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界主義(英語:Cosmopolitan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可從正義概念的普世性出發,每一個世界公民都不受歧視地自我決定其發展。世界主義則是此世界因互相依存的網絡交流的全球狀態。
世界主義相信所有的人類都屬於一個基於同樣道德觀念的社群,接受這種觀念的人通常被稱為世界主義者。世界主義的社群包括一個包容性的道德規範,共享的經濟體制,和一個包含所有國家的政治結構。社群之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通過彼此的敬意來建立關係。
世界主義者共有建立一個「世界國家」的信念:對統一全人類的政治忠誠,要求民族間的和平與融洽,理解與相互寬容,力求通過經濟合作來消滅戰爭。
世界主義[1]做為一個政治意識型態,和民族主義對立,則可區分出極端愛國主義、溫和愛國主義、溫和世界主義及極端世界主義四種型態。
世界主義不見得推崇某種形式的世界政府,僅僅是指國家之間和民族之間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經濟和政治關係。
哲學意義
世界主義思想與廣博的國際經驗相匹配。世界主義者即「世界公民」,系指一個旅遊者或者關注全球事務的個人,除了自己原本文化外,對其他文化的關注和品味。英文的這個詞語來源於希臘文cosmos(世界)+polis(城市,人民,市民),被古代哲學家所採用,如斯多葛學派和犬儒學派,用之描述跨越國界的、對人類的博愛。
世界主義者確信,所有的人都有責任去培育和改善、並且盡全力去豐富總體人性。這個理想與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思想息息相關,人類是一個整體,必須團結一致、彼此扶持。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霍布斯所說的自然國家,為了避免衝突和不公,彼此之間應該建立社會契約。
世界主義作家Demetrius Klitou在其著作《人權的敵友》("The Friends and Foes of Human Rights")中寫道:世界主義是人權運動的主要朋友和不可或缺因素。他說,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有一個兩難困境,我們有歐洲聯盟,卻沒有歐洲人或者歐洲特徵。我們有人權觀念,卻沒有人權特徵。
政治學和社會學意義
德國社會學者烏爾利希·貝克推出了新型的世界主義批評理論,與傳統的民族國家政治截然相反。民族國家理論僅僅從政府間的角度考量權力關係,無視經濟全球化,或者削足適履地將全球經濟關係放進固有的理論框架中。世界主義理論視全球資本為民族國家的可能威脅,並且將其放入全球資本、政府和公民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權力的博弈之中。
在世界主義和世界政府之間劃一條清晰的界限非常重要。在世界主義理論中,強制單一世界秩序的最好結果是霸權主義,最糟結果是民族優越感。政治學和社會學意義上,世界主義建立於以下基礎:
- 「承認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間的差異」
- 「承認未來道路的差異」
- 「承認人性的差異」
- 「承認目標的差異」
- 「承認理性的差異」
世界主義在某些方面與普世主義觀點相同:被普遍接受的人類尊嚴觀念應該寫入國際法,並且受到保護。不過,這個理論也盡力避免分辨各地文化之間的差異。於是,「世界主義的人權宣言[2]」或許要使用無人否定的被動字眼來定義。此外,部分世界主義者呼籲保護環境並且反對技術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個世界主義的社會包含多數政府,使用全球或地區共識來與對手角力。
政府也可使用公民社會(比如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增強其行為的正當性,用投資者的幫助推動世界主義的議程。例如:
政府將全球的人權和環境監督交給國際特赦組織和綠色和平等在公眾心目中具有高度正當性的組織。
政府支持非政府組織,引導消費者避免使用破壞普世人權和環境的產品。
- ↑ 【全球學】蔡拓:世界主義的類型分析 ,搜狐,2018-03-26
- ↑ 世界人權宣言,豆瓣, 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