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河源(廣東省地級市 )
目錄
簡介
河源,別稱槎城,為廣東省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着「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的美稱。
1988年1月7日撤縣設市,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2015年9月擁有地方立法權。
河源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着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
截至2015年4月,河源恐龍博物館出土和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已達17000多枚,河源由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最多的地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河源市
面積:15821平方千米
人口:334萬(2006年)
別名:槎城,客家古邑
方言:客家語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著名景點:桂山,梧峰山,新豐江,東江
下轄地區: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
政府駐地:源城區
火車站:河源站
電話區號:0762
車牌代碼:粵P
郵政區碼:517000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東江自北向南流經河源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河源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河源市區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河源。
隸屬沿革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
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
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1]
行政區劃
河源市轄1個市轄區、5個縣。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現設有99個鄉鎮,1個民族鄉,4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和155個社區居委會。[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其範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河源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全市山勢分別向東江、新豐江傾斜,羅浮山脈呈現東北—西南方向斜貫本境,九連山脈由和平、連平向西南延伸至廣州白雲山。紫金東南部山地屬蓮花山支脈。連平縣的黃牛石,海拔1340米,是全市最高峰。河源山地、丘陵大部分海拔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積90%以上。全市有三大台地平原:一是燈塔盆地,位於東源縣中部、連平縣東南部、和平縣西南部,面積1941平方公里;二是川南盆地,位於龍川縣南部、東源縣東北部,面積1000平方公里;三是源城盆地,位於源城區及紫金縣西北部,面積1230平方公里。丘陵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四周。
氣候特徵
河源年平均氣溫20.7℃,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1.6℃;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0℃。根據全市氣象站50多年觀測記錄,全市極端最高氣溫為39.6℃,出現於1990年7月10日的龍川;極端最低氣溫為-5.4℃,出現於1963年1月15日的連平。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低溫日數呈減少趨勢。
河源年平均降水量為1768.9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源城1959年的年降水量為3002.2毫米,創全市最多年降水量記錄,紫金1963年的年降水量為935.9毫米,創全市最少年降水量記錄。全年降水量有76%出現在4~9月,其中4~6月平均降水量達783.8毫米,占全年的44.3%,主要由鋒面低槽造成。7~9月平均降水量為561.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8%,主要由熱帶氣旋、熱帶輻合帶、熱帶低壓等熱帶天氣系統造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變化北部呈單峰型,中南部呈雙峰型,6月月平均降水量為最多,達307.8毫米,最少是12月,平均只有36.5毫米。年平均降水(≥0.1毫米)日數為154.3天,空間上呈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形式。
河源年平均日照時數1687.0小時,日照最多的年份為2552.2小時,最少的年份為1179.8小時,空間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全年中2~4月的日照時數相對較少,7月的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多,平均207.4小時。
河源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4%,空間分布上呈東高西低。一年中3~8月平均相對濕度較大,其中又以6月濕度最大,為82.8%,而12月濕度最小,為69.6%。
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繼續保持優良,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各功能區標準,其中東江幹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標準,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質量功能區達標率100%,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5天。市區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為0.026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2.6分貝,市區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5.8分貝,符合國家標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41.1%提高至44.1%。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9座,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2.5萬噸,比上年末增長8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89.32%,比上年提高14.5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9240公頃,跡地更新造林面積2773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294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5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8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4.6%。全民義務植樹455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1.2%;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49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4.4%。其中,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54萬公頃。[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河源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196.26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約0.62畝。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山嶺與盆地相間,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在山間和東江河邊,分布着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甘蔗、亞熱帶水果等。[2]
礦產資源
河源市素有粵東寶庫之稱。礦產資源品種已發現56種,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品位高、規模大等特點,其中鐵、鈦、鎢、錫、稀土、螢石、高嶺土、陶瓷土、礦泉水和地熱是河源市的優勢礦產資源。鐵礦主要產地有連平大頂、紫金寶山嶂等地;大頂鐵礦是廣東省第一大型的鐵礦,也是國內罕見的量大質好、易采易選的鐵礦區, 總儲量達 1 億多噸。鎢礦主要分布於連平縣和紫金縣,連平鋸板坑鎢礦為目前全省最大型鎢礦。
水資源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距離廣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境內滿目青翠,綠水長流,空氣清淨,環境優美,被譽為東江河畔的「綠色明珠」。河源市水資源豐富,素有「粵東寶庫」之稱,華南地區最大水庫新豐江水庫在其境內,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庫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由於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水庫水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是國內罕見的優質淡水資源。該水庫成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區。河源市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49.9萬千瓦,占全省的18%,其中可開發量達114.3萬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開發裝機容量71.04萬千瓦,仍有43.26萬千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另外,全市現有塘庫水面面積3.92萬公頃可供開發養殖。目前,河源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灌、發電、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服務體系,為全市改革開放,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水源保證和防洪安全。
生物資源
河源市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動物種類200種,其中有水鹿、蘇門羚及白鷳、穿山甲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植物種類近千種,境內主要野生植物有樹木、山竹、經濟林、花草、中草藥等五大類。河源是全省重點林業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樹、杉樹外,還有較為珍貴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黃稠、黃樟、山杜英等等。新豐江庫區內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庫和國家級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 大葉山自然保護區,面積近14500 公頃,1993年國務院批准在此建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資源
河源市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121.5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2864.5萬立方米,林木年生長量152萬平方米,林木年消耗量60.8萬立方米,是全省重點林業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71.7%,具備良好的水資源自然保護條件與環境。除有松、杉、樟、柯、楓等常見品種外,還有格木、楠木、柏木等珍貴樹種。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大葉山區,面積2萬餘畝,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區域人口
截止2010年末,河源市常住人口295.3萬人,居全省第17位;戶籍總人口358.39萬人,居全省第10位。人口總量有所增加。2010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5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99萬人,農業人口274.4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100(女性為100)。全年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23.4‰。[4]
歷史文化
客家淵源
河源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着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州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
在2008年全國專家學者共同見證:河源市委常委會議專門作出決定,將河源龍川縣令趙佗定為客家人始祖。
河源市居民主要由漢民族組成,占99%;漢民族祖先是中原客家民系,所操語言為漢族客家語系方言。還有少數民族畲族等。據記載古代還有少量瑤族聚居。2007年底,畲族約有17000人,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着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
傳統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 清明節: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 端午節: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 七夕節:也就是七巧節。這天的河源基本上是雨天,但是家家戶戶還是會趁雨稍小的時候去河裡游泳,據說這天的河水可以除病祛疼,還有很多人裝河水直接煲來用。這天,很多老人家都會摘一些花泡在水中,然後給孫子孫女沖身,以祈求他們健康。聽一個老人家說過,這天晚上天上會散落很多白色粉狀物,只要能將其握在手中,來年就能順順利利,因為那些東西是仙女灑下的。
- 七月十四:也即鬼節,這個節日並沒有什麼特殊,就是比平時買多點菜,像釀豆腐之類的。
- 中秋節: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 冬至:客家人有「過冬」之說,這天,他們會買比較多好菜,有一樣一定不能少,那就是吃釀豆腐。
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但逐漸主張自由戀愛。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語言文化
河源客家語口音較多,不同縣或相同縣不同鎮之間口音差別較大。大體可分為客家語粵中片及水源音(又統稱東江本地話,包括河源話)。但水源音(含河源話,龍川佗城話等)的歸屬有爭議,大部分學者認為其為客家語分支,部分學者認為其為粵語分支。 河源電視台新聞節目及公交報站語言中均使用到了水源音(以龍川佗城話為準) 。
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
除此之外,河源還有少量閩南語 及少數民族語言(如畲族使用的活聶 )分布。[5]
民族
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
海外華僑
有海外僑胞及祖籍河源的華人共47萬人,主要聚居於東南亞地區和美、加、澳等國,港澳台同胞28萬人,歸僑1.3萬人。
飲食習慣
十大河源客家名菜是: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腐和紅炆肉、咸香鴨、水晶雞、上湯桂花魚、清煲草魚、釀三寶、娘酒醉河蝦、薯絲煲。河源地區的菜餚主要都是客家菜,客家菜偏重「肥、咸、熟」。
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廣東的一款名菜,也稱客家鹽焗雞、客家咸雞。
主料是項雞,主要烹飪工藝是鹽焗。
紅炆肉
豬肉脆滑爽嫩,做得非常入味,鹹甜味道適中,色澤金黃,風味獨特,爽口軟滑,肥而不膩。
東江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釀」是一個客家
話動詞,表示「植入餡料」的意思。
咸香鴨
選用本地特產土鴨精心製作,色澤金黃,香味濃郁,是一味獨特的下酒好菜。
水晶雞
色澤光滑,原汁入味,肉嫩味鮮。
上湯桂花魚
桂花魚又名鱖魚,皮滑骨少,肉質鮮嫩,盛產於新豐江水庫中,為東江名菜。
清煲草魚
將草魚去鱗、宰淨,切成大塊放入瓦缽內,然後加入調料加蓋煲。
釀三寶
蝦米豬肉用刀剁碎,加入雞蛋,調味料拌勻,茄瓜雙飛,角椒斜切,去核,涼瓜斜刀切段,每段長約3cm,去瓤。
娘酒醉河蝦
客家娘酒、薑片放進水煲,加生猛河蝦、味精,鹽煲熟。娘酒醉河蝦鮮甜香醇,酒香蝦爽,美味可口。
薯絲煲
清甜爽口,滑而不膩,口味香濃。河源連平薯絲、雞汁、大蒜、花生油、調料等適量。
風景名勝
河源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中國綠色明珠之稱,擁有廣東文化名城━━佗城、孫中山入粵第一代祖居紫金孫屋排、嶺南第一大湖━━萬綠湖、「粵東丹霞山」「粵東小桂林」━━連平內莞山水、「地下龍宮」━━漳溪黃龍巖、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
新老八景
桂岫晴嵐, 梧峰夕照, 寶江漁唱, 石徑樵歸, 龍津晚渡, 東埔春耕, 龜峰寶塔, 燕石長亭, 雙城秋月, 三郭平畦, 奎閣槎流, 鼓樓春霄, 鱷湖青曲, 古道榕蔭, 龍廟風帆, 逍遙幽壑。
其他景點
萬綠湖, 鏡花緣, 金化廟, 桂山禪,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 靈鷲禪寺 白雲古寺 ,恐龍化石展館, 亞洲第一高噴泉, 龍鳳寺, 南越古寺,龜峰塔, 黃牛石森林公園, 九龍灣漂游, 客家民俗博物館,
牛峙山, 白溪, 桂山, 水坑生態風景區,龍源溫泉, 新港自然保護區, 河源博物館, 湯湖溫泉,熱水漂流, 興隆民俗村, 黃龍巖, 華宇溫泉,新豐江大壩, 熱龍溫泉, 東江畫廊, 桂山國家森林公園。
著名人物
趙佗(公元前237年~前137年 ),是秦朝著名將領,南越國創建者。
顏伯燾(1792~1855),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人,清代嘉慶至咸豐年間官員,曾任閩浙總督。是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之一。
顏檢(1757—1832年),字惺甫,號岱山,又號岱雲,別號槎客,廣東連平縣人,巡撫顏希深子,拔貢生出身。乾隆五十八年,顏檢出任江西吉安知府,後又任雲南鹽法道,調任迤南兵備道。嘉慶二年,擢升江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累進直隸總督、漕運總督。道光十二年,卒。
阮嘯仙(1897~1935),原名熙朝,字建備,號瑞宗,別號晁曦,河源義合下屯村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廣東青年運動的先驅和早期農民運動的卓越領袖。
黃克(1905~1928),字新發,別號新強,龍川縣佗城四甲人。民國17年3月,他率領東江工農革命軍400餘人攻占鶴市。折回河源樂村時被敵人抓獲,解回龍川佗城慘遭殺害,年僅23歲。
徐傅霖,字夢岩清未邑廩生,廣東省和平縣下車鎮石含李坑村人,後就讀於惠州豐湖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任國會議員。後任廣東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軍政府司法部部長兼大理院院長。抗戰勝利後,歷任民社黨中央常委兼宣傳部部長、憲政督導委員會副會長、「總統府」資政等。1958年1月12日在台北病逝。
肖揚,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省河源人,1962年1月參加工作,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首席大法官,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黃淑和,男,1954年10月出生,廣東省河源市紫金人,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中共黨員。曾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李河君,1968年8月出生,廣東省河源客家人,畢業於北方交通大學(今北京交通大學),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據剛出爐的「2014《新財富》500富人榜」顯示,漢能控股集團李河君以870億元的身家首次登頂首富。
林立,廣東省河源市紫金人,投資人,畢業於湖北工學院。林立擁有立業集團超過93.33%的控制權,立業集團持有中國平安2.4%的股權,林立任中國平安監事。
郭東林,「以純」創始人,廣東省河源人 ,中共黨員,東莞虎門東越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