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獅子山隧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5月26日 (三) 09:24 由 Sis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ed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using HotCat
前往: 導覽搜尋
獅子山隧道
圖片來自fandom

獅子山隧道英語:Lion Rock Tunnel),簡稱獅隧,是香港最早通車的行車隧道,亦是第一條連接九龍新界的行車隧道。獅隧穿過獅子山以西的九龍坳,連接九龍塘大圍。其餘兩條連接九龍與新界的隧道分別為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大老山隧道。車速限制每小時70公里,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介紹

嚴格而言,獅子山隧道只是指南行管道(往九龍方向);相隔超過10年後才通車的北行管道(往沙田方向),正式名稱為第二獅子山隧道英語:Second Lion Rock Tunnel)。但不論傳媒、香港政府還是一般市民,也甚少分開兩條管道為不同的隧道,而是和其他隧道一樣,把兩條管道視為一體。

2012年4月23日,越運亨(香港)有限公司成功取得獅子山隧道為期6年的營運管理合約,並於2012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 直至2018年8月1日起,由俊和隧道管理有限公司接手管理該隧道至今。

興建簡介

隧道主體

1960年代香港屢次發生嚴重旱災香港政府不得不鑿通分隔九龍和新界的山脈(九龍坳)以容納食水輸送管連接船灣淡水湖及港九市區,順道建成一條可容納兩條行車道及三條大水管的隧道。於是獅隧南行管道在1961年批建並動工,1963年貫通,1967年11月14日通車(較原定延遲一年),為今天獅隧的南行管道。在建造南行管道時,工程人員需克服九龍坳山下含有大量斷層(裂痕)的地質;後來,為配合萬宜水庫工程,再在隧道旁開鑿第二條兩線行車隧道──第二獅子山隧道,1973年動工,1976年貫通,1978年1月18日通車,新增的這條北行管道(亦為雙車道加三條水管設計,再加一條中華煤氣管道向沙田供應煤氣,於1976-77年起供氣),令隧道成為雙程雙線分隔雙管隧道。收費廣場設於沙田大圍,共有10個收費亭,其後增設至13個,其中9個為人手收費亭,餘下4個為快易通專用的自動繳費亭。原定2017年11月底起,駕車人士可以在獅子山隧道的人手收費亭,以八達通及三款信用卡拍卡繳付隧道費。[1]然而相關措施延遲至2018年3月18日實行。

配套設施

由於獅子山隧道採用舊式設計,加上兩條管道相隔甚遠,在設計和技術所限下,未能設置貫通兩管道的緊急逃生出口。因此政府於1997年在隧道內裝設全港隧道中獨有的水簾系統。每條管道各有11道水簾,每個相隔約100米,可阻止濃煙及火勢蔓延,並有降溫的效果,方便逃生。

水簾系統於2012年3月8日發生的三級火警中未有啟用。據政府向立法會議員解釋,是由於火源是位於行車管道地底的公共設施管道,而非行車管道內;當日隧道營辦商根據現場消防人員的意見,認為水簾並不能控制地底的火勢蔓延,故未有啟動水簾[2]

2007年1月左右,獅子山隧道的交通燈燈泡全數更換成發光二極管,而兩邊入口亦新裝設了大型的資訊顯示屏。

參考文獻

  1. 拍卡過隧道!城隧月尾先行 一文睇曬各隧道實施時間表.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3). 
  2.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 《立法會十四題:獅子山隧道三級火警》.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 2012-03-21 [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