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尾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5月5日 (日) 14:07 由 Hxg123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尾狐: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的生物,出自自春秋戰國時期編纂的《山海經》,而後傳至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1]

歷史起源

神話傳說

中國神話

傳說為治理洪水而操勞得"股無肱,脛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塗山氏之女就是九尾白狐。所以《聊齋志異·青鳳》中的老狐精自稱"我塗山氏之苗裔"[2]

外國神話

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奴隸制王朝),同時他也是個虔誠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筏陀摩那在公元前6世紀所創立的宗教,同印度教和佛教一樣,相信靈魂解脫,業報輪迴,主張非暴力、不殺生、行善積德。當他死後被火化,留下了三顆類似於寶石的東西,相傳為舍利,有大法力,得之者可得天下。九尾狐希望得到這三顆舍利。幻化成人形嫁給了旃陀羅笈多的兒子印度君王賓頭沙羅,成為其妃子華陽天

結果被賓頭沙羅正妻達摩王后之子阿育王識破,被趕出宮廷。後來一位印度僧人將三塊舍利中最重要的一塊帶來中國,並且央求當地有名的玉石工匠將其和一塊名玉鑲嵌在一起,那塊玉就是和氏璧[3]

後來三塊舍利一塊留在了印度另外一塊在展轉中落到了月氏族人手中,張騫出使西域是將其帶回。印度的一塊在玄奘法師與印度的佛法交流時候也帶到了大唐長安供奉。三塊舍利此時都在中國。然而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交流佛法卻又帶走了一塊,天寶十二年抵日本。後來日本派遣使者吉備真備到中國來,妖狐便溜進了吉備真備的船里到了日本來。然而,帶去日本的那塊舍利卻引起了日本的動盪,成為了眾多妖魔爭搶的寶物。在日本引發了一場常世與現世之間人和鬼魂的慘烈戰爭,已至於當時的京城成了一座鬼城。可見它的力量之強大。在公元794年,恆武天皇建京不到十年,被錯殺的皇太子早良親王怨靈不散,天皇被迫移都至平安,設了幕府將軍扳之上田村麻呂像鎮攝皇太子的鬼魂,從此拉開垂天下以治四百餘年的平安時代的序幕。

不久,九尾狐則化身玉藻前,迷惑鳥羽天皇。當時玉藻前受鳥羽天皇寵幸,玉藻前這個名字就是天皇所賜;和桀紂的傳說一樣,玉藻前引誘天皇不理朝政,又得了怪病倒臥床榻,大臣們開始懷疑她,請安倍泰成暗中對她進行調查,證實千年九尾妖狐所化,御體康復的天皇惱羞成怒,將其逐出宮廷。結果離開皇宮後九尾狐在那須野屢添惡名,上皇命令派遣出三浦義純和上總廣常及其部下八萬的討伐軍並將其擊退。後來在第二次戰鬥中被陰陽師安倍晴明擒殺,據說其殘骸變成了會放出毒來的石頭即殺生石(會噴出毒液攻擊鳥類及昆蟲,令動物無法近身的石頭,保留在那須野)。它是帶有非常厲害的咒毒的石頭,接近的人或獸會被毒死。本來是在栃木的那須高原,後來被名為玄翁和尚的高僧打碎,飛散到日本中三處名為高田的地方。另外,據說在此時飛散的殘渣化成尾先狐和犬神,成為了被各地的使役術師使役的使魔。

現實基礎

狐在先秦時期曾被視為瑞獸,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後世狐之善良形象、美好品德之象徵、祥瑞之兆,逐漸讓位於與兇惡形象、惡劣品質之象徵、兇險之兆。與之密切相關,人類對狐的敬仰、認同之情與厭惡、恐懼之情,也彼消此長。

人類之所以對狐敬而遠之,燒香禮拜,討好賄賂,正是想制制不住,防又不勝防的結果。例如《朝野僉載》寫道:"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日:'無狐魅,不成村。'"由《廣異記》所載,長孫無忌美人為雄狐所占,請術士崔參軍懲治,崔參軍調動家神,戰不能勝,又調五嶽神前來,最終也只是驅趕了事的故事,可見人類對神狐的無可奈何。

歷世演化

山海經(周、秦、漢) 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現在原始宗教的圖騰信仰中。《山海經》就記有青丘九尾狐。又有是與西王母一同出現的神獸,是祥瑞於子孫興旺的象徵。 千字文(南北朝) 九尾狐象徵子孫繁息,亦禹娶於塗山氏之女的遺意。後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為妖,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已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則更發揮其說,因而乃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在中國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發生在漢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隨處可見的狐狸不比龍鳳麒麟,是很難保住它的神聖地位的。儘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經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經,不免胡作非為,就像沒成正果之前的孫猴子一樣。不過在唐代人的觀念里,最厲害的天狐卻仍保持着正派風範。可惜九尾狐的光榮史終究是要結束的,只不過因為它神通最大比別的狐結束得晚一些,也正因為它神通最大,當它被妖精化後也就成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儒林公議(北宋)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況《儒林公議》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奸猾,善於"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不是什麼瑞狐神狐,變成壞東西。而也在這個時期,中國遠古史上一個著名女人被說成是九尾狐,而且傳到日本,這便是商紂王的妃子妲己。 武王伐紂書、封神演義(元、明) 妲己成了九尾狐狸精,真可說是超級狐妖的完美結合。在小說中的描寫,則是由元代講史話本《武王伐紂書》開了頭,再由明代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廣而大之。

在《武王伐紂書》中,吸盡妲己魂魄元氣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結局是在武王克殷後被姜太公用降妖鏡逼住現出原形,然後把她裝進袋子用木碓搗死。之所以費了這麼多周折,原來是因為行刑的劊子手讓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撥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義》在《武王伐紂書》基礎上對千年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發揮,寫了她做的許多壞事。相反商紂王"才兼文武"並不那麼壞,而且外有忠臣良將,內有賢后淑妃,本來江山穩固得很,都是這個千年九尾狐狸精帶着九頭雉雞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妲己被斬時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寫,比《武王伐紂書》更為生動細緻。小說極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嬌滴滴"地把行刑軍士迷得"軟痴痴攤作一堆",最後還是姜子牙用寶貝葫蘆取了她的首級。《封神演義》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來關於淫婦型狐妖媚人的觀念推向極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觀念推向極致,也把女色禁忌觀念和"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禍觀念推向極致。

外貌形象

天狐以善於變幻而著稱,大多不是以狐狸的面目出現,而是幻化成各色各樣的人物。或變為銀須白髮的老人,或變為仙風道骨的道士,或是星冠羽衣的仙官,或是滿腹經綸的書生,更多的是綽約多姿的少女。人世間實有的種種人物,包括已經作古的人物,它們可以幻變出來,而且足可達到亂真的程度;人世間沒有的人物,它們同樣能夠幻變出來。這種種不同類型的人物,是它們根據不同的交往對象而幻化的。 形象特徵 盛傳妖狐具絕世之容姿,蓋世之智能,而妖狐的皮毛更是珍品中的極品,其中享譽最高的又屬九尾狐狸。

神獸寓意

正面

先秦時代,狐被視為瑞獸。《山海經·海外東經》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郭璞注:"世平則出為瑞也。"祥瑞的內涵有二。

一是為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吳越春秋》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彼昌。"《文選·四子講德論》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

二是婚姻愛情之兆。大禹遇塗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顯然同時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詩經·有狐》更是以孤獨、抑鬱、流浪之狐,作為婚姻與愛情失其時之人類,加以吟詠歌唱。故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從而為後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類性愛魅力,埋下伏筆。

負面

然而,在先秦人的心目中,狐並非單純的善良之輩,而是善惡同體。同據《山海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南山經》)"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蟄侄,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東山經》)郭璞注:即九尾狐。

史書記載

東漢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啟生不見父,晝夕呱呱啼泣。 漢《藝文類聚·卷九九祥瑞部下·狐》引《呂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於是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攸昌,於是娶塗山女。

宋《太平御覽·皇親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紀》佚文:禹始納塗山氏女,曰女媧,合婚於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為攸女。

青丘九尾狐

《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青蒦]。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藝文類聚·卷九九祥瑞部下·狐》引《周書》: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封禪》: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何?明後當盛也。

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雲:"太平則出而為瑞。"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狐,祆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

唐張鷟《朝野僉載》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後世影響

遺址

在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南2公里處的天台山中有一山谷叫女巫谷,谷中流水潺潺,山岩蒼蒼,林木茂密,花香鳥語。在女巫谷的中部有一座積石冢,石上長着厚厚的青苔,鄉人稱之為女巫墓。女巫墓的下方有一斜躺着的岩石,岩石上有甲骨文石刻,經過千百年的風化,更顯得古老蒼桑。甲骨文被翻譯成現代文字如下: 女巫之歌

女巫魂兮,靈游林兮; 守我家兮,老祖屍兮。 萬年睡兮,帝俊生兮; 子炅鷙兮,祖羲和兮。

行人安兮,神賜福兮。

我是陰魂未散的女巫,像幽靈在密林中漫步

守衛着昔日的家園,看護着先祖的屍骨。

我是沉睡萬年的女巫,出生在帝俊的國度

太昊少昊是我的晚輩,羲和女神是我的祖母。

好心的路人放慢腳步,你會得到神靈的祝福。

(在天台山周邊的村莊裡,有着許多有關女巫谷,女巫墓和九尾狐的傳說)更有如下文字記載:

女巫谷奇遇記》(東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女巫之墓,在東海一隅。每每月落星稀之日,雞不鳴狗不叫之時,可聞谷中聲響:時而人聲鼎沸如鬧市;時而勞作之聲不絕於耳;時而八音之樂悠悠;時而歌舞之聲綿綿。鄉人莫敢近者也。有好事者男,於夜深人靜之時往而窺之。遇一年輕女子,披髮長裙,相貌清麗。隨女子拾階而上,但見古木參天,野花遍地;路人衣着簡樸,舉止有禮。谷頂有女子芝蘭之室,曰:神巫雅居。神巫者,氏族部落首領也。遂生情緣。說不盡柔情脈脈,訴不完愛意綿綿,自有族人殷勤服侍。然玉雞一唱東方漸白,女巫戀戀不捨,乃輕歌一曲曰:"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又指天為誓,情定三生方去。男子醒來不見部落與女巫,惟見谷中積石一堆,又見

石上詩文,方知是女巫之墓,遂自殉於墓石之下,一點靈犀追隨女巫而去。有道是:問世間究竟情為何物,直教人如此生死相許?乃記。 《白狐》(東海居士)

惟扶桑山中,曰女巫之谷,有生死輪迴之所,在東海一隅。

有女巫之魂,或晝啼夜哭,或暗中獨舞。老母責之,巫魂對曰:前世痴男以命相許,欲報不能,已千年矣,痴石猶在,不見痴男,是悲也。

老母曰:爾乃九尾白狐轉世,被痴男相救,故有一夜情緣。

緣修三世方能同船共渡,情定三生乃得白頭偕老。

爾等緣未到,情難續也。巫魂苦求。老母曰:遂爾一願。然痴男已飲忘情水,前情盡棄也,奈何?

巫魂曰:但得一聚,心愿足矣。是時痴男乃寒窗苦讀一書生,女巫遂化白衣女子前去服侍。備三餐於茅舍,漿衣衫於小溪,磨香墨於書齋,頌詩文於草堂,迎晨曦歌清曲,沐月光而起舞。

然書生門第之見,功名心切,全不為子愛意所動。

是年大考,書生一舉奪魁,金榜題名。又雙喜臨門,被招為駙馬,擇日完婚。

洞房花燭之夜白衣女子不期而至,言前世曾受書生恩惠,願為君獻舞。書生欣然應之。女子深深稽首,禮罷長袖起舞。月光如水,白衣似雪,長發飄飄,如夢如幻。又歌曰:"幽幽女巫,獨處深谷。痴情男子,夜訪雅居。情定三生,海誓山盟。雄雞一唱,頓作虛無。千年等待,萬年孤獨。今世一聚,奴心已足。衣袂飄飄,只為君舞。今與君訣,靈山卻敘"。舞到深處悽然倒地,化作清風而去。書生大異之,似有所悟然終難記起。有道是:緣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緣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窗前點滴到天明。乃記。

後來,白狐的故事在清代蒲松齡的的筆下得到了淋瀝盡致的發揮,成為了我國以狐仙為主角的愛情故事的典範。[4]

參考資料

  1. 《山海經》雲:"青山之丘,有怪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狐。
  2. 在中國與韓國的傳說中,常出現的九尾狐是只有九條尾巴的狐狸。它可以變成艷麗的女人誘惑男人,據說每條尾巴都有不一樣的法力。據說,當一隻狐狸活了超過一千年,它就會變成九尾狐。
  3. 九尾狐隨即追隨舍利來到正處於戰國時代的中國,不過戰亂紛爭,九尾與玉都失蹤了。
  4. 狐仙為主角的愛情故事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