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蘭陽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蘭陽溪

圖片來自udn

蘭陽溪,又名宜蘭濁水溪,位於台灣東北部蘭陽平原,屬於中央管河川,是宜蘭縣最主要的河川。主流全長73公里上遊河段名為耶克糾溪,發源於宜蘭縣台中市交界處的南湖北山。向西北流至米磨登附近,匯集馬當溪、米摩登溪後,始稱蘭陽溪。

此後河道大致沿東北方向,在貫穿大同鄉全境並從牛鬥附近進入蘭陽平原後,依序流經三星鄉員山鄉五結鄉宜蘭市壯圍鄉,並在入海口不遠處的噶瑪蘭大橋附近,與最重要的兩大支流-宜蘭河冬山河匯合後注入太平洋

除了宜蘭河和冬山河外,蘭陽溪的支流還有羅東溪清水溪、粗坑溪、芃芃溪等,其中主流以北的支流發源於雪山山脈;以南則發源於中央山脈。包括支流在內的蘭陽溪流域,幾乎涵蓋宜蘭所有鄉鎮市,面積達97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有652平方公里,平地面積則占了326平方公里。[1]

特色

蘭陽溪主流本身,對於宜蘭有特殊意義。傳統將宜蘭以蘭陽溪為界,劃分為溪北與溪南兩區,此種區分不僅如上述所指,地理上可資分別支流發源地,更具重要性的是在於其人文上的意義。

大同鄉南澳鄉兩個山地原住民鄉以外,宜蘭市壯圍鄉員山鄉礁溪鄉頭城鎮列為溪北地區;羅東鎮五結鄉三星鄉冬山鄉蘇澳鎮列為溪南地區,並分別以宜蘭市及羅東鎮為核心。除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就可觀察出兩區略有差異外,最主要的就是型塑了地區居民的在地意識,使得彼此間就政經資源的分配產生競逐。

治理

蘭陽溪治理計畫始於日治時期的1929年,1939年完成河道兩岸共計42公里的堤防,奠定了蘭陽溪的治理基礎,因此在蘭陽大橋北岸立有「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竣工紀念碑。戰後初期政府以重建堤防為主,1972年台灣省水利局開始加高堤防,1991年辦理蘭陽溪治理規劃,治理起點上移至家源橋[2]

砂石盜採問題

1990年代,蘭陽溪砂石盜採、濫採情況嚴重,每天有1200車次從省道呼嘯而過,捲起漫天塵土,多少人也因此命喪輪下。

全國首例「杜絕砂石車超載」

1990年,宜蘭縣長游錫堃上任後,著手解決蘭陽溪的砂石盜採、濫採問題。當時砂石車超載的惡形惡狀,全省各縣市幾乎都束手無策。砂石運輸業者為提高營運利潤,惡性超載幾乎成了常態,往往三十五噸的貨車,實際超載率達100%以上,載重平均六、七十噸,甚至重達一百噸,以致路面、橋樑毀損嚴重;而業者為彌補成本,超載之外,經常超車超速,車子遇到紅綠燈,幾乎停不住,事故頻傳,多少無辜百姓成為輪下亡魂。無奈的是,超載罰款通常都依最低的一千八百元,從寬裁決,業者超載愈多愈划得來,惡性超載完全無法遏止。

1991年,宜蘭縣政府以進出宜蘭的必經要塞「梗枋」做為管制站,為儲放超載所卸下的砂石,備好足夠腹地的卸貨場,避免日後砂石業者追討所卸下來的砂石,凡是違規的司機,都要簽下切結書,聲明拋棄砂石的所有權。開始取締的第一天,為防止砂石車業者聯合抗爭,以砂石車橫阻唯一對外通路-台二省道,於是現場備了工程用大金剛拖吊車,以及大型鏟土機,凡是遇上不服的業者,任意棄車者,就拖吊;任意傾倒砂石者,就把砂石鏟走,讓業者毫無反抗餘地,終於解決砂石車超載問題。

1992年,時任交通部長簡又新都公開讚揚:宜蘭縣能,為何其他縣市不能?從此宜蘭縣的砂石政策被泛稱為「宜蘭模式」。

全國首創「河川發包疏浚、砂石公共造產」

1991年時任縣長的游錫堃,專程面陳時任省政府主席的連戰,獲省主席同意、突破省政府原有政策與業者壓力,全國首創針對蘭陽溪「河川砂石採取」辦理「分期分段、發包疏浚、公共造產」。按理說,一條溪的砂石如果沒有人採取,政府便要採行發包疏浚,但一般人不會把這方法用到大量採砂的蘭陽溪上,游錫堃將這個方法套用過來,可說是全省(國)唯一的創舉。

從「發包疏浚」也可以看得出來,蘭陽溪的砂石蘊藏了多少暴利。過去「許可制」時,縣庫一年收入約數百萬元,改為「發包制」,突然增加了一億多元。1994年,「公共造產興辦河川土石採取」獲列「省政革新實驗項目」。

全國首例「全面禁採砂石」

1995年蘭陽溪根據研究顯示,河川飄砂量不足,迫使海岸線倒退;因為超深,影響地下水層甚鉅,宜蘭縣水文可能因此產生巨大改變。

1995年9月8日,縣府發了一道公告:「自即日起,全面停止受理申請使用縣內各級河川地採取土石」做為禁採砂石的先期動作。可預期的,這紙公告,縣府又輸了官司,因為蘭陽溪是主要河川,管理權屬於省府,縣府無權做此決定。

在縣政府契而不捨下,1996年11月22日省府突然來文,肯定宜蘭縣政府的做法,並且同意禁採四年以上,讓蘭陽溪得以休養生息。

水系主要河川

以下由下游至源頭列出水系主要河川,其中粗體字為主流河道。

主要橋樑

以下由河口源頭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橋樑

影片

蘭陽溪谷 宜蘭 空拍 HD 【台灣,你好!】環島系列

參考文獻

  1. 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
  2. 張炎銘. 遊大河聽故事. 臺北市: 科技圖書. 2013. ISBN 978-957-655-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