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間隔重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是一種利用心理學間隔效應,通過不斷複習所學內容並逐步增加兩次複習間的時間間隔來提升效率的學習技巧。

間隔重複適用於諸多學習情境,特別是學習者需要牢固記憶大量知識的情形,比如外語詞彙的學習,尤其是在目標語言的基礎詞彙數量很大的時候[1]

研究和應用

間隔重複可以用於改善學習的觀點最初是由塞西爾·阿萊克·梅斯(Cecil Alec Mace)教授於1932年在學習心理學(Learning Psychology)一書中提出的:「也許最重要的發現是那些有關於學習時間分布的結果......對知識的複習和回顧應該反覆多次,並且逐漸增加時間間隔,比如一天,兩天,四天,八天等等。」

1939年,H.F.Spitzer在愛荷華州對3600名六年級學生進行了一項實驗,驗證了間隔重複方法的效果。這一早期工作一直未引起關注,直到20世紀60年代,認知心理學家Melton,Landauer以及Bjork再次研究了間隔時間對於複習效果的影響。大概在同一時間,羅皮姆斯勒語言課程(Pimsleur Language Programs)率先決定將間隔重複理論應用於語言學習。1973年,瑟巴斯坦·萊特納(Sebastian Leitner)發明了他的「萊特納系統」(Leitner System)[2]——一種基於抽認卡(Flash Card)的全功能間隔重複學習系統。


隨着20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基於間隔重複方法的軟件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通過軟件的自動發放和統計,學習者可以通過間隔重複的方法辨認數以千計的抽認卡。 為了使用戶達到目標水平(例如,在任何給定時間點正確辨認90%的卡片),軟件會調整重複的時間間隔。難以辨認的詞彙經常出現,並且簡單詞彙出現頻率較低,其詞彙難度由軟件根據用戶的辨認正確率確定。

視頻

間隔重複 相關視頻

間隔式學習-記憶曲線
通過間隔複習,提升學習效果 #大志聊職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