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1月17日 (五) 13:44 由 CPL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家蠶學名Bombyx mori)是鱗翅目昆蟲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華南地區俗稱之蠶寶寶娘仔

家蠶的英文名為「silkworm」(意為「絲蟲」)是因為它用。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

特徵

幼蟲有13個環節,胸腹部有8對足,依品種不同身體呈青白色或黑色,蟲足極具黏性。

成蟲有3對足,兩對翅膀,身體上有白色的鱗毛。

性別特徵

蠶在四齡時,身體變大,易區分雄與雌。

從蠶的身體的尾部算起,如果在第二、三環節之間有一個叫做海洛爾特氏腺的凸出的小圓點,則是雄性;如果在倒數第二、三環節的下面,有被稱為石渡氏腺(Ishiwata's gland)的四個凹形的小圓點,則是雌性。

從蠶繭分辨

蠶繭尾端的下方,如果有個X形,則是雌的;如果沒有則是雄的,而且母的蠶繭較為肥胖,雄的蠶繭比較尖長。

從成蟲分辨

蠶蛾更容易分辨:雌蠶蛾身體較肥胖,交配後會產卵,雄蠶蛾身體則比較尖長。

歷史

絲綢歷史

從考古家在吳越發現的絲綢實物來看,在5000年前的江南地區就有蠶業。

相傳早於西元前三千多年,黃帝的妻子嫘祖就開始「養蠶取絲」。

中國絲綢的秘密,後來隨移民傳播至朝鮮印度等地,傳說在公元六世紀拜占庭基督教僧侶從中國偷運蠶蛹,養蠶技術才傳到了歐洲。

蠶是對人類貢獻最久、最偉大的昆蟲之一。

習性

家蠶主食為桑葉,也可用其它一些樹葉(柞樹,柘樹亦可養蠶)。家蠶有很強的食慾,它們晝夜不停地吃葉,因而長得很快,有成語蠶食鯨吞。此外蠶非常怕冷,溫度稍低就有可能冷死,必須注意室溫保暖,蠶同時也是螞蟻的美食,也需注意螞蟻對蠶的生命威脅。

0:05 / 3:58 蠶寶寶、桑蠶、蠶的一生(財團法人台灣區蠶業基金會)

當它們頭部的顏色變黑的時候,即表明它們將要蛻皮。在完成四次蛻皮之後,它們的身體會變為淺黃色,皮膚也變得更緊,這表明它們將要用絲來包裹自己(繭),在繭中變態。它們從小長到長大,可以長大9000倍。

如果蠶蛹變為成蟲,它們會將繭溶解並鑽出。由於它們破洞而出,故而蠶繭會被破壞,絲線將會變短,不能用於紡絲織綢,所以要在其尚未破繭以前,即將蠶繭放入沸水中,以殺死蠶蛹,並使繭易於拆解。

家蠶的蟲及蛹可以食用,並有食療的功效。

成熟的蠶(「蠶蛾」)不能飛,它們的唯一目的只在於產卵繁殖後代。蠶蛾交配完後雄蛾會馬上死去,雌蛾則於產卵結束後死亡。

因其久遠的歷史和經濟上的重要性,家蠶的基因已成為現代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但由於近年家蠶疾病猖獗,原多用作教學上的目的,已漸漸式微,甚至在作為研究用途上也具一定的挑戰性。

疾病

目前,以病毒引起的軟化症為主,其病體和糞便若無隔離處置,將導致該群體大量死亡。 並且飼養的合適溫度為23度為佳。

醫用

蠶是傳統中藥「僵蠶」的來源。僵蠶是蠶的4-5期幼蟲感染了一種名為白僵菌真菌並死亡後的乾燥體,具有散風和化痰祛痰的功效。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載:「蠶蛹性味咸溫,主益精氣」;《食療本草》載:「蠶蛹富含養分,食用甚益人」。現代醫學證實蠶蛹油脂和蠶蛹蛋白具有降血糖、增強免疫、抗衰老等功效。

食用

在中國北方,「柞蠶蛹」是一種傳統的食品,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以蠶蛹禦宴客」的記載。

在泰國有炸蠶料理。

教育

台灣國民小學教育的課程中,通常會讓學生養蠶(俗稱: 蠶寶寶),觀察及紀錄蠶蛾的生活史[1]

參考資料

  1. 生命教育 為何一定要養蠶寶寶?. 台北市教育e週報. 原文發表日期 2007年1月6日 [2019年4月6日] (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