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珊•桑塔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年1月16日 - 2004年12月28日)出生於美國紐約。被認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爭議性的女作家及評論家之一。[1]

原名蘇珊·羅森布拉特(Susan Rosenblatt),父親是從事毛皮生意的猶太商人,他在桑塔格5歲時因肺結核死於中國。母親改嫁給Nathan Sontag,於是蘇珊改隨後父姓。桑塔格是第三代的立陶宛裔美國人。

蘇珊於亞利桑那州圖森成長,高中在洛杉磯就讀。她跳了三級,15歲就高中畢業,她從芝加哥大學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和牛津聖安妮學院從事哲學,文學和神學方面的研究生工作。

1951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

1954年,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

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碩士。

加州第一個不收贍養費的離婚女人

蘇珊·桑塔格文筆犀利、有洞見力,正所謂文如其人,她26歲時與丈夫離婚,毅然帶著兒子、兩個皮箱與七十元美金到紐約打拚,律師告訴她,她是加州第一個不收贍養費的離婚女人。

桑塔格同時也是反戰的人權鬥士,美國九一一事件過後一星期,她在《紐約客》雜誌上撰文,認為此事件是美國政府自食惡果。

不做白日夢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立下一條「規矩」:「不做白日夢。」對大多作家而言,悠閑的沉思都屬於工作的一部分,但在桑塔格看來,無異於浪費時間,會對她的情緒穩定產生威脅。

「做一個睿智的人,對我而言,並不是做事情做得『更好』的問題,」

1973年,她在她的日記中吐露心聲:「那是我唯一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不能做到睿智,我會就徘徊在緊張症的邊緣。」[2]

「攝影界的聖經」

所著《論攝影》一書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以文學手法對攝影美學與文化提出一系列的思考,她認為「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現代人透過拍照、擺佈相片,傳達了自身對複製這個世界的嚮往。[3]

著作

1960年代初期,她還撰寫了許多論文和評論,其中大部分發表在《紐約書評》,評論和黨派評論。

評論作品

《攝影》(1977年)[4]

《隱喻的疾病》(AIDS and Its Metaphors)

《土星的標誌》(1980年)

《艾滋病及其隱喻》(1989年)。

《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1978年)[5]

短篇小說、散文

1966年,短篇作品收集於《反對解釋和其他散文》(Against Interpretation)

1967年,第二本小說《死亡工具包》(Death Kit)

1969年,出版散文集,《激進意志的風格》(Styles of Radical Will)

歷史小說

《火山戀人-浪漫史》(The Volcano Lover)(1992年)

《在美國》(2000年)。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

論文

桑塔格的特點是對現代文化的各個方面和個性採取嚴肅的哲學方法。

1964年,她首次發表了一篇題為《營地》在書中,她討論了同性戀社區中的品味屬性。

戲劇和電影作品

作家納塔莉•薩勞特(Nathalie Sarraute),

導演羅伯特•布雷森(Robert Bresson)

畫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人物的著作。

撰寫編輯劇本

她撰寫了劇本並編輯了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安東尼·阿陶(Antonin Artaud)的精選著作。

她後來的一些著作和演說被收錄在《同時:散文和演說》(2007年)中。

獲獎與榮譽[6]

1978年,攝影國家書評獎。

1990年至1995年期間,她是麥克阿瑟研究員。

1992年,獲得了意大利馬拉巴特獎。

1999年,她被法國政府任命為奧爾德藝術與勒特勒司令(1984年以同樣的順序被任命為司法官)。

2000年,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

2001年,耶路撒冷文學獎。

2003年,德國書業和平獎。

2003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

婚姻

1950年,17歲時和菲利普·里耶夫(Philip Rieff)結婚。

1958年,與菲利普·瑞夫離婚。他們的兒子大衛·瑞夫後來成為了作家及其母的編輯。

1989年,桑塔格和攝影師安妮·萊柏維茲展開了新戀情,但這段戀情在桑塔格臨終前一年結束了,但兩人到桑塔格死時仍是朋友。

2004年12月28日,逝世於紐約。桑塔格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逝。三十多年來,她與不同形式的癌症鬥爭,包括乳癌和子宮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