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宝桢(清朝官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宝桢(清朝官员)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人物生平

贵州初起 丁宝桢,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 不久后,因母亲去世返乡丁忧,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百壮士保卫家乡。咸丰六年(1856年),丁忧期满,恰逢苗民教匪叛乱,叛军蜂拥而起。时任贵州巡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同意并特别下令授予丁宝桢编修一职。此后,丁宝桢增加在民间的招募,士兵总数达到四千人,并先后收复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

咸丰十年(1860年),丁宝桢任岳州知府后,遣散了之前招募的军队。但由于亏欠的饷银非常多,丁宝桢把五百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们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纷纷离开。丁宝桢成功化解了无饷可发的危机。 同治元年(1862年),任长沙知府。

治理山东 同治二年(1863年),丁宝桢升任山东按察使。 当时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在鲁、豫两地统帅军队作战,僧格林沁自觉地位高贵,十分倨傲,见省级以下官员不设座位,丁宝桢投递名帖求见,说低级武官丁某投书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大惊失色,僧格林沁佩服他的强硬不屈,为丁宝桢改变仪容礼敬有加。 山东巡抚阎敬铭听说这件事后,大为称奇,丁宝桢到任的那一天,亲自在郊外迎接,从此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咨询丁宝桢之后才实行。 僧格林沁命令丁宝桢平叛河北的农民起义首领宋景诗发起的叛乱。不久丁宝桢因擅自招抚降兵被弹劾,部议降三级处理。

同治三年(1864年),丁宝桢升任山东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丁宝桢被弹劾协战不力,恩降四品顶戴留任。同治五年(1866年),给事中孙楫、御史朱镇又搜集罗织了其他的罪名来弹劾他,此事转呈到曾国藩手中,曾国藩向皇帝禀告说丁宝桢无罪。 山东巡抚阎敬铭向来欣赏丁宝桢的才能,到这时就请求退休,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当时捻军的部队直逼边防海岸线,李鸿章建议朝廷在胶莱河修筑防御工事,丁宝桢也参与其中。

同治六年(1867年),东路捻军逃到潍河,东路军副将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但是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丁宝桢将这件事禀告给皇帝。 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丁宝桢被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这之前东路军镇守潍河,本是安徽将领潘鼎新驻防地段,安徽军刚刚南移,而北路就立即失利。 皇帝下令将副将王心安斩首,丁宝桢上书直言辩驳,皇帝就宽宥了王心安而斥责李鸿章,丁宝桢又屡次上书揭发,皇帝于是越发斥责李鸿章为人刻薄善妒、放纵寇敌。

同治七年(1868年),西路捻军奔赴定州,京畿附近大为震动。 丁宝桢听到军情示警,立即快马奔驰到东昌,率领一千骑兵,三千精锐步兵,带着五天粮食,日夜兼程,援助北方,捻军于是向南溃逃。 这场战役,朝廷派遣禁军到京城外防备捻军,统领士兵的各位将领都受到责备,而皇上只因为丁宝桢这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之前,转战雄雄、任、深、祁、高、肃各州间,收复饶阳,功劳最大,多次降下圣旨褒扬嘉奖,加太子太保衔。

诛安德海 宦官安德海先后侍奉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多年,咸丰帝死后成为慈禧太后心腹,颇受宠信。 同治八年(1869年),安德海违反祖制、擅出宫禁,在未携带任何公文的情况下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 八月二日,安德海至泰安境内,丁宝桢派骑兵将其逮捕,随后押往济南。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立即密奏朝廷,痛斥安德海种种不法行径。八月六日,得旨,安德海就地正法。八月七日,丁宝桢诛安德海于山东济南。 此举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人物评价

《清史稿》:宝桢政尚威猛 。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

丁宝桢为人正直,勤政廉洁,广受朝野好评。礼部尚书李端芬高度评价丁宝桢的功德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

阎敬铭:"生平处大事无所趋避","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其天性然也"。

《清盐法志》:丁宝桢创办的官运商销之法"明效大著,之后一切成法皆有可循","诚数世之利也"。 [1]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