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

图片来自storystudio

嘉南大圳(台语:Ka-lâm Tuā-tsùn),原称官佃溪埤圳,为台湾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台湾总督府工程师八田与一设计。

1917年(大正6年)八田技师向总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计画”,大圳兴工于1920年(大正9年)9月,以灌溉区域涵盖当时嘉义厅台南厅得名(今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县市),首先先建造乌山头水库,之后开凿水路沟通曾文溪和浊水溪两大河流系统。

1930年5月竣工,耗费5,414万日圆,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后稻获量亦增加为4倍。

目录

历史

1901年,台湾总督府颁布“台湾公共埤圳规则”,将现存各埤圳确立法令规约,排除以往埤圳属于私有产业的认定,使得嘉南平原地区原各自独立的埤圳系统,整合为较完整的系统,举凡一切水租征收、水利纷争、区域认定皆由行政官厅负责,代表水权公共化及总督府开始积极介入水利事业[1]

但由于多数地区仍是水利未修,人民无力负担,为了积极改善农业环境,台湾总督府于1908年订定“官设埤圳规则”,并提出特别事业费总预算3千万圆,在全岛四个地区订定埤圳改修及扩张计画。为了米、糖的增产,水利事业与灌排事业成为重要事项,而嘉南平原虽拥有平坦的地形及温暖的气候,却因为水利灌溉条件不佳,故成为总督府兴建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地区。

根据1920年的调查,嘉南平原的旱田面积与比例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水田面积远比其他地区的水田面积比例低,其中纵贯铁路以西各郡水田化比例甚少,因此农业生产实际效益低。

桃园大圳开工后,台湾总督府土木局技师八田与一负责调查嘉南平原水利资源状况,发现官田溪流域上游有建造大型贮水池的可能,因此计划对其区域建造排水设施,称为“官佃溪埤圳计画”,1919年成立“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组合”,1920年新设埤圳计画获总督府认可,依台湾公共埤圳规则正式公告。

依照计画,取用的水源有两处,一处是浊水溪,另一处则是官田溪蓄水库。由于浊水溪含砂量高,为减少淤积,八田与一将进水口设施林内第一、第二及中围子三个地点,然后将分散的三条水流在半途汇集后引导于浊干线,同时在林内第一引水路半途设施发电所(即浊水水力发电所),将电源输送至乌山头的水坝工地。另一水源为乌山头水库,由于官田溪集水面积仅50平方公里,为了供应嘉南大圳灌溉用水,因此利用曾文溪,透过引水隧道贯通用水。水库主坝则采用“半水力填筑式工法”。

1922年6月乌山岭隧道工程开工,同年12月16日隧道挖到天然气导致爆炸,50~80名台日员工死亡,导致工程暂停,1923年春才继续施工[2]。1928年,灌溉排水渠导完工,工程项目包括水汴、水门、渡槽、跌水工、明渠、暗渠、防潮自动排水门等,并设有通讯线网;1930年乌山头水坝堰堤工程完工,工程前后历经10年。

为当时面临1930年经济大恐慌,日本亦发生昭和金融恐慌米价下跌,日本农林省于1932年有意限制台湾米、朝鲜米输入藉以保护日本本土农业,致岛内引发“台湾米移入限制反对运动”。之后又通过《米谷配给统制法》,使得台湾农民抗争至战后。

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后,耕地形态产生变化,水田面积增加,旱田减少,土壤质地改善,解决干旱及盐害问题,农作物生产结构随之改变,使嘉南平原成为稻米产地,可种植蓬莱米,并有利于甘蔗种植,改良成功后即实施三年轮作制,土地生产力增加,作物收获量提高,土地买卖价格及租佃价格亦同时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土地税收也明显增加。

主要设施

乌山头水库

乌山头水库位于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游,集水区有58平方公里,水库容积约1.5亿立方公尺,水深可达32公尺。坝体最大高度为56公尺,坝顶标高为66.66公尺,满水位标高58.18公尺,坝顶长1,273公尺,坝顶宽9公尺,坝底宽约303公尺。此水库利用利用台南州台南厅官田乡、六甲乡、大内乡、东山乡(现台南市官田区六甲区大内区东山区)间的低洼谷地为集水区,水源取自曾文溪上游大埔溪,为一个离槽水库,进水隧道穿越乌山岭至官田溪上游,长三千多公尺。

浊水溪进水口

除了乌山头水库,嘉南大圳也于浊水溪设立四处进水口,分别为林内第一进水口、林内第二进水口、中国子第三进水口以及曾文溪取水口。

灌溉渠道

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依其性质分为干线、支线和分线三种,总长度约1,410公里。其中干线总长度含导水路约100公里,宽约2.4至18.2公尺,水深约1.2至3.6公尺;支线主要有北港支线等52条,总长度约428公里,分线则是从支线分出来的较小渠道,分布于整个灌溉区域,总计146条,长度约729公里,此外尚有水利实行组合开设的小给水路约7,400公里。

浊干线

来自浊水溪水的灌溉线路为浊干线,自林内第一进水口沿旧虎尾溪左岸南行至北港溪与北干线相连,长度总计40.3公里,沿线有结构物94处,支线16条,分线34条,灌溉北港溪以北46,000甲土地,并另有虹吸工暗渠和乌山头北干线相通。

南干线与北干线

水源自乌山头水库流出后,分为北干线与南干线。北干线自乌山头北行,跨急水溪八掌溪朴子溪北港溪南岸,灌溉北港溪以南至乌山头贮水库间的56,000甲土地,长度总计47.5公里,构造物171处,支线22条,分线31条;南干线自乌山头南行,向南跨越官田溪、曾文溪至茄拔附近,至台南市善化区连接南干支线,灌溉乌山头以南约42,000甲土地,长10公里,结构物38处,支线6条,分线22条。

排水路、防潮与防水设备

排水路46条,大排水路长约960公里,小排水路长约6,000公里,防水堤防228公里,防潮堤104公里。

桥梁

嘉南大圳官田溪渡槽桥、嘉南大圳渡仔头溪渡槽桥

建于1922年,桥上原建有铁道,提供建筑乌山头水库大坝的砂石运送道。1934年后拆除铁道,改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兼具交通道路与输水管路的复合功能。

嘉南大圳曾文溪渡槽桥

建于1929年,后曾为道路,兼具交通道路与输水管路的复合功能。

工事铁道

路线

  • 番子田线(大门-乌山头,7.2公里,1920年前后至1960年代,营运末期由新营糖厂管理)
  • 曾文溪线(官田-曾文溪,10.2哩,1923年前后至1930年代)
  • 新庄线(林内-新庄子,2.4哩,1920年前后至1923年)
  • 三块厝线(官田─三块厝,2哩,1924年至1930年代)
  • 龟重溪线(山子脚─龟重溪,0.9哩,1925年至1930年代)
  • 八掌溪线(外溪州─外溪州,0.8哩,1926年至1930年代)
  • 急水溪线(乌树林─下秀店,0.9哩,1927年至1930年代)
  • 鹿草联络线(施厝寮─东势厝,1.2哩,1927年至1930年代)
  • 山上线(山上─山上,0.4哩,1927年至1930年代)
  • 麻豆线(0.7哩,1928年至1930年代)[3]
  • 二重溪线
  • 大内庄连络线
  • 王莱宅线(台南制糖会社玉井工场所属路线)[4]

轨距

  • 番子田线:1067mm及762mm共轨
  • 曾文溪线与二重溪线:1067mm
  • 其馀:762mm

用途

运送机具、材料及人员等。[5]

影片

嘉南大圳空拍

参考文献

  1. 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编. 嘉南大圳与八田与一. 台北市: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2005: 16. ISBN 986-00-0993-7. 
  2. 存档副本.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3.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年报》.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4. 枝德, 二. 《嘉南大圳新设事业概要》. 嘉义: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组合. 1930. 
  5. 存档副本. [2017-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