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七七事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Papaya讨论 | 贡献2019年11月17日 (日) 06:45的版本 (added Category:歷史事件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原图链接

简介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基本信息

名称:七七事变

地点:北平

主要指挥官:赵登禹,佟麟阁,铃木率道等

时间: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参战方:中国,日本

结果:中国失败,北平沦陷。

参战方兵力:中国:11个师,计约153000人。

日本:约5600人。

事变发起者:清水节郎、一木清直等

事变简介

七七事变原图链接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主要背景

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攻击,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在华北搞“自治运动”,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地理背景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日中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原图链接

事件经过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晚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 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1]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 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2]

中共反应

致电蒋介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面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终于有了回音![3]

毛泽东天下大乱将来乱出一个新中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我们当天就得到了消息。我把电报送给毛泽东时,他正在看书。他看过电报,又把它交给我,说:“让他们都看看。好么,天下大乱,将来乱出一个新中国!”

8月20日,我随毛泽东从延安出发到洛川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卢沟桥事变后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同时解决扩大红军,筹集粮草的问题。由于延安地处陕北高原腹地,沟壑纵横,不利于农作物丰产,加之千百年来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红军进驻延安时,全县只有2700户,7000人口。物资匮乏是数万军民生存的一大难题;人口稀少阻碍了军队的发展和壮大。而相比之下,延安以南、西安以北的地区,各方面的条件就要好得多。因此,我党在这一地区下大力量做筹粮和扩红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洛川会议后,经国共两党谈判协商,在陕北的红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不久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遂改称政委,下同)罗荣桓;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不久由邓小平接任)。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 

中日兵力

七七事变原图链接

中国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河北察哈尔地区建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作为与日本侵占的东北三省地带的缓冲区,并赋予了其一定的自治力。根据何梅协定,中华民国需撤出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所辖范围内的全部中央军队和国民党党部。就任冀察政务委员会主任的宋哲元麾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总兵力达到十万。

事变发生前,第二十九军司令为宋哲元,副司令为秦德纯,参谋长为张樾亭,而河北省和察哈尔省中除第29军以外的部队(7月上旬)则有第39师、第68师、第91师、第101师、第116师、第119师、 第130师、第139师、第141师、第142师、骑兵第2师,总兵力约153,000名。

日本

日本在华北地区驻扎了约5000多名的驻军。其中主力驻扎在天津北平城内以及城外丰台镇各驻扎一支部队。事变发生之前,全部驻军正在根据《昭和十二年度帝国陆军作战计划要领》进行军事演习,作侵略华北的作战演练。

事变发生前,日军中国驻屯军(约5,600名)

军队指挥

中国

中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

第37师师长——冯治安,驻守北平、南苑、西苑、丰台

第38师师长——张自忠,驻守天津、大沽、沧县、廊坊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驻守河北省大名、河间

第143师师长——刘汝明,驻守张家口、张北,怀来

第9骑兵师师长——郑大章,驻守通县,南苑

日本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香月清司中将(接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

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

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

陆军大臣,第40任首相——东条英机大将

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中将

大事年表

7月7日

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开枪还击原图链接

日本中国驻屯军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近龙王庙大瓦窑之间进行军事演习。入夜后,日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电冀察当局,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国军拒绝此一要求,但为防止事态扩大,派出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冀察绥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三人,与日方代表缨井、日军补给官寺平、秘书齐藤三人前往调查,但日军于晚上八点左右开始炮击卢沟桥。

7月8日

凌晨5:30左右,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率步、炮兵400多人,开始发动攻击。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要求蒋介石尽快履行西安事变时的承诺。下午,日军向城内中国守军猛攻。国军第29军37师109旅219团(团长吉星文)奋起还击。

7月9日

双方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仅两个小时,日军又开始炮击宛平城,双方达成协议退至永定河两岸,国军开始退兵,但日军却按兵不动。

7月10日

日本撕毁9日的协定,重提三点协定,要求29军道歉,日军四次挑起战事,

又四次进行谈判。

7月11日

双方签订秦德纯松井协定。然而日本近卫内阁已经决定向华北增兵。

7月12日

独立混成第11旅团,从古北口出发。

7月13日

关东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从公主岭出发。

7月17日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上宣布守土抗战的决心。宋哲元到天津与日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谈判停战。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到达指定地区。朝鲜军第20师团从朝鲜龙山出发。

7月18日

朝鲜军第20师团到达预定地区。

7月19日

宋哲元两手空空回到北平。独立混成第11旅团抵达指定地区。以18日日军侦察机遭射击为借口,22时发表声明要求日军得自由行动,撤去37师,并取缔排日运动,23时29军张自忠、张允荣签字同意。

7月20日

虽日本中国驻屯军所属部队集结于密云、高丽营、天津和北平附近地区,宋哲元以19日秘密协定下令37师向西苑集结。第29军令132师在永定河以南集结,另该师独立第27旅进入北平担任城防。日军却突然炮击宛平县、长辛店,致使遭受损伤,吉星文亦负伤。

7月21日

37师集结完毕。

7月22日

37师开始撤退。

7月25日

日军在天津塘沽港卸下大批军用品,用40辆车日夜不停向丰台运送,此时,华北日军共集结了十万多人。随即,日军20师团77联队11中队侵入廊坊(38师113旅226团驻地)。

7月26日

廊坊沦陷,守军退至通州,下午,日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29军撤出。19时,日军第一大队乘车经广安门向北平城内开进,受到守军阻击。

7月27日

发现和平无望的宋哲元,拒绝日军一切要求,急令29军各部集结平津一带,派人星夜赴保定,催促孙连仲北上支援,日军参谋总长下达武力占领平津的命令。日军对通县、团河、小汤山等地的第29军驻军袭击。守军分别退至南苑及北苑。

7月28日

8时,日军在军司令香月清司指挥下向北平地区第29军发动总攻。

主攻为第20师团,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对驻守南苑的第29军特务旅、第38师第114旅、骑兵第九师等部发起攻击。南苑守军在日军攻击之下,指挥失灵,各自为战。位于丰台的日军驻屯旅团主力,前进到大红门地区,切断南苑到城内的道路,阻击向城内撤退的第29军,战至13时,南苑陷落,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殉国,此时,第29军第37师一部向丰台日军发动攻击,被日军增援部队击退。后,日军独立混成旅攻占清河镇。该地守军冀北保安部队第2旅退守黄寺。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占领沙河。下午,宋哲元委派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于当日晚离北平赴保定。第37师奉令向保定撤退。

7月29日

8时,独立混成第11旅团攻击北苑和黄寺。黄寺守军冀北保安部队战至18时撤退。北苑守军独立第39旅退至古城。战后又回到北苑。北京城内独立27旅改编为保安队维持治安。驻防天津的29军38师部队,凌晨主动向日军进攻,攻占天津总站日军驻地,并向驻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和东局子飞机场攻击。开始时较为顺利,后在日军飞机大炮反击之下,15时开始撤退,天津陷落。

7月30日

驻通县伪冀混成第1旅团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

7月31日

独立39旅被解除武装。驻屯旅团占领大灰厂附近地区。改编为保安队的独立27旅突围到察哈尔回归143师序列。此时平津完全沦陷。

周年纪念

七七周年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在2014年7月7日上午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

届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现场直播纪念仪式,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将同步直播。

历年纪念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50周年之际,坐落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

1997年7月7日,纪念馆二期工程竣工,江泽民亲笔题词:“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

2005年7月7日,在纪念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主持开幕式,开幕式有2000人参加。现场伴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乐曲声,60发红色信号弹射向天空,3000羽和平鸽飞上蓝天。[4]

2007年,抗战馆在当年的7月7日举行了千人大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0周年,同时举办《难忘七七珍爱和平》史料展。与之相配合,抗战馆推出了一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0周年的纪念封。由抗战馆参与的纪念抗战历史书籍——《北京抗战遗存》和《抗战家书》在京首发。

2012年,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7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爱乐乐团共同举办了主题音乐会。

参考资料

  1.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简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百度网 发布时间:2018-04-1516:11
  2.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简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百度网 发布时间:2018-04-1516:11
  3. 1937年毛泽东致电蒋介石:愿在你领导下为国效命2012年06月06日 15:18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张秀枫
  4. 历史再现:“卢沟桥事变”人民网 20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