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家蠶(學名:Bombyx mori)是鱗翅目(Lepidoptera)蠶蛾科(Bombycidae)的昆蟲,絲綢的主要原料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華南地區俗稱之蠶寶寶或娘仔。
家蠶的英文名為「silkworm」(意為「絲蟲」)是因為它用絲織繭。繭是由一根300-900米長的絲織成的。
形態特徵
幼蟲有13個環節,胸腹部有8對足,依品種不同身體呈青白色或黑色,蟲足極具黏性。
成蟲有3對足,兩對翅膀,身體上有白色的鱗毛。
性別特徵
蠶在四齡時,身體變大,易區分雄與雌。
從蠶的身體的尾部算起,如果在第二、三環節之間有一個叫做海洛爾特氏腺的凸出的小圓點,則是雄性;如果在倒數第二、三環節的下面,有被稱為石渡氏腺(Ishiwata's gland)的四個凹形的小圓點,則是雌性。
從蠶繭分辨
蠶繭尾端的下方,如果有個X形,則是雌的;如果沒有則是雄的,而且母的蠶繭較為肥胖,雄的蠶繭比較尖長。
從成蟲分辨
蠶蛾更容易分辨:雌蠶蛾身體較肥胖,交配後會產卵,雄蠶蛾身體則比較尖長。
也可以看到日本江戶時代婦女養蠶的模樣。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PanSci泛科學 |
歷史
絲綢歷史
從考古家在吳越發現的絲綢實物來看,在5000年前的江南地區就有桑蠶業。
相傳早於西元前三千多年,黃帝的妻子嫘祖就開始「養蠶取絲」[1]。
中國絲綢的秘密,後來隨移民傳播至朝鮮、印度等地,傳說在公元六世紀拜占庭的基督教僧侶從中國偷運蠶蛹,養蠶技術才傳到了歐洲。
蠶是對人類貢獻最久、最偉大的昆蟲之一。
生活習性
家蠶主食為桑葉,也可用其它一些樹葉(柞樹,柘樹亦可養蠶)。家蠶有很強的食慾,它們晝夜不停地吃桑葉,因而長得很快,有成語蠶食鯨吞。此外蠶非常怕冷,溫度稍低就有可能冷死,必須注意室溫保暖,蠶同時也是螞蟻的美食,也需注意螞蟻對蠶的生命威脅。
當它們頭部的顏色變黑的時候,即表明它們將要蛻皮。在完成四次蛻皮之後,它們的身體會變為淺黃色,皮膚也變得更緊,這表明它們將要用絲來包裹自己(繭),在繭中變態成蛹。它們從小長到長大,可以長大9000倍。
如果蠶蛹變為成蟲,它們會將繭溶解並鑽出。由於它們破洞而出,故而蠶繭會被破壞,絲線將會變短,不能用於紡絲織綢,所以要在其尚未破繭以前,即將蠶繭放入沸水中,以殺死蠶蛹,並使繭易於拆解。
家蠶的蟲及蛹可以食用,並有食療的功效。
成熟的蠶(「蠶蛾」)不能飛,它們的唯一目的只在於產卵繁殖後代。蠶蛾交配完後雄蛾會馬上死去,雌蛾則於產卵結束後死亡。
因其久遠的歷史和經濟上的重要性,家蠶的基因已成為現代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但由於近年家蠶疾病猖獗,原多用作教學上的目的,已漸漸式微,甚至在作為研究用途上也具一定的挑戰性。
疾病預防
目前,以病毒引起的軟化症為主,其病體和糞便若無隔離處置,將導致該群體大量死亡。 並且飼養的合適溫度為23度為佳。
膿病多發生於春季蠶期的5.6.7月份,秋季蠶期的9.10月份。進入5月份以後,我區大部分蠶區的氣溫偏高,細菌活動活躍,加上此時春蠶已丈多連續飼養了2~3批,病原有了一定的積累,如果此時消毒防病措施不力,飼養操作不當,往往爆發膿病。秋季蠶期膿病的發生除以上因素外,葉質不良也是誘發膿病的重要原因。
膿病的防治要點:
1.合理安排養蠶批次,預留充足捎毒時同。一年多次養蠶,尤其是多批次不同斷地飼養,蠶室蠶具連續使用,每期蠶結束後沒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時間,給病毒的殘留和積累刨造了條件,膿病便有了隨時發生的可能。解決辦法,一是適當減少養蠶次數,將兩個相鄰蠶期之間至少留出一周的間隙,以便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蠶室、蠶具的洗刷消毒,徹底殺滅上期蠶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減少養蠶批次時,可建立小蠶專用蠶房,實行小蠶共育。
2嚴格消毒,殺滅病原。消滅病原是防治桑蠶膿病的根本措施。養蠶前,要根據蠶室結構、蠶具種類,做好充分的清潔工作,再選擇適當的消毒藥劑進行全面消毒。發生過膿病的蠶室,除採取常規的消毒措施外,牆壁、天面再用新鮮的石灰漿塗刷,對預防膿病有較好的效果。養蠶中要對蠶室地面、貯桑窒、走廊及蠶室周圍環境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工作,同時小蠶可選用「小蠶防病一號」 ,大蠶可選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養蠶後,對蔟中的死蠶應先揀出投入消毒液(如石灰漿福爾馬林等)中,浸泡過夜後挖坑深埋。蔟具、上蔟室要在採繭後就地清潔消毒,妥善處理好蠶沙,以防病原擴散。
3 嚴格提青分批、淘汰和廂離病、弱小蠶,防止蠶座混育感染。蠶感染病毒後,發育遲緩,不僅養蠶技術處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將病傳染給健康蠶因此在生產上凡是發育遲緩的小蠶,都應用分批提青的辦法,與健康蠶分開飼養。發現患病個體,必須立即揀出,堅決淘汰,以減少蠶座傳染的機會。在飼養過程中發現蠶座內有病死蠶,應小心揀出,防止屍體流出膿液四處污染,並立即進行蠶體、蠶座消毒此外,嚴格禁止大小蠶同室共育或混育。
4 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蠶兒體質。膿病的傳染和危害程度,與蠶的體質有關。養蠶過程中,要根據蠶的生理特點,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一是適時擴座,保證每條蠶有3倍體積左右的活動空間,防止蠶頭過密。二是良桑飽食,餵給肥培管理好的適熟桑葉,不餵偏老、偏嫩、發熱、發酵、泥沙及病蟲污染的葉。三是做好腡起處理,使蠶群體發有齊一,以增強蠶的抗病能力。另外還要精心操作,防止蠶體創傷。
醫用價值
蠶是傳統中藥「僵蠶」的來源。僵蠶是蠶的4-5期幼蟲感染了一種名為白僵菌的真菌並死亡後的乾燥體,具有散風和化痰祛痰的功效。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載:「蠶蛹性味咸溫,主益精氣」;《食療本草》載:「蠶蛹富含養分,食用甚益人」。現代醫學證實蠶蛹油脂和蠶蛹蛋白具有降血糖、增強免疫、抗衰老等功效。
食用方式
在中國北方,「柞蠶蛹」是一種傳統的食品,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以蠶蛹禦宴客」的記載。
在泰國有炸蠶料理。
教育課程
台灣國民小學教育的課程中,通常會讓學生養蠶(俗稱: 蠶寶寶),觀察及紀錄蠶蛾的生活史。[2]
參考資料
- ↑ 最古老的紡織者–蠶寶寶,科技大觀園,2018-03-08
- ↑ 生命教育 為何一定要養蠶寶寶?. 台北市教育e週報. 原文發表日期 2007年1月6日 [2019年4月6日] (中文).
外部連結
- 僵蠶 Jiangcan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僵蠶 Jiang Can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允允的生物觀察日記- 蠶寶寶的一生@ 甲蟲科學家-允允 隨意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