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朝鮮戰爭,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 政權與大韓民國政權之間,從1950年6月25日開戰至1953年7月27日雙方執行朝鮮停戰協定的一場戰爭。
朝鮮半島自1910年起被日本統治,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隨後根據與美國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接受日本投降,占領朝鮮半島。在1948年,南、北兩占領區內分別成立兩個政府,此時聯合國受美國之邀在美占區監督美占區內的選舉1948年,美國占領軍邀請聯合國監督美占區內的選舉;儘管三八線以北未參加選舉,三八線以南發生彈壓濟州四·三事件還有選舉舞弊,聯合國仍認為選舉有效,認定大韓民國是全朝鮮半島唯一合法政府(這裡的「法」指聯合國制訂的「國際法」)。聯合國此舉未受蘇聯承認,後蘇聯占領軍撤軍時,將蘇占區交給朝鮮政府而非韓國政府。南北雙方均自認為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拒絕承認以北緯38度線劃分的蘇美對日受降分界線為邊界;在1949年,蘇、美占領軍先後撤軍,分別將各自占領區移交給北、南政府。在冷戰初期的緊張國際形勢背景下,南北雙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線兩邊各自囤駐軍隊;自1947年起雙方頻繁發生小規模武裝衝突。
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侵略為由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韓國,一般以此為朝鮮戰爭之起點。它是冷戰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美國隨即介入,並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當時全球有89個受聯合國承認的主權國家,其中60個國家為聯合國成員。,其中蘇聯、美國、中華民國為聯合國成員,而朝鮮、韓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非聯合國成員。此時聯合國只承認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為朝鮮半島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認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而認為是前者領土內的地方政治軍事力量;同期聯合國文件中拒絕出現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謂,而以「北朝鮮軍隊」一而概之。聯合國當時亦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但在文件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稱謂,蘇聯則拒絕在聯合國內插手朝鮮問題。當年6月下旬,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常任理事國蘇聯缺席的情況下相繼通過第82號和第83號決議,聲明此舉為「北朝鮮部隊」對大韓民國的武裝攻擊,並敦促其立即停火,要求朝鮮軍隊撤回38度線。隨後同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下通過第84號決議,由16個國家的軍隊和5個國家的醫療力量組成的「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其中美國提供88%的戰鬥人員,占據主導地位。聯合國軍受美國統一指揮,而非聽命於聯合國秘書長。由此,朝鮮與韓國之間的戰爭演變為捲入數十個國家的國際武力爭端。隨後蘇聯空軍秘密參戰。
朝鮮人民軍在戰爭首兩個月占盡優勢,三日內攻陷南韓首都漢城,韓國國軍遭受巨大損失,不斷後撤。至8月,朝鮮軍隊已抵至釜山環形防禦圈。美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切斷人民軍退路,朝鮮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東方集團請求協助,蘇聯也積極施壓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多次向聯合國發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國軍越過38度線侵入北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中立政策可能改變;周恩來還譴責美國飛機進入中國大陸領空,轟炸安東市。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出兵介入,此舉被稱為抗美援朝。10月1日,戰時指揮權已於7月15日交給聯合國軍的韓國國軍越過三八線;10月3日凌晨1時,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印度政府轉告當時尚未建立直接外交關係的英美,若英美軍隊越過三八線作戰,則「我們要管」;10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案,重申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尚未達成,建議採取一切適當步驟穩定朝鮮局勢;當天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授權美軍正式越過三八線;10月8日,中共中央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10月19日,聯合國軍奪取包括平壤在內的大部分地區,逼近中朝邊境。同日晚,首批中國人民志願軍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戰鬥。中國人民志願軍長驅直入,在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中將戰線推回三八線,並於1951年1月4日攻占漢城。其後,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提出停戰建議,但戰爭雙方均未對此回應。聯合國軍在此後的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中阻滯志願軍的進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線並陷入膠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中國大陸與美國表示贊同並開始停戰談判,但雙方邊打邊談,構築塹壕,並在上甘嶺和金城等地展開拉鋸。
1953年7月27日,參戰四方中的三邊——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宣布停戰。協定建立朝韓非軍事區作為緩衝區,並就戰俘遣返問題作出安排。隨後,南北雙方仍繼續保持外交衝突和軍事對峙,持續至今由於李承晚的反對,大韓民國國軍並未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大韓民國本質上未承認聯合國軍簽署的停戰協定,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將大韓民國國軍指揮權交給聯合國軍為由,於金城戰役後,在行動上遵守了朝鮮停戰協定;實際大韓民國亦有越過聯合國軍指揮權大規模調動軍隊作戰的事實。因朝韓之間未直接簽署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韓國名義上自1953年後軍隊指揮權仍歸聯合國軍而停止作戰,所以理論上朝韓雙方仍然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與大韓民國總統文在寅,簽署《為促進韓半島和平、繁榮、統一的板門店宣言》,其中提出將在2018年年內宣布結束戰爭狀態。
朝鮮戰爭結束,美國與中國建交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鮮半島的政策,聯合國和大多數國家逐漸改變為同時承認以停戰分界線劃疆而治的朝鮮、韓國兩個政權,而不介入雙方的領土爭端,聯合國於1991年同時接納南北雙方為會員國。
名稱
這場戰爭在不同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名稱:朝鮮稱之為「祖國解放戰爭」;南韓稱之為「韓國戰爭」、「六二五事變」或「六二五動亂」;中國大陸和日本稱之為「朝鮮戰爭」(朝鮮戦爭),而其中前者也稱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的部分為「抗美援朝戰爭」;香港、澳門、新加坡和台灣稱之為「韓戰」;而美國同樣稱之為「朝鮮戰爭、韓戰」,或者「朝鮮衝突」。此外,由於朝鮮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兩大戰爭之間發生而相對不被重視,在美國和英國亦將其稱為「被遺忘的戰爭」。
參考文獻
-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經濟部國際合作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