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7: 行 7:
 
===秦汉===
 
===秦汉===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将军[[蒙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后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将军[[蒙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ref>[https://www.lishixinzhi.com/qinchaolishi/31385.html 秦朝名将蒙骜是怎么死的 解析秦朝名将蒙骜的死因],历史新知,2018-07-30</ref> ,后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立皇子刘恢为梁王,废东郡,以其领县益梁国。高后八年(前180年),梁王吕产被诛,复置东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东郡属兖州刺史部。至[[刘骜|汉成帝]]末,东郡领二十三县:濮阳、畔、观、聊城、顿丘、发干、范、茌平、东武阳、博平、黎、清、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廪丘。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与山东省[[聊城市]]一带,郡治在濮阳,都尉治在东阿。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立皇子刘恢为梁王,废东郡,以其领县益梁国。高后八年(前180年),梁王吕产被诛,复置东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东郡属兖州刺史部。至[[刘骜|汉成帝]]末,东郡领二十三县:濮阳、畔、观、聊城、顿丘、发干、范、茌平、东武阳、博平、黎、清、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廪丘。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与山东省[[聊城市]]一带,郡治在濮阳,都尉治在东阿。
行 25: 行 25:
 
[[北魏太武帝]]天兴二年(399年),攻占后燕东燕郡(前身为西晋末分濮阳郡所置的东燕国)。不久,即改东燕郡复置东郡,治白马县滑台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领东燕(旧名燕)、白马、凉城等县。天兴四年(401年),置[[兖州]](治滑台城),东郡属之。
 
[[北魏太武帝]]天兴二年(399年),攻占后燕东燕郡(前身为西晋末分濮阳郡所置的东燕国)。不久,即改东燕郡复置东郡,治白马县滑台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领东燕(旧名燕)、白马、凉城等县。天兴四年(401年),置[[兖州]](治滑台城),东郡属之。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破北魏军队于凉城,进而克滑台,遂取东郡。至此,东郡领三县:东燕、白马、凉城。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滑台被北魏攻克,东郡复入北魏,后又收复。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滑台再次被北魏攻克,东郡遂入北魏。
+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破北魏军队于凉城,进而克滑台,遂取东郡。至此,东郡领三县:东燕、白马、凉城。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滑台被北魏攻克,东郡复入北魏,后又收复。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滑台再次被北魏攻克,东郡遂入北魏<ref>[http://www.guoxuedashi.com/diming/85152h/ 历史上的滑台来历与出处],国学大师</ref>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东郡改属司州;废陈留郡,其部分领县改属东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白马县置平昌县;复置陈留郡,部分领县还属陈留郡。武泰元年(528年),分凉城县置长乐县。至此,东郡领七县:东燕、白马、平昌、凉城、长乐、酸枣(旧属陈留郡)、长垣(旧属陈留郡)。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东郡改属司州;废陈留郡,其部分领县改属东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白马县置平昌县;复置陈留郡,部分领县还属陈留郡。武泰元年(528年),分凉城县置长乐县。至此,东郡领七县:东燕、白马、平昌、凉城、长乐、酸枣(旧属陈留郡)、长垣(旧属陈留郡)。

於 2020年8月3日 (一) 21:47 的最新修訂

東郡,中國古代的郡。

沿革

秦漢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將軍蒙驁攻魏,取二十城,初置東郡[1],後治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立皇子劉恢為梁王,廢東郡,以其領縣益梁國。高后八年(前180年),梁王呂產被誅,復置東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東郡屬兗州刺史部。至漢成帝末,東郡領二十三縣:濮陽、畔、觀、聊城、頓丘、發乾、范、茌平、東武陽、博平、黎、清、東阿、離狐、臨邑、利苗、須昌、壽良、樂昌、陽平、白馬、南燕、廩丘。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濮陽市與山東省聊城市一帶,郡治在濮陽,都尉治在東阿。

新朝時,改東郡為治亭。新朝滅亡後,復稱東郡。

東漢前期,改南燕縣為燕縣,分臨邑縣置穀城縣。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並畔、黎、利苗、樂昌四縣。建武十三年(37年),徙封周承休公姬武為衛公,改觀縣為衛公國。約此前後,改壽良縣為壽張縣。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以須昌、壽張二縣益東平國。漢章帝建初中,改清縣為樂平縣。建初四年(79年),以離狐縣益濟陰國。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以茬平縣益濟北國。或此時,廩丘縣改屬濟陰郡。至此,東郡領十五縣(公國、侯國):濮陽、衛、聊城、頓丘、發乾、范、東武陽、博平、樂平、東阿、臨邑、陽平、白馬、燕、谷城。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衛、頓丘、發乾、東武陽四縣(公國)改屬魏郡。

魏晉南北朝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分魏郡、東郡置陽平郡,陽平、樂平二縣改屬陽平郡。曹魏前後,濟陰郡廩丘、鄄城二縣改屬東郡,聊城、博平二縣改屬平原國,范縣改屬東平國,東阿、臨邑、谷城三縣改屬濟北國。至此,東郡領五縣(公國):濮陽、白馬、燕、廩丘、鄄城。

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馬允為濮陽王,改東郡為濮陽國。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陽王為淮南王,復濮陽國為東郡。司馬倫建始元年(301年),廢皇太孫司馬臧為濮陽王,復改東郡為濮陽國。

北魏太武帝天興二年(399年),攻占後燕東燕郡(前身為西晉末分濮陽郡所置的東燕國)。不久,即改東燕郡復置東郡,治白馬縣滑台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領東燕(舊名燕)、白馬、涼城等縣。天興四年(401年),置兗州(治滑台城),東郡屬之。

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破北魏軍隊於涼城,進而克滑台,遂取東郡。至此,東郡領三縣:東燕、白馬、涼城。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滑台被北魏攻克,東郡復入北魏,後又收復。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滑台再次被北魏攻克,東郡遂入北魏[2]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東郡改屬司州;廢陳留郡,其部分領縣改屬東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白馬縣置平昌縣;復置陳留郡,部分領縣還屬陳留郡。武泰元年(528年),分涼城縣置長樂縣。至此,東郡領七縣:東燕、白馬、平昌、涼城、長樂、酸棗(舊屬陳留郡)、長垣(舊屬陳留郡)。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並平昌、涼城、長樂、酸棗四縣。至此,東郡領三縣:東燕、白馬、長垣。北周滅北齊後,東郡改屬汴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東郡,領縣直屬汴州。

隋朝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分汴州置杞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改為滑州,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改為兗州。大業三年(606年),改兗州為東郡,治白馬縣滑台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領九縣:白馬、靈昌、衛南、濮陽、封丘、匡城(舊名長垣)、胙城(舊名東燕)、韋城、離狐。

魏永平二年(618年),取隋東郡,改為滑州,東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

視頻

東郡 相關視頻

金泰東郡宣傳片
東郡航拍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