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宋太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5月3日 (五) 09:34 由 Slf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趙匡胤


宋太祖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太祖大孝皇帝肖像
概要
姓名 趙匡胤
廟號 太祖
諡號 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初諡)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真宗大中祥福元年加諡)
陵墓 永昌陵
政權 宋朝北宋
在世 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50歲)
在位 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17年)
宋宣祖趙弘殷(廟號為追尊)
昭憲太后杜氏
年號 建隆:960年-963年十一月(4年)
乾德:963年十一月-968年十一月(6年)
開寶:968年十一月-976年十月(9年)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後唐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保州保塞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後漢時,趙匡胤於後漢隱帝在位期間投奔郭威,之後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是為周太祖;而趙匡胤則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執掌殿前司諸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防禦。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政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建國號「」,是為「宋太祖」,年號為建隆,建立長達319年的宋朝,史稱「北宋」。

太祖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在位期間,迫使吳越清源軍納土歸降,滅北漢,方才完成一統;太祖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976年11月14日,太祖逝世,葬於永昌陵,得年50歲,在位17年。由其胞弟趙光義繼承帝位,是為宋太宗,並於同年隨即改元。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是由太宗所加害。加上太祖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弟登基垂統,違反中國長子繼承的傳統,雖然太宗即位後延續了太祖許多的執政措施,但欲蓋彌彰,與太祖有關的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此後的皇帝亦由太宗的子孫繼承,直至宋孝宗才回歸太祖一脈,使太祖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

早年生涯

出身與從戎

唐明宗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趙匡胤誕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爽明街北段)[1][2],是趙弘殷次子,母親杜氏。依《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為「涿郡人」,然而此處應是依涿郡趙氏郡望所指,實則屬籍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3][4]年長後離家遊歷,投奔復州防禦使王彥超,不被接納。繼而往依隨州刺史董宗本,卻遭其子董遵誨憑勢欺侮,趙匡胤於是辭別北上。[5]948年,趙匡胤投奔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隨軍征討李守貞。951年,郭威稱帝,國號「」,是為「周太祖,趙匡胤得補任東西班行首,加拜滑州(今河南省安陽市)副指揮使。953年,郭威養子柴榮擔任開封府尹,調趙匡胤至京師(今河南省開封市)任開封府馬直軍使。

崛起

高平之戰

954年初,周太祖逝世,外戚柴榮繼位為周世宗,趙匡胤調任中央禁軍。北漢契丹隨即趁喪入侵,邊報頻仍,世宗決定親征,趙匡胤任侍衛將領隨行護駕。4月,周軍與北漢軍大戰於高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趙匡胤率二千人參與戰鬥,並身先士卒,親自衝鋒,北漢軍披靡,七千餘人投降。[6]時正颳南風,周軍因風奮擊,北漢軍大敗[7],周軍趁勝圍攻河東城,焚燒城門,趙匡胤於戰鬥中遭流矢射中左臂[8]高平之戰後,世宗拔擢趙匡胤為殿前司都虞候,領嚴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刺史[9],並命趙匡胤整頓禁軍,汰羸除弱,更招募天下壯士至京師,設立殿前諸班,由趙匡胤選擇精銳將士充之,後周軍隊自始獨霸。[10]

南征北討

956年初,周世宗親征南唐,大軍圍攻城(今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南唐駐紮一萬兵馬於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下,停泊舟艦於淮河,世宗命趙匡胤往攻。3月,趙匡胤伏軍渦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東北),派遣一百餘名騎兵襲擊南唐軍營,交戰後佯敗逃遁,南唐軍追擊,至渦口而後周伏兵四起,南唐軍大敗,斬唐將何延錫,奪得五十餘艘戰艦。[11]南唐另有十五萬援軍駐紮清流關(今安徽省滁州市[12],趙匡胤受命征討,攻克清流關、滁州城,並生擒唐將皇甫暉[13]5月,南唐軍攻揚州,趙匡胤屯兵六合支援。揚州守將韓令坤懼而欲退,趙匡胤下令軍中:「揚州士兵過六合者,砍斷雙腿!」韓令坤才決心固守。[14]南唐又遣齊王李景達率兵支援,距離六合二十里處駐紮。諸將請主動攻擊,趙匡胤卻以逸待勞,俟南唐軍發動攻擊,方才領兵迎擊,南唐軍大敗,斬殺五千餘人,投江溺斃的不計其數。[15]戰後趙匡胤因功受封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加封定國軍節度使。[16]

957年初,世宗再度親征南唐,4月,駐紮紫金山,命趙匡胤率領禁軍殲滅壽州外圍南唐援軍,趙匡胤連拔數寨,斬獲三千餘人,並切斷南唐援軍通道,壽州因此無援,於是投降。還京後,趙匡胤因功加拜義成軍節度、檢校太保,仍擔任殿前司都指揮使。年底,柴榮三征南唐,進攻濠州,城外有水灘環繞,南唐軍在其上設立柵欄防守,世宗遂命將士騎駱駝渡河,趙匡胤則領兵騎馬而渡,率先攻破南唐水寨,焚燒南唐戰艦七十餘艘,斬殺兩千餘人,攻陷濠州。[17]其後陸續攻陷泗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南唐江北之地盡為周有。隔年5月,趙匡胤改封忠武軍節度使。[18]

959年3月,世宗北征契丹,趙匡胤任水陸都部署,先期抵達瓦橋關(今河北省保定市雄縣),守將姚內斌投降。[19]6月,世宗染病不適,命車駕回京。7月23日,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殿前督點檢,為殿前禁軍最高統帥。[20]27日,世宗因病駕崩,年僅七歲的梁王柴宗訓繼位為周恭帝,改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21]

建立宋朝

陳橋兵變

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北方邊境鎮州(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守將急報,稱北漢與契丹合勢,聯兵入侵,周恭帝命趙匡胤率宿衛禁軍北上迎敵。[22]

初二(2月1日),京城流言四起,謠傳大軍出征之日將策立督點檢做天子,士民不安,準備逃匿。[23]

初三(2月2日),趙匡胤率大軍自京城東北邊的愛景門出城,士卒紀律嚴明,民心稍安。[24]大軍當晚駐紮於京城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將士們謀劃擁立趙匡胤為天子,由都押衙李處耘轉告供奉官都知趙光義,兩人隨即與歸德軍節度掌書記趙普商討。談論中,諸將突然闖入,眾說紛紜,趙普及趙光義以理勸退,諸將稍稍引去,不久又復趨集,露白刃要脅,趙普於是同意,派人前往京城安排內應,將士們則環列於趙匡胤的大帳,等待天明。[25]

初四(2月3日)清晨,趙匡胤因酒醉尚未清醒,將士於大營四周鼓譟喧譁,趙普及趙光義入帳稟告趙匡胤,趙匡胤驚起,披衣而出,將領們持兵器羅立於庭。趙匡胤不及說話,諸將士即將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紛紛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堅拒,眾將士不聽,迫其上馬南行回京。趙匡胤見勢不可免,便攬轡對諸將說:「你們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不然,我不當這個皇帝。」眾將皆下馬跪地說:「唯命是從!」趙匡胤便下令不得侵擾後周皇帝、太后及群臣,也不得擅自擄掠及搜刮府庫,違者族誅,眾將應諾。趙匡胤率大軍自仁和門入京城,下令將士解甲歸營,趙匡胤則回殿前都點檢公署,脫下黃袍。不久,眾將逼擁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樞密院事范質、參知樞密院事,尚書省右僕射王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刑部尚書魏仁浦至公署,迫其表態。范質等無可奈何,只得下拜,高呼萬歲。趙匡胤於是登崇元殿行禪讓禮,登基稱帝,建國號「大宋」,改元建隆,大赦天下。[26]

上述記載見於《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涑水記聞》等史書及筆記中,皆言趙匡胤是為眾所逼,被迫稱帝,事前並不知情。然而現代史家依史料記載之疑點及矛盾推論,普遍認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及其親信幕僚所預謀策劃的軍事政變。[27]

平定叛亂

960年5月,昭義節度使李筠據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叛變,攻陷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並與北漢合兵,率眾南下。太祖遣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司副都點檢高懷德往討,又派昭化軍節度使慕容延釗、彰德軍節度使王全斌前往合兵,於長平之戰大敗李筠,斬殺三千餘人。6月,太祖決定親征,與石守信等將領會合,於澤州之南大敗李筠及北漢的三萬聯軍,三千餘名北漢援軍投降,宋軍將其全數坑殺。[28]李筠退守澤州城,宋軍隨即攻破澤州,李筠自焚而死。7月,宋軍兵圍潞州,李筠長子李守節舉城出降[29];同年(960年)10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揚州叛變,太祖遣石守信、義成軍節度使王審琦、宣徽北院使李處耘、保信節度使宋偓率軍往討。11月,太祖再度親征,兵至大儀鎮(今江蘇省揚州市儀徵市),石守信遣使奏請太祖親臨觀看揚州城破,太祖隨即趕赴揚州城下,頃刻城破,李重進自焚而死,黨羽親信數百人皆搜捕斬殺。[30]

中央集權

財政權

964年,太祖下詔令州、郡所收稅賦,除地方日常行政經費外,其餘上繳中央,不得私留;置轉運使,掌管地方財政權,並檢查賦稅情形,以供上繳朝廷及地方支用[31]。轉運使設通判官,到任時核對帳簿,並得查考民情、官吏違法情事上報朝廷,有審計、監察之權,以此削弱地方財政權[32];太祖並下詔全國之茶、酒、鹽由國家專賣,官吏與百姓不得私自販售,最重處死[33],國家因此收入大增[34];太祖派兵滅亡後蜀後,為儲備錢財以應急之用,於宮中設置「封樁庫」,中央政府年度財政盈餘全數納入[35],並打算儲積至三、五十萬後,以這筆錢贖回遭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不久即逝世,贖地一事無疾而終。[36]

行政權

太祖於平定湖南後,下令於其地取消「支郡」,使原屬藩鎮節度使管轄之州、郡獨立,直屬中央,至宋太宗在位時,全國「支郡」全部廢除[37];有鑑於五代的藩鎮之患,太祖以朝廷文臣出守地方,稱「權知軍州事」,執行州、郡之軍事權及行政權,並置「通判」為其副官[38],地方的民政、財政、司法等事務由知州及通判共同簽署始得施行,通判並得監察主官的不法及瀆職情事,上報朝廷,以此分割守臣之權。[39]

司法權

962年4月,太祖下詔各地死刑桉件須上報中央,由刑部複審,以杜絕藩鎮枉法殺人的惡習[40];963年1月,太祖下令每縣設置一「縣尉」,負責地方治安,剝奪原由鎮將任命親信任職之權,以此制衡鎮將,使其勢力僅限所駐城郭而已[41];973年8月,太祖下詔改各州「馬步院」為「司寇院」,設司寇參軍,選派新科及第進士與選人資序相當者擔任,剝奪藩鎮對地方一般桉件的審判權,解決藩鎮武將審理桉件時有法不遵的現象。[42]

把軍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

961年7月,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將領宴飲,酒過數巡後,對他們說:「我如果沒有你們,就沒有今日的地位,所以對你們的恩德無日或忘。但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來得快樂,因此我每夜都睡不安穩。」石守信等人問其故,太祖答說:「道理很簡單,皇帝這個位置,誰不願意坐呢?」眾將聽後十分惶恐,皆跪地磕頭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二心?」太祖說:「這話不對!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但如果你們屬下貪圖富貴呢?一旦將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皇帝,也不行了。」眾將聽後皆涕泣磕頭說:「臣等愚昧無知,沒想到這些,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太祖說:「人生如同白駒過隙,晃眼即逝,所謂追求富貴之人,不過想多累積些金銀財寶,盡情享樂,使子孫不再貧乏而已。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藩鎮,買幾塊好地、幾間好房,為子孫留下永久的產業;多收些歌兒舞女,每日與她們飲酒取樂,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約定聯姻,君臣之間,不相互猜疑,上下相安無事,這不是件好事嗎!」眾將皆下拜說:「陛下為臣等設想周到,是我們的再生父母。」隔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將領皆稱病請辭禁軍官職,太祖隨即批准,使其出鎮地方為節度使,所遺職缺不再補實。[43]

969年12月,太祖在御花園與進京述職的地方藩臣宴飲,酒酣之際,從容說道:「你們都是國家的元勳宿將,長久在藩鎮做官,公務繁忙,這不是朕優禮賢士的本意。」鳳翔軍節度使王彥超上前奏道:「臣本來就無功勞勳績,卻久受皇恩榮寵,十分慚愧。如今臣已衰老,乞求陛下賜臣退休,歸老園田,這是臣最後的願望。」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將領卻仍競相自陳往昔攻戰之功勞及經歷之艱辛,太祖便說:「這是前代的事了,還有什麼好說的。」隔日,太祖下詔,免去其節度使職,授以「環衛官」[44]虛銜,留任京師,改以朝臣出守諸郡,徹底避免自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45]

太祖鑑於五代時期藩鎮武將權力過重,以致國家溷亂,建國後採取「重文輕武」政策,凡國家高階實權職位均由文官擔任,貶抑武官,以防籓鎮專權。[46]但有史家認為此政策使宋朝積貧積弱、軍力不振。[47]

統一大業

襲占荊湖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宰相趙普說:「我睡不着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確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遂於建隆三年(962年)九月,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契丹)、北漢南掠;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48]

荊南、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要衝,南北相鄰,又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占領荊、湖,即可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為此,宋廷決定尋機出兵荊、湖。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十一歲的周保權繼位。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占領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威逼朗州(治今湖南常德)[49]。周保權為討張文表,向宋求援。趙匡胤決定以「假道滅虢」的方略,出師湖南、假道荊渚,以達一箭雙鵰的目的。

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討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50]。二月初九,慕容延釗暗遣李處耘率數千輕騎,攻占江陵(今屬湖北)城,迫節度使高繼沖降,荊南遂亡[51]。時周保權已干息內亂,知宋欲圖湖南,為阻宋軍南下,命指揮使張從富領兵阻截。二月底,宋軍水陸並進,突破三江口(今湖南嶽陽北),繳獲戰船七百艘,占領岳州(治今湖南嶽陽)。三月初十,占領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遂平[52]

攻滅後蜀

宋平荊池後,即部署攻。後蜀皇帝孟昶聞訊,欲依託川陝險要地勢,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共同反宋。趙匡胤獲後蜀叛將趙彥韜,得知蜀軍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

北路: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

東路: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兩萬出歸州(治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53]

兩路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遠為北面行營都統,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治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十二月,北路軍占領利州[54]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宋軍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繼占領劍州(治今四川劍閣)。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節東白帝),連克萬州(治今四川萬縣)、開州(治今四川開縣)、忠州(治今四川忠縣)、遂州(治今四川遂寧)等地。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55]

平定江南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只有南漢皇帝劉鋹拒絕附宋。開寶二年(969年)六月,趙匡胤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做出戰物資準備。次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治今廣西賀縣東南賀街)。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南漢國都興王府(今廣東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等到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占領賀州[56]。十二月,進至韶州(治今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十萬於蓮花峰(今廣東韶關東南)下,列象陣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陣,占領韶州[57]

開寶四年(971年)正月,宋軍攻克英(今廣東英德)、雄(治今廣東南雄)三州。二月,進至馬徑(今廣東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岳六萬軍,繼攻陷興王府,劉鋹投降,南漢滅亡[58]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卻備戰以防宋軍進攻。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應;並遣王明牽制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59]。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貴池),占領採石(今安徽當塗北)[60]。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

開寶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今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今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所率十萬援軍,於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滅亡[61]

離奇去世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五十歲。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62]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日,葬於永昌陵(今河南鄭州鞏義)[63]。 [26]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

歷史評價

元朝宰相脫脫所監修的《宋史‧太祖本紀》對宋太祖趙匡胤有極高評價:

「讚曰:昔者以禪代,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平治之期,殆無日也。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蓋無讓焉。嗚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宋史·本紀第三·太祖本紀三》

明太祖朱元璋於1374年9月親至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自三皇元世祖等十七位歷代帝王,並對其各有祝文,其中對宋太祖的祝文云:

「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九十二》

視頻

上下五千年商朝人物篇之-趙匡胤
宋朝第一謎案:宋太祖為何將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驟逝疑雲

北宋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癸丑,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於皇宮萬歲殿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予諡「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三弟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

977年5月15日,靈柩奉葬永昌陵。1008年9月3日,宋真宗趙恆加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64]

燭影斧聲

依據北宋中期由文瑩和尚所着《續湘山野錄》的記載,趙匡胤發跡前曾與一名道士來往,常相約飲酒至醉。一次醉酒後,道士以吟唱預言趙匡胤將當皇帝,醒後卻推說酒醉胡言。趙匡胤稱帝後兩人再也沒相見。十六年後的開寶九年(976年)上巳節,趙匡胤至西沼行祓禊禮,道士坐於岸邊樹蔭下,對趙匡胤說:「別來無恙。」趙匡胤大喜,即請至後宮飲酒歡續。趙匡胤說:「我想請你預測一事以久,無他事,我還有幾年壽命?」道士說:「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天氣晴朗,就可延續十二年[65];否則,即當從速安排後事。」當日夜,趙匡胤登太清閣觀象,天氣先晴朗而後轉惡,驟下大雪。趙匡胤急忙下閣傳令開皇宮端門,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於內寢對坐飲酒,並屏去所有宦官、宮女。內侍們遙見寢室燭影下,趙光義時而起座離席,露出不可勝之情狀。兩人喝完已是午夜時分,室外積雪已達數寸,趙匡胤拿柱斧戳雪,一邊回頭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接着就寬衣就寢,鼾聲如雷。當晚,趙光義留宿宮中。天將五更,寢室周圍寂靜無聲,趙匡胤駕崩,享年四十九歲。趙光義受遺詔於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66]

北宋史家司馬光所着《涑水記聞》則記載趙匡胤逝世後,宋皇后急派宦官王繼恩傳召趙匡胤第四子、秦王趙德芳進宮,王繼恩卻逕至趙光義府邸通報趙匡胤死訊,並催其儘速進宮即位。趙光義猶豫不定,王繼恩則說:「事情拖久就被他人搶先了。」於是趙光義趁夜踏雪入宮,進入寢殿。宋皇后聽說王繼恩已歸,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來了。」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先是驚愕,隨即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官家[67]了。」趙光義則涕泣說:「共保富貴,不需擔憂。」[68]

南宋史家李燾所着《續資治通鑑長編》採信上述二說,只將趙匡胤語「好做,好做」改為「好為之」,道士則有姓名曰「張守真」,且言趙光義當晚並無於宮中留宿。[69]李燾於書中引北宋史家蔡惇直的筆記,也有與《續湘山野錄》相似的記載。[70]

依據上述疑點,加上史書中其他記載(如趙匡胤之死已有人先行預料[71]),便有趙匡胤是被趙光義謀殺之說。[72]

金匱之盟

趙光義表示:961年母親杜太后病危,召趙普入宮接受遺命。杜太后問趙匡胤:「你知道你為何能取得天下嗎?」趙匡胤泣不能答。杜太后說:「我是老死,哭也沒用,我正要跟你說大事,怎麼只是一直哭呢?」於是再問一遍。趙匡胤說:「都是祖上和太后積德所致。」杜太后說:「不對。是因為柴家讓孩童當皇帝,人心不服所致。如果後周有年長的君主,你能得到江山嗎?你和趙光義都是我親生的,你死後應將皇位傳給弟弟。天下之大、事務繁重,能立一個年長的君主來治理,這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叩頭涕泣說:「一定遵照母后的教誨。」杜太后便對趙普說:「你將我剛才講的話記下來,不可違背。」趙普即於太后床前寫成誓書,並於末尾寫上「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誓書藏於金匱之中,命謹慎的宮人保管。[73]

上述記載如屬實,則趙光義繼任皇位即有合法性及正當性。然而有學者指出諸多疑點:如此誓為真,則何以不在趙光義即位之初公布,而是等到981年10月才由趙普以「密奏」的方式啟奏趙光義,乃開金匱查驗屬實,前後竟隱瞞「太后遺詔」五年之久[74];記載內容所言皇位須「兄終弟及」是因杜太后擔心趙匡胤諸子皆幼,不足以坐穩江山,但趙匡胤死時,其次子趙德昭二十六歲,四子趙德芳十八歲,皆非幼弱,遺詔前提不復存在;記載來源《太祖實錄》經趙光義多次修改,已非原貌,而修改前的舊版則未有此記載,顯有杜撰之嫌[75];據《涑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書記載,杜太后本意為趙匡胤死後,皇位傳給三弟趙光義,再傳給四弟趙廷美,最終傳回給趙匡胤次子趙德昭。[76]然而修改後的新版《太祖實錄》只有傳位給趙光義的記載,且相關當事人竟於短時間內逐一逝世(979年,趙德昭自殺;981年,趙德芳猝死;984年,趙廷美遭貶,憂悸而死)。史學界即因前述疑點而有「金匱之盟」是趙普為取得趙光義信任、重得相位而杜撰「太后遺詔」的說法。[77]加上趙光義不逾年而改元(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即977年1月14日改「開寶九年」為「太平興國元年」)[78],也有學者據此認為趙光義因弒兄奪位而心虛,不等過年即倉促改元,欲使其繼位成為既定事實。[79]

軼聞

  • 史載趙匡胤生時,紅光滿室,有香氣整夜不散,嬰兒體呈金色,長達三日。年輕時學騎射,嘗試馴服烈馬不加鞍繩,馬衝上城門斜坡道,致趙匡胤額頭撞擊城門門楣,目擊者皆認為其頭骨必定粉碎,趙匡胤卻從容站起,徒步追上烈馬騰騎而上,毫髮無傷;趙匡胤兒時曾與玩伴韓令坤在土屋裡玩耍,有群麻雀在室外聒噪互斗,趙匡胤遂與韓令坤出土屋欲捕麻雀,剛出房而土屋隨即崩塌,二人倖免於難。[80]
  • 趙匡胤與胞弟趙光義幼時隨母親杜氏躲避戰亂,杜氏便將兄弟二人放至籮筐擔挑而走,為道士陳摶撞見,便嘆道:「別說當今世上沒有天子,都將天子用擔挑着走。」[81];多年後趙匡胤稱帝,陳摶聞之大笑,說:「天下從此安定了。」[82]
  • 959年,後周世宗柴榮親征契丹,於征途中批閱文書,發現其中有一囊袋,內有三尺長的木牌,上有字:「點檢作天子」。柴榮見後不悅,漸感身體不適,便命車駕返京。抵京後下詔撤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之職,改任趙匡胤。隔年初,趙匡胤登基為帝,遂應此讖。[83]
  • 宋初,宰相范質等人仍循前代慣例,上朝時設有座椅,坐着奏事。一日早朝,范質猶坐着,趙匡胤便說:「我眼睛昏花,看不清楚,你把文書拿給我看。」范質於是起身持文書進呈,趙匡胤卻已密囑侍者趁此將其座撤去,待范質欲返座而座椅已撤,只得站立。自此宰相與群臣般站着上朝,成為慣例。[84]
  • 趙匡胤稱帝後第三年,秘密遣人鐫刻一通石碑,藏於太廟的夾室內,稱為「誓碑」,用黃金絲所鑲嵌成的布幔遮蓋,門禁森嚴。趙匡胤下令此後四時祭祀及新皇帝即位時,待拜完太廟,便須恭讀誓詞,由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持鑰匙開夾室,然後焚香、點亮燭火併將幔揭開,其餘隨臣須於遠方庭中佇候。當朝皇帝於碑前跪拜並默誦誓詞,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們皆不知誓詞為何。北宋歷代皇帝皆承襲故例,按時恭讀,不敢洩漏。直到靖康之變爆發,皇宮大亂,太廟夾室門戶洞開,人們才發現內里有一高約七、八尺,寬四尺餘的石碑,上面有三行誓詞:
    第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第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上述三誓史稱「太祖誓約」。[85]南宋皇帝則是由曹勛金國南歸時,向宋高宗轉達宋徽宗之語方才得知誓詞。[86]

家族成員

祖先

成員 姓名 備註
兄弟 趙匡濟曹王 · 趙光義太宗 · 趙廷美魏悼王 · 趙光贊岐王 趙匡濟早逝、趙光贊早夭
姐妹 秦國大長公主
皇后 賀氏孝惠皇后 · 王氏孝明皇后 · 宋氏孝章皇后 孝惠皇后為追冊
趙德秀滕王 · 趙德昭燕懿王 · 趙德林舒王 · 趙德芳秦康惠王
前三子為孝惠皇后所生;德秀、德林二人早夭,王號由徽宗追賜;德芳母不詳,一作王皇后
魏國大長公主 · 魯國大長公主 · 陳國大長公主 · 申國公主 · 成國公主 · 永國公主 前二女為孝惠皇后所生,余者生母不詳;申國、成國、永國三公主早夭

後代子孫:南宋帝王

北宋除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外,歷任皇帝皆為其三弟宋太宗趙光義的後代;而南宋除首任皇帝宋高宗趙構為趙光義後代外,歷任皇帝則均為趙匡胤的後代,其中屬趙匡胤四子趙德芳後代的有宋孝宗趙昚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屬趙匡胤次子趙德昭後代的有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禥宋恭帝趙㬎宋端宗趙昰宋幼主趙昺

傳說及衍生作品

  • 至明代,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傳說已經成型。傳說中,趙匡胤被塑造成為一個義士的形象。明清時,多個劇種有以這個傳說為素材演出的劇目。

電視劇/電影

名稱 導演 飾趙匡胤 首播
封神劫 華山 王戎 1983年
楊家將 李添勝 林立三 1985年
絕代雙雄 李致明 林明哲 1986年
兵權 劉仕裕 劉家輝 1988年
大宋王朝趙匡胤 顧琴芳、王洪湛 陳希光 1995年
情劍山河 潘文杰、張健偉、浦騰晉 吳興國 1996年
《真命天子-趙匡胤》 林添 林佑星 1998年
問君能有幾多愁 吳家駘 黃文豪 2005年
天機算 徐遇安 郭峰 2007年
傾世皇妃 梁辛全、林峰駘 喬任梁 2011年
聰明小空空 都曉、馬庭俊 溫海波 2012年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 高希希 陳建斌 2015年

注釋與參考文獻

  1. 《宋朝事實》:「太祖諱匡胤、……後唐天成二年丁亥歲二月十六日,生於西京大內甲馬營。」,宋代李攸撰。
  2. 《揮塵錄》:「西京應天寺,本後唐夾馬營,大中祥符二年,以太祖誕聖之地,建寺錫名。」
  3.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太祖……,諱匡胤,姓趙氏,涿郡人也。」故而後世有史家以此認定趙匡胤祖籍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然而涿郡自唐朝後即已無此行政區,此稱「涿郡」應是取其郡望
  4. 諸多宋代史書、筆記及宋朝皇帝的詔書皆有相關佐證,趙匡胤祖輩多世已隸籍保州(或稱保塞,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
    《宋史‧志第四十八‧河渠志五》:「宣祖已上,本籍保州,懷敏廣塘水,侵皇朝遠祖墳。」;
    《宋史‧本紀第二十三‧欽宗本紀》:「保塞陵寢所在,誓當固守。」;
    《青箱雜記‧卷九》:「趙氏世為保州人,而僖祖、順祖、翼祖、宣祖,皆生於河朔,……」,宋代吳處厚撰;
    《蘇學士集‧卷十四》中記載《內園使連州刺史知代州劉公墓誌》:「保塞,皇家之故鄉也。」,宋代蘇舜欽撰;
    《論修北嶽廟奏狀》:「祖宗肇造之跡實在保州。」,宋代王安中撰;
    《侯鯖錄‧卷三》:「(宋真宗)咸平三年六月詔:『保州保塞縣豐歸鄉東安村,乃宣祖之舊里,……』」,宋代趙德麟撰;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十七‧真宗咸平三年》:「保州民趙加超者,國之疏屬,居保塞縣豐歸鄉東安村,乃宣祖舊里也。」;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六十‧神宗熙寧八年》:「內殿崇班趙永圖言:『奉詔許以翼祖保州舊居地建資果院,守護祖墳,歲度僧一人,乞遇同天節於內東門進功德疏,別度一人。』」;
    《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九‧帝系考十》:「八月,詔:『保州皇族子孫於屬雖遠,然未有仁而遺其親者。』」,元代馬端臨所撰;
    《宋會要輯稿‧十三‧卷一百二十八》:「臣僚言:『恭以翼祖皇帝世子孫,實在本州敦宗院。……而保州宗子顛沛遠來,宜以稍加厚以昔時。』」,清代徐松輯錄自《永樂大典》;
    舊《清苑縣誌》:「宋三陵(僖祖趙朓的欽陵、順祖趙珽的康陵、翼祖趙敬的靖陵)在御城西北」、「黃狗窪在御城西隅,乃一畝泉、石橋河匯為淀流入安州,俗傳為宋太祖祖家故里。」;
    《大清一統志》:「宋三陵,在清苑縣東南,御城西北。」;
    《畿輔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古蹟陵墓》:「宋三陵在縣東南御城西北。僖祖陵曰欽陵,順祖曰慶陵,翼祖曰定陵。太平興國中,以祖宗陵墓所在,因置保州。」
    以上記載皆說明保州為趙氏祖上故居舊里、陵寢所在,雖也有史書如《宋史紀事本末》(明代陳邦瞻撰)、《增評加批歷史綱鑑》(明代王世貞、黃袁合撰)、《續資治通鑑》(清代畢沅撰)等記載趙匡胤祖籍為涿郡,但皆是因循《宋史》之說法,非為考證結果,因而趙匡胤祖籍應為保定市清苑區而非保定市涿州市無疑。
  5. 《宋史‧列傳第十四‧王彥超傳》:「太祖與彥超有舊,因幸作坊,召從臣宴射,酒酣,謂彥超曰:『卿昔在復州,朕往依卿,何不納我?』彥超降階頓首曰:『勺水豈能止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於小郡者,蓋天使然爾。』帝大笑。」;
    《宋史‧列傳第三十二‧董遵誨傳》:「太祖微時,客游至漢東,依宗本,而遵誨憑藉父勢,太祖每避之。遵誨嚐謂太祖曰:『每見城上紫雲如蓋,又夢登高台,遇黑蛇約長百尺餘,俄化龍飛騰東北去,雷電隨之,是何祥也?』太祖皆不對。他日論兵戰事,遵誨理多屈,拂衣而起。太祖乃辭宗本去,自是紫雲漸散。」
  6.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二‧太祖顯德元年》:「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太祖皇帝時為宿衛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西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
    《宋史‧列傳第十四‧張永德傳》:「時太祖與永德各領牙兵二千,永德部下善左射,太祖與永德厲兵分進,大捷,降崇軍七千餘眾。」
  7.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二‧太祖顯德元年》:「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北漢主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
  8.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北漢來寇,世宗率師御之,戰於高平。……乘勝攻河東城,焚其門,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
  9.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二‧太祖顯德元年》:「張永德盛稱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10. 《舊五代史‧周書第五‧世宗本紀一》:「帝自高平之役,睹諸軍未甚嚴整,遂有退卻,至是命今上一概簡閱,選武藝超絕者,署為殿前諸班,……老弱羸小者去之,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三‧太祖顯德元年》:「帝因高平之戰,始知其弊。……乃命大簡諸軍,精銳者升之上軍,羸者斥去之。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諸籓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咸遣詣闕,命太祖皇帝選其尤者為殿前諸班,其騎步諸軍,各命將帥選之。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選練之力也。」
  11.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三‧太祖顯德三年》:「唐兵萬餘人維舟於淮,營於塗山之下。庚申,帝命太祖皇帝擊之,太祖皇帝遣百餘騎薄其營而偽遁,伏兵邀之,大敗唐兵於渦口,斬其都監何延錫等,奪戰艦五十餘艘。」
  12.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眾號十五萬,塞清流關,擊走之。」
  13.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三‧太祖顯德三年》:「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襲清流關。皇甫暉等陳于山下,方與前鋒戰,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後;暉等大驚,走入滁州,欲斷橋自守。太祖皇帝躍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容成列而戰。』太祖皇帝笑而許之。暉整眾而出,太祖皇帝擁馬頸突陳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暉,他人非吾敵也!』手劍擊暉,中腦,生擒之,並擒姚鳳,遂克滁州。」
  14.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韓令坤平揚州,南唐來援,令坤議退,世宗命太祖率兵二千趨六合。太祖下令曰:『揚州兵敢有過六合者,斷其足。』令坤始固守。」
  15.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四‧世宗顯德三年》:「唐齊王景達將兵二萬自瓜步濟江,距六合二十餘里,設柵不進。諸將欲擊之,太祖皇帝曰:『彼設柵自固,懼我也。今吾眾不滿二千,若往擊之,則彼見吾眾寡矣;不如俟其來而擊之,破之必矣!』居數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奮擊,大破之,殺獲近五千人,餘眾尚萬餘,走渡江,爭舟溺死者甚眾,於是唐之精卒盡矣。」
  16.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尋拜定國軍節度使。」
  17.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四‧世宗顯德四年》:「濠州東北十八里有灘,唐人柵於其上,環水自固,謂周兵必不能涉。戊子,帝自攻之,命內殿直康保裔帥甲士數百,乘橐駝涉水,太祖皇帝帥騎兵繼之,遂拔之。……帝命水軍攻之,拔其木,焚戰船七十餘艘,斬首二千餘級,又攻拔其羊馬城,城中震恐。」
  18. 《資治通鑑‧後周紀第五‧世宗顯德五年》:「辛卯,以太祖皇帝領忠武節度使。」
  19. 《舊五代史‧周書第十‧世宗本紀六》:「癸卯,今上先至瓦橋關,偽守將姚內斌以城降。」
  20. 《舊五代史‧周書第十‧世宗本紀六》:「丙午,帝與諸將議攻幽州,諸將皆以為未可,帝不聽。是夜,帝不豫,乃止。……己丑,……以今上為殿前都點檢,加檢校太傅,依前忠武軍節度使。」
  21. 《資治通鑑‧後周本紀第五‧世宗顯德六年》:「甲午,宣遺詔,命梁王宗訓即皇帝位,生七年矣。秋,七月,壬戌,……太祖皇帝領歸德節度使。」
  2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鎮、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漢兵自土門東下,與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領宿衛諸將御之。」
  2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太祖建隆元年》:「壬寅,……時都下喧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
  2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太祖建隆元年》:「癸卯,大軍出愛景門,紀律嚴甚,眾心稍安。」
  2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太祖建隆元年》:「是夕,次陳橋驛,將士相與聚謀曰:『主上幼弱,未能親政。今我輩出死力,為國家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匡義時為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語未竟,諸將突入,稱說紛紜,普及匡義各以事理逆順曉譬之,曰:『太尉忠赤,必不汝赦。』諸將相顧,亦有稍稍引去者。已而復集,露刃大言曰:『軍中偶語則族。今已定議,太尉若不從,則我輩亦安肯退而受禍。』普察其勢不可遏,與匡義同聲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圖,爾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聽命。普復謂曰:『外寇壓境,將莫誰何,盍先攘卻,歸始議此。』諸將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門,若塤寇退師還,則事變未可知也。但當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賊不難。太尉苟不受策,六軍決亦難使向前矣。』普顧匡義曰:『事既無可奈何,政須早為約束。』因語諸將曰:『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繫人心。前軍昨已過河,節度使各據方面,京城若亂,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轉生變。若能嚴敕軍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搖,則四方自然寧謐,諸將亦可長保富貴矣。』皆許諾,乃共部分。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贇馳告殿前都指揮使浚儀石守信、殿前都虞侯洛陽王審琦。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將士環列待旦。」
  26. 《涑水記聞‧卷一》:「甲辰將旦,將士皆擐甲執兵仗,集於驛門,歡噪突入驛中。太祖尚未起,太宗時為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入白太祖,太祖驚起,出視之。諸將露刃羅立於庭,曰:『諸軍無主,願奉太尉為天子。』太祖未及答,或以黃袍加太祖之身,眾皆拜於庭下,大呼稱萬歲,聲聞數里。太祖固拒之,眾不聽,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太祖度不能免,乃攬轡駐馬謂將士曰:『汝輩自貪富貴,強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也。』眾皆下馬聽命,太祖曰:『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曹今毋得輒加不逞。近世帝王初舉兵入京城,皆縱兵大掠,謂之『夯市』。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庫,事定之日當厚賚汝;不然,當誅汝。如此可乎?』眾皆曰:『諾。』乃整飭隊伍而行,入自仁和門,市里皆安堵,無所驚擾,不終日而帝業成焉。……及太祖入城,諸將奉登明德門,太祖命將士皆釋甲還營,太祖亦歸公署,釋黃袍。俄而,將士擁范質及王溥、魏仁浦等皆至,太祖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今為六軍所逼,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質等未及對,軍校羅彥瓌按劍厲聲曰:『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太祖叱之,不退。質頗誚讓太祖,且不肯拜,王溥先拜,質不能已,從之,且稱萬歲,請詣崇元殿,召百官就列。周帝內出制書,禪位,太祖就龍墀北面再拜命。宰相扶太祖登殿,易服於東序,還即位,群臣朝賀。」;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太祖建隆元年》:「太祖醉臥,初不省。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聲震原野。普與匡義入白太祖,諸將已擐甲執兵,直扣寢門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太祖驚起披衣,未及酬應,則相與扶出聽事,或以黃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太祖固拒之,眾不可,遂相與扶太祖上馬,擁逼南行。……太祖度不得免,乃攬轡誓諸將曰:『汝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眾皆下馬,曰:『惟命是聽。』太祖曰:『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輒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擅劫府庫,汝等毋得復然,事定,當厚賞汝。不然,當族誅汝。』眾皆拜。乃整軍自仁和門入,秋毫無所犯。……諸將翊太祖登明德門,太祖令軍士解甲還營,太祖亦歸公署,釋黃袍。俄而將士擁質等俱至,太祖嗚咽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質等未及對,散指揮都虞侯太原羅彥瓌挺劍而前曰:『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太祖叱之,不退。質等不知所為,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從之,遂稱萬歲。太祖詣崇元殿行禪代禮。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宣徽使引太祖就龍墀北面拜受。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東序,還即位。」;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太祖進登明德門,令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宰相范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瓌按劍厲聲謂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穀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
  27. 王育濟着,〈論陳橋兵變〉
    王立群着,《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上部》第一、六、七章,頁5-20、87-112,麥田出版,2013年9月。ISBN 978-986-173-972-4
  28. 《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傳》:「太祖遂親征。……破筠眾三萬於澤南,降者三千餘,……筠走還保澤。」;
    《宋史‧列傳第九‧石守信傳》:「又敗其眾三萬於澤州,……降太原援軍數千,皆殺之。」
  29.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癸巳,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叛,遣歸德軍節度使石守信討之。……庚子,遣昭化軍節度使慕容延釗、彰德軍節度使王全斌將兵出東道,與守信會討李筠。……癸卯,石守信敗李筠於長平。……己未,發京師。丁卯,石守信、高懷德破筠眾於澤州,禽偽節度范守圖,殺北漢援兵之降者數千人,筠遁入澤州。戊辰,王師圍之。六月……辛未,拔澤州,筠赴火死,命埋胔骼。……乙酉,伐上黨。丁亥,筠子守節以城降,赦之。」
  30. 《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傳》:「太祖遣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宋偓四將率禁兵討重進。……遂親征,次大儀鎮。石守信遣使馳奏,揚州破在旦夕,願車駕臨視。太祖徑至城下,即日拔之。……太祖入駐城西南,閱逆黨數百人,盡戮之。」
  31. 《宋史‧志第一百二十‧職官志七》:「都轉運使轉運使副使判官掌經度一路財賦,而察其登耗有無,以足上供及郡縣之費。」
  32. 《宋史‧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貨志下一》:「諸州通判官到任,皆須躬閱帳籍所列官物,吏不得以售其奸。」;
    《宋史‧志第一百二十‧職官志七》:「都轉運使轉運使副使判官掌經度一路財賦,……歲行所部,檢察儲積,稽考帳籍,凡吏蠹民瘼,悉條以上達,及專舉刺官吏之事。」
  3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太祖乾德二年》:「於是令民茶折稅外悉官買,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販鬻者,沒入之。計其直百錢以上者,杖七十,八貫加役流。主吏以官茶貿易者,計其直五百錢,流二千里,一貫五百及持仗販易私茶為官司擒捕者,皆死。」;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太祖建隆三年》:「民敢持私酒入京城五十里,西京及諸州城二十里至五斗,死。所定里數外,有官署沽酒,而私酒入其地一石,棄市。」;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太祖建隆二年》:「官鹽闌入禁地貿易至十斤,煮鹼至三斤者,乃坐死。民所受蠶鹽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
  3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太祖乾德三年》:「己卯,以度支郎中蘇曉為淮南轉運使。曉建議榷蘄、黃、舒、廬、壽五州茶,置十四場,籠其利,歲入百餘萬緡。」
  3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太祖乾德三年》:「國初,貢賦悉入左藏庫,及取荊、湖,下西蜀,儲積充羨。上顧左右曰:『軍旅饑饉,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乃於講武殿後別為內庫,以貯金帛,號曰封樁庫,凡歲終用度贏餘之數皆入焉。」
  3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九‧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苟利於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會晏駕,不果。」
  3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八‧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始唐及五代節鎮皆有支郡,太祖平湖南,始令潭、朗等州直屬京,長吏得自奏事。」
  38. 《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職官志一》:「外官,則懲五代藩鎮專恣,頗用文臣知州,復設通判以貳之。」
  39. 《宋史‧志第一百二十‧職官志七》:「宋初懲五代藩鎮之弊,乾德初,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命刑部郎中賈比等充。建隆四年,詔知府公事並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方許行下。……其廣南小州,有試秩通判兼知州者,職掌倅貳郡政,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
  4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太祖建隆三年》:「上謂宰臣曰:『五代諸侯跋扈,多枉法殺人,朝廷置而不問,刑部之職幾廢,且人命至重,姑息藩鎮,當如此耶!』乃令諸州自今決大辟訖,錄桉聞奏,委刑部詳覆之。」
  4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太祖建隆三年》:「癸巳,詔中書門下:『每縣復置縣尉一員,在主簿之下,俸祿與主簿同。凡盜賊斗訟,先委鎮將者,詔縣令及尉復領其事。自萬戶至千戶,各置弓手有差。』五代以來,節度使補署親隨為鎮將,與縣令抗禮,凡公事專達於州,縣吏失職。自是還統於縣,鎮將所主,不及鄉村,但郭內而已。」
  4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四‧太祖開寶六年》:「先是,諸道州府任牙校為馬步都虞候及判官斷獄,多失其中。秋七月壬子朔,詔罷之,改馬步院為司寇院,以新及第進士、九經五經及選人資序相當者為司寇參軍。」
  4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太祖建隆二年》:「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上曰:『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上曰:『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懽以終其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拜謝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疾請罷,上喜,所以慰撫賜賚之甚厚。庚午,以侍衛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忠武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侍衛都虞侯、鎮安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皆罷軍職。」
  44. 「環衛官」:宋代在中央設有十六衛官銜,為武散官,無職事,多為武臣贈典。環衛,有環列保衛之意。
  4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太祖開寶二年》:「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前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前安遠節度使兼中書令榆次武行德、前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前定國節度使白重贊、前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閱及履歷艱苦,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庚子,以行德為太子太傅,從義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彥超為右金吾衛上將軍,重贊為左千牛衛上將軍,廷璋為右千牛衛上將軍。」;
    《宋史‧志第一百二十‧職官志七》:「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諸鎮節度會於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軍謂兵,州謂民政焉。」
  4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太祖乾德四年》:「上乃悟,因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是益重儒臣矣。」;
    《國論要目》:「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穀三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北宋蔡襄撰;
    游彪着,《宋史: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第二章第二節之三〈重文輕武〉,頁43-47,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ISBN 978-957-14-4978-4
  47. 《朱子語類全集》:「本朝鑑於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廣騎所過,莫不潰散。」,南宋朱熹撰;
    《龍川集》:「五代之際,兵財之柄倒持於下,太祖皇帝束之於上,以定禍亂,後世不原其意,束之不已,故郡懸空虛,而本末俱弱。」,南宋陳亮撰。
  48. 雷文龍、黃平,《五行學與戰爭關係研究》
  49. 《宋史》:甲辰,衡州刺史張文表叛。
  50. 《宋史》:乾德元年春正月甲寅朔,不御殿。乙卯,發關西鄉兵赴慶州。丁巳,修畿內河堤。己未,遣使賜南唐、吳越馬、橐駝、羊有差。庚申,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十州兵以討張文表。
  51. 《宋史·太祖紀一》:二月壬辰,周保權將楊師璠梟文表於朗陵市。甲午,慕容延釗入荊南,高繼沖請歸朝,得州三、縣十七。
  52. 《宋史·太祖紀一》:戊寅,慕容延釗破三江口,下岳州,克復朗州,湖南平。得州十四、監一、縣六十六。
  53. 《宋史》:十一月甲戌,命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武信軍節度崔彥進副之,將步騎三萬出鳳州道;江寧軍節度使劉光義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副之,將步騎二萬出歸州道以伐蜀。
  54. 《宋史》:二月乙巳,釋廣南郴州都監陳琄等二百人。戊申,劉光義拔夔州,蜀節度高彥儔自焚。丁巳,蠲歸、峽秋稅。辛酉,王全斌克萬仞、燕子二砦,下興州,連拔石圌等二十餘砦。甲子,光義拔巫山等砦,斬蜀將南光海等八千級,禽其戰翟都指揮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全斌先鋒史進德敗蜀人於三泉砦,禽其節度使韓保正、李進等。南唐進銀二萬兩、金銀器皿數百事。
  55. 宋史·太祖紀二:甲戌,王全斌克劍門,斬首萬餘級,禽蜀樞密使王昭遠、澤州節度趙崇韜。乙亥,詔瘞征蜀戰死士卒,被傷者給繒帛。壬午,全斌取利州。乙酉,蜀主孟昶降。得州四十五、縣一百九十八、戶五十三萬四千三十有九。
  56. 《宋史》:九月己亥朔,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貴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副之。遣使發十州兵會賀州,以伐南漢。甲辰,詔:西京、鳳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漢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後魏孝文,西魏文帝,後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肅宗、代宗、德、順、文、武、宣、懿、僖、昭諸帝凡二十七陵嘗被盜發者,有司備法服、常服各一襲,具棺槨阝重葬,所在長吏致祭。己酉,幸開寶寺觀新鍾。丙辰,女直國遣使齎定安國王烈萬華表,獻方物。丁卯,潘美等敗南漢軍萬眾於富州,下之。十月庚辰,克賀州。十一月壬寅,下昭、桂二州。乙巳,減桂陽歲貢白金額。癸丑,右領軍衛將軍石延祚坐監倉與吏為奸贓,棄市。癸亥,定州駐泊都監田欽祚敗契丹於遂城。丙寅,以曹州舉德行孔蟾為章丘主簿。
  57. 《宋史》:十二月壬申,潘美等下連州。辛卯,大敗南漢軍萬餘於韶州,下之。
  58. 《宋史》:四年春正月戊戌朔,以出師,不視朝。丙午,罷諸道州縣攝官。丁未,右千牛衛大將軍桑進興坐贓棄市。癸丑,潘美等取英州、雄州。二月丁亥,南漢劉鋹遣其左僕射蕭漼等以表來上。己丑,潘美克廣州,俘劉鋹,廣南平。得州六十、縣二百十四、戶十七萬二百六十三。
  59. 《宋史》:九月癸亥,命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為都監,潁州團練使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將兵十萬出荊南,以伐江南。將行,召曹彬、潘美,戒之曰:「城陷之日,慎無殺戮。設若困鬥,則李煜一門,不可加害。」丁卯,以知制誥李穆為江南國信使。
  60. 《宋史》:冬十月甲申,幸迎春苑,登汴堤觀戰艦東下。丙戌,又幸迎春苑,登汴堤觀諸軍習戰,遂幸東水門,發戰翟東下。江南進絹數萬,御衣、金帶、器用數百事。壬辰,曹彬等將舟師、步騎發江陵,水陸並進。丁酉,命吳越王錢俶為昇州東南行營招撫制置使。己亥,曹彬收下峽口,獲指揮使王仁震、王宴、錢興。閏月己酉,克池州。丁巳,敗江南軍於銅陵。庚申,命宰相、參知政事更知日曆。壬戌,彬等拔蕪湖、當塗兩縣,駐軍採石。癸亥,詔減湖南新制茶。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編《五代史》,賜器幣有差。丁卯,彬敗江南軍於採石,擒兵馬部署楊收、都監蔡震等千人,為浮梁以濟。
  61. 《宋史·太祖紀三》:己未,曹彬遣都虞候劉遇破江南軍於皖口,擒其將朱令贇、王暉。十一月辛未,江南主遣徐鉉等再奉表乞緩師,不報。甲申,曹彬夜敗江南軍於城下。丙戌,以校書郎宋准、殿直邢文慶充賀契丹正旦使。乙未,曹彬克昇州,俘其國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軍三、縣一百八十、戶六十五萬五千六十。
  62. 《宋史》: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63. 雷玉華.唐宋喪期考──兼論風水術對唐宋時期喪葬習俗的影響[J].四川文物,1993,(3),82-86.
  64. 《宋史‧本紀第三‧太祖本紀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太平興國二年四月乙卯,葬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諡曰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65. 「一紀」:十二年,有一說為三十年。
  66. 《續湘山野錄》:「祖、宗潛耀日,嘗與一道士游於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溷沌,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善歌《步虛》為戲,能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微之聲,時或一二句,隨天風飄下,惟祖、宗聞之,曰:『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至醒詰之,則曰:『醉夢語豈足憑耶?』至膺圖受禪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極不再見,下詔草澤遍訪之,或見於轘轅道中,或嵩、洛間。後十六載,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巳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急回蹕與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克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止數日不見。帝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閣四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67. 「官家」:宋朝宮廷對皇帝的稱呼。
  68. 《涑水記聞‧卷一》:「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誤,應為王繼恩)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誤,應為程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趣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后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邪?』繼隆曰:『晉王至矣。』后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6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太祖開寶九年》:「上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言訖不復降。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癸丑,上崩於萬歲殿。」
  7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太祖開寶九年》:「蔡惇直筆云:太祖召陳摶入朝,宣問壽數,對以丙子歲十月二十日夜或見雪,當辦行計,若晴霽須展一紀。至期前夕,上不寢。初,夜遣宮人出視,回奏星象明燦。交更,再令出視,乃奏天陰,繼言雪下,遂出禁鑰,遣中使召太宗入對,命置酒,付宸翰屬以繼位,夜分乃退。上就寢,侍寢者聞鼻息聲異,急視之,已崩。太宗於是入繼。按惇所載,與文瑩略同,但即以道士者為陳摶耳。」
  71. 《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馬韶傳》:「九年冬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詰其所以來,韶曰:『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惶駭,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人防守之,將聞於太祖。及詰旦,太宗入謁,果受遺踐阼。韶以赦獲免。」;
    《涑水記聞‧卷一》:「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內侍都知王繼隆(誤,應為王繼恩)召秦王德芳,……見醫官賈德玄(誤,應為程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
  72. 《燼餘錄》:「太宗盛稱花蕊夫人,蜀主薨,乃入太祖宮,有盛寵。太祖寢疾,中夜太宗呼之不應,乘間挑費氏,太祖覺,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至,太祖氣屬縷,太宗遽歸邸。翌夕,太祖崩。」,南宋徐大焯撰;
    〈對宋太宗承位之剖析〉,盧荷生撰,1970年;
    〈宋太宗與宋初兩次篡位〉,劉子健撰,1988年;
    竺沙雅章着、林傑斌譯,《趙匡胤傳》,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6月;
    蔡東藩着,《人文帝國-宋史演義‧上》,商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ISBN 957-0381-44-2;
    吳蔚着,《宋史疑雲》,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1月。ISBN 9789867315656;
    羅傑着,《歷史罪︰不忍細讀的史桉真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38282344;
    游彪着,《正說宋朝十八帝》,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ISBN 978-957-08-2944-0;
    百家論壇編輯部着,《歷史不忍細讀‧貳》,大都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ISBN 978-986-6234-08-8;
    王立群着,《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下部》,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ISBN 986-173-973-1
  7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太祖建隆二年》:「六月甲午,皇太后崩。……疾革,召普入受遺命。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7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二‧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上召問普,普對曰:『臣願備樞軸以察姦變。』退,復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倖所沮。』因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於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並發金匱,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師,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為司徒、兼侍中。」
  7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太祖建隆二年》:「司馬光記聞稱太后欲傳位二弟,其意謂太宗及秦王廷美也。今從正史及新錄,而舊錄蓋無是事。」
  76. 《涑水記聞‧卷一》:「昭憲太后聰明有智度,嘗與太祖參決大政,及疾篤,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太后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曰:『此皆祖考與太后之餘慶也。』太后笑曰:『不然,正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耳。』因敕戒太祖曰:『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母教!』太后因召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自署名云:『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二‧太宗太平興國六年》:「或曰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上復傳之廷美,而廷美將復傳之德昭。故上即位,極命廷美尹開封,德昭授貴州防禦使,實稱皇子,皆緣昭憲及太祖意也。」;
    《宋史‧列傳第三‧魏王廷美傳》:「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77. 〈宋太宗繼統考實〉,張蔭麟撰,1941年;
    〈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鄧廣銘撰,1944年;
    〈宋初二帝傳位問題之剖析〉,汪伯琴撰,1966年;
    竺沙雅章着、林傑斌譯,《趙匡胤傳》,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6月;
    薩孟武着,《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第一章〈菩薩與妖精〉,頁2-3,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ISBN 9789571412979;
    游彪着,《正說宋朝十八帝》,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ISBN 978-957-08-2944-0;
    王立群着,《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下部》,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ISBN 986-173-973-1
  7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太祖開寶九年》:「十二月甲寅,上御乾元殿受朝,懸而不樂。大赦,改元。」
  79. 〈宋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考〉,蔣復璁撰,1962年
  80.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學騎射,輒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又嘗與韓令坤博土室中,雀鬬戶外,因競起掩雀,而室隨壞。」
  81. 《古謠諺》引《神仙傳》:「初兵紛時,太祖之母,挑太祖、太宗於籃以避亂。陳摶遇之,即吟曰:『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擔挑。』」
  82. 《東軒筆錄‧卷之一》:「陳摶,字圖南,有經世之才,生唐末,厭五代之亂,入武當山,學神仙導養之術,能辟穀,或一睡三年,後隱於華山。自晉、漢已後,每聞一朝革命,則嚬慼數日,人有問者,瞪目不答。一日,方乘驢游華陰,市人相語曰:『趙點檢作官家。』摶驚喜大笑,人問其故,又笑曰:『天下這回定疊也。』太祖事周為殿前都點檢,摶嘗見天日之表,知太平自此始耳。」
  83. 《宋史‧本紀第一‧太祖本紀一》:「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時張永德為點檢,世宗不豫,還京師,拜太祖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永德。」;
    《舊五代史‧周書第十‧世宗本紀六》:「一日,忽於地中得一木,長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題云:『點檢做』,觀者莫測何物也。至是,今上始受點檢之命,明年春,果自此職以副人望,則『點檢做』之言乃神符也。」
  84. 《邵氏聞見後錄‧卷一》:「自唐以來,大臣見君,則列坐殿上,然後議所進呈事,蓋坐而論道之義。藝祖即位之一日,宰執范質等猶坐,藝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書來看。』質等起進呈罷,欲復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為故事。」,北宋邵博撰。
  85. 《避暑漫抄》:「藝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錀封閉甚嚴。因敕有司,自後時享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是年秋享,禮官奏請如敕。上詣室前,再拜升階。獨小黃門不識字者一人從,余皆遠立庭中。黃門驗封啟錀,先入焚香明燭,揭幔,亟走出階下,不敢仰視。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復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後列聖相承,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漏泄。雖腹心大臣,如趙韓王、王魏公、韓魏公、富鄭公、王荊公、文潞公、司馬溫公、呂許公、申公,皆天下重望,累朝最所倚任,亦不知也。靖康之變,犬戎入廟,悉取禮樂祭祀諸法物而去。門皆洞開,人得縱觀。碑止高七八尺,闊四尺余,誓詞三行,一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後建炎中,曹勳自虜中回,太上寄語云,祖宗誓碑在太廟,恐今天子不及知云云。」,南宋陸游撰。
  86. 《松隱文集‧卷二十六‧進前十事札子》:「歸可奏上,藝祖有約,藏於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
    《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曹勛傳》:「從徽宗北遷,過河十餘日,……又言『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

參考史書

Template:Commons cat

演義故事

外部鏈接

參見

宋太祖
宋朝
出生於:927年逝世於:976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後周恭帝
柴宗訓
宋朝皇帝
960年-976年
繼任:
宋太宗
趙光義
中國君主
960年-976年
  1. 重定向 Template:宋朝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