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尼大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尼大教堂(亞美尼亞語:Անիի մայր տաճար)為亞美尼亞中世紀王朝巴格拉提德王朝廢都阿尼現存規模最宏偉的建築,其地今處土耳其東部邊境,與現代亞美尼亞國土隔河對望。

教堂經建築師梯里達底籌劃而營造,竣工於11世紀初,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曾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領袖全亞美尼亞的卡托利科斯之主教座所在。[1]

2010年,全球遺產基金將阿尼古城列為全球12處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之一。

2013年以來,當地文化部門陸續開始整理阿尼古城城牆遺址和部分原亞美尼亞教堂遺存。[2]

歷史

1001年成立到11世紀中葉(1046 年或1051年),阿尼大教堂一直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領袖,天主教徒的所在地。也是亞美尼亞的宗教和世俗中心。

1040年代至1050 年代,大教堂的東牆和西牆都留下了關於城市項目的銘文,例如修復防禦牆、安裝水管和減輕阿尼居民的稅收負擔。

1064年,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後來又回到了被用作亞美尼亞教堂。

1239年,蒙古帝國洗劫阿尼,屠戮人口,自是阿尼即進入漫長的衰落。

1319年,城市又罹地震嚴重損毀,座堂其圓錐形的穹頂坍塌。隨後,阿尼被逐漸拋棄。

18世紀時,阿尼座堂徹底化為丘墟。

1996年,起阿尼由世界建築文物保護組織(WMF)列入世界建築文物保護計劃中。

1988年,現代亞美尼亞國土北部地震,座堂西北角遭重創,造成一道大開的豁口。

1998年,此處的部分屋頂已經開始坍落。歷史學家拉夫連季·巴爾塞格揚(Լավրենտի Բարսեղյան,羅馬化:Lavrenti Barseġyan)撰述稱地震之破壞甚巨,如不補強修復,則整座建築將會瓦解。

2010年全球遺產基金將土耳其古城阿尼列為全球12處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之一。

2011年5月,WMF組織會同土耳其文化部發起保護項目,由美國國務院下轄之文化保護大使基金資助,著力保存主教座堂及其附近的贖世主教堂。

2013年以來,當地文化部門陸續開始整理阿尼古城城牆遺址和部分原亞美尼亞教堂遺存。

阿尼古城、大教堂遺產描述

阿尼古城大教堂遺蹟位於亞美尼亞與土耳其邊界,屬於土耳其北部城市卡爾斯地區管轄。

公元10世紀和11世紀時亞美尼亞人曾在阿尼古城居住,14世紀在土耳其的統治下被迫離開,古城就此廢棄。它曾是一箇中世紀亞美尼亞王國的首都,這個昔日的國家管轄的區域包括如今亞美尼亞和土耳其東部大部分地區。該城市位於一個三角地帶,東邊的河流和西邊的山谷構成天然屏障。

阿尼被稱為「1001個教堂之城」,位於多條貿易通路上,有許多宗教建築、宮殿和防禦工事,其中的一些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藝術性。在鼎盛時期,阿尼古城擁有10-20萬居民,地位相當於於同期的君士坦丁堡開羅。幾個世紀之前,阿尼被廢棄和遺忘。阿尼大教堂(Armenian Cathedral-Ani Cathedral)位於被遺棄的中世紀古城阿尼,毀壞前是亞美尼亞教堂。[3]

大教堂建築藝術

大教堂是一座圓頂的、中央規劃的大教堂。根據理查德·克勞特海默(Richard Krautheimer) 的說法,它的計劃源自7 世紀的塔林大教堂,只有細微的差別。圓頂由懸垂物支撐,並位於「四個桶形拱頂的交匯處,呈十字形設計,頂部有山牆屋頂。」在內部,「獨立的碼頭將空間分成三個過道,中殿終止於東部後殿,兩側是兩層小教堂。」 Sirarpie Der Nersessian 指出,它的內部「通過比例的和諧」而氣勢磅礴。她補充說:「帶有細長柱子和華麗拱門的盲廊,雕刻在門窗周圍的精緻交錯為外觀增添了美感。」大教堂主要由黃色建造,還有黑色和紅色拋光凝灰岩。它有三個入口。主要的是在西側。北側和南側的入口雖然次要,但裝飾華麗。它的窗戶又窄又長,有裝飾的框架。尺寸大教堂長34.3 m(113 英尺),寬24.7 m(81 英尺)。它最初高38 m(125 英尺),是繼50m 高的Gagikashen 之後Ani 的第二高結構。按照亞美尼亞建築的標準,它非常大。建築歷史學家穆拉德·哈斯拉蒂安認為,它相對較大的尺寸和豐富的裝飾品象徵著巴格拉提德王朝復興的亞美尼亞國家。Christina Maranci 提出了她所描述的「極其試探性」的假設,即大教堂相對較大的比例可能是「Trdat」的反映他對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巨大連續空間的記憶,他修復了它的圓頂。但是,如果按照歐洲標準來判斷,它被認為很小,HFB Lynch 寫道,並補充說,「它仍然是一座莊嚴的建築。它帶有無法定義的品質和美麗的烙印,幾乎不會不引起觀眾的愉悅快感。」路易吉·維拉里(Luigi Villari) 在他1906 年出版的關於高加索旅行的書中寫道:「從遠處看,它似乎只是一個平原。矩形結構,沒有建築風格。但經過仔細觀察,它被證明是一座非常美麗且比例最完美的建築。」B. Lynch 補充說:「它仍然是一座莊嚴的建築。它帶有無法定義的品質和美麗的印記,幾乎不會不引起觀眾的愉悅。」路易吉·維拉里(Luigi Villari) 在他1906 年關於高加索旅行的書中寫道:「從遠處看,它似乎只是一個簡單的矩形結構,沒有任何建築風格。但仔細觀察,它被證明是一座非常美麗和最完美的建築。比例。」B. Lynch 補充說:「它仍然是一座莊嚴的建築。它帶有無法定義的品質和美麗的印記,幾乎不會不引起觀眾的愉悅。」路易吉·維拉里(Luigi Villari) 在他1906 年關於高加索旅行的書中寫道:「從遠處看,它似乎只是一個簡單的矩形結構,沒有任何建築風格。但仔細觀察,它被證明是一座非常美麗和最完美的建築。比例。」從遠處看,它似乎只是一個簡單的矩形結構,沒有任何建築風格。但經過仔細觀察,它被證明是一座非常美麗且比例最完美的建築。」從遠處看,它似乎只是一個簡單的矩形結構,沒有任何建築風格。但經過仔細觀察,它被證明是一座非常美麗且比例最完美的建築。」[4]

與哥德式建築的聯繫

有歐洲學者提出觀點認為阿尼主教座堂使用尖券與集墩的做法對哥德式建築有所影響,此類學者中尤以研究近東者為甚。這一理論由約瑟夫·斯奇戈夫斯基推廣,其人是歐洲深入研究亞美尼亞建築並將亞美尼亞置於歐洲建築核心位置的第一人。

斯氏在其1920年所出書籍《基督教教堂藝術的起源》中如此寫道:「在早於公元1000年的教堂中,發現建造者宮廷建築師梯里達底,將亞美尼亞藝術如此符合邏輯又如此成功地從『羅曼式』帶入『哥德式』,實屬樂事。」在斯氏之前,也有學者提出此類觀點。H·F·B·林奇在其1901年所出版有關亞美尼亞的書籍中認為座堂具有「哥德式風格的許多特點,如此即確證了其東方起源。」建築史學家威廉·萊瑟比發現座堂「有西方特徵得奇怪」。在其1912年作品《中世紀藝術》中敘述座堂尤為引人注目,因其尖券、集墩、肋拱和柱廊與百年後的哥德式風格相合。[5]

建築史學家伊迪斯·布朗恩於1912年也曾論及阿尼主教座堂是「向哥德式風格過渡的典型樣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