習。

1935年1月返回香港後,蔣法賢與另一西醫胡惠德醫生合組開設醫務所,重新私人執業。

1941年12月,日本揮軍香港,蔣法賢響應港府動員參與民事醫療防衛工作。

1942年初被派到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擔任助理院長及司庫,直到1943年1月,他才獲准恢復私人執業。

1946年港府向蔣法賢頒授防衛獎章,以他在香港保衛戰和日治期間參與醫療救援有功,以資肯定。

1946年至1949年擔任香港防癆會執行理事會理事,以應對當時在港流行的肺癆。

1947年至1949年,蔣法賢連續兩屆當選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

1949年出任聖約翰救傷隊的聯隊醫官,1952年升任助理總監,主管訓練事務,1953年改任總務組助理總監,以及到1954年升任副總監,任內曾於1955年和1958年分別署任總監。

1963年2月5日,蔣法賢中風被送往瑪麗醫院治療,到同年2月23日才康復出院。此後雖然繼續在自設的私人診所執業,但就卸下多項職務,以減少工作量。

1974年12月22日早上六時,蔣法賢在其寓所逝世,終年71歲。

榮譽

  • 1946年防衛獎章 ( [8])
  • 1947年聖約翰官佐勳章(O.St.J.)
  • 1948年聖約翰勳章服務獎章
  • 1953年聖約翰司令勳章(C.St.J.)
  • 1953年聖約翰勳章服務獎章第一條橫條
  • 1953年加冕獎章
  • 1954年非官守太平紳士(J.P.)
  • 1958年聖約翰勳章服務獎章第二條橫條
  • 1961年英帝國官佐勳章(O.B.E.)
  • 1965年準聖約翰爵級正義司令勳章(K.St.J.)
  • 1969年香港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