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太效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馬太福音中的寓言

馬太效應典出《馬太福音》第13章第12節和一對相似的經文(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 《馬太福音》第25章第29節、《路加福音》第19章第11-26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1]

起源

196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2]」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現象名符其實地發生了在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1967年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約瑟琳·貝爾·伯奈爾發現了脈衝星,關於發現脈衝星的文件共有5個作者,安東尼·休伊什位列第一,約瑟琳·貝爾·伯奈爾列在第二。結果,休伊什博士與馬丁·賴爾博士一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並沒有把貝爾作為共同研究者列入諾貝爾獎獲獎名單。這引起了爭議,遭到了休伊什的同胞——天文學家霍伊爾的譴責。

莫頓考察了決定這樣一個效應的社會心理條件和機制,並發現了多重發現的重複功能與傑出科學家的聚焦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繫。傑出科學家會透過他們所發現的研究論述的重要價值,以及他們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強化。這種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創造性的科學環境中體驗和交往的結果,還有一部分是後來社會確認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的結果;這種自信鼓勵科學家們去探尋有風險但重要的問題,鼓勵他們強調自己的研究結果。

宏觀社會意義上的馬太效應原理,明顯地表現在那些現在導致科學資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會選擇過程之中。

視頻

馬太效應 相關視頻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叢林法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