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郡,中国古代的郡。

沿革

秦汉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将军蒙骜攻魏,取二十城,初置东郡[1],后治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立皇子刘恢为梁王,废东郡,以其领县益梁国。高后八年(前180年),梁王吕产被诛,复置东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东郡属兖州刺史部。至汉成帝末,东郡领二十三县:濮阳、畔、观、聊城、顿丘、发干、范、茌平、东武阳、博平、黎、清、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廪丘。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与山东省聊城市一带,郡治在濮阳,都尉治在东阿。

新朝时,改东郡为治亭。新朝灭亡后,复称东郡。

东汉前期,改南燕县为燕县,分临邑县置谷城县。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并畔、黎、利苗、乐昌四县。建武十三年(37年),徙封周承休公姬武为卫公,改观县为卫公国。约此前后,改寿良县为寿张县。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以须昌、寿张二县益东平国。汉章帝建初中,改清县为乐平县。建初四年(79年),以离狐县益济阴国。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以茬平县益济北国。或此时,廪丘县改属济阴郡。至此,东郡领十五县(公国、侯国):濮阳、卫、聊城、顿丘、发干、范、东武阳、博平、乐平、东阿、临邑、阳平、白马、燕、谷城。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卫、顿丘、发干、东武阳四县(公国)改属魏郡。

魏晋南北朝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分魏郡、东郡置阳平郡,阳平、乐平二县改属阳平郡。曹魏前后,济阴郡廪丘、鄄城二县改属东郡,聊城、博平二县改属平原国,范县改属东平国,东阿、临邑、谷城三县改属济北国。至此,东郡领五县(公国):濮阳、白马、燕、廪丘、鄄城。

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马允为濮阳王,改东郡为濮阳国。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阳王为淮南王,复濮阳国为东郡。司马伦建始元年(301年),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复改东郡为濮阳国。

北魏太武帝天兴二年(399年),攻占后燕东燕郡(前身为西晋末分濮阳郡所置的东燕国)。不久,即改东燕郡复置东郡,治白马县滑台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领东燕(旧名燕)、白马、凉城等县。天兴四年(401年),置兖州(治滑台城),东郡属之。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破北魏军队于凉城,进而克滑台,遂取东郡。至此,东郡领三县:东燕、白马、凉城。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滑台被北魏攻克,东郡复入北魏,后又收复。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滑台再次被北魏攻克,东郡遂入北魏[2]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东郡改属司州;废陈留郡,其部分领县改属东郡。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白马县置平昌县;复置陈留郡,部分领县还属陈留郡。武泰元年(528年),分凉城县置长乐县。至此,东郡领七县:东燕、白马、平昌、凉城、长乐、酸枣(旧属陈留郡)、长垣(旧属陈留郡)。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平昌、凉城、长乐、酸枣四县。至此,东郡领三县:东燕、白马、长垣。北周灭北齐后,东郡改属汴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东郡,领县直属汴州。

隋朝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分汴州置杞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为滑州,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兖州。大业三年(606年),改兖州为东郡,治白马县滑台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领九县:白马、灵昌、卫南、濮阳、封丘、匡城(旧名长垣)、胙城(旧名东燕)、韦城、离狐。

魏永平二年(618年),取隋东郡,改为滑州,东郡之名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视频

东郡 相关视频

金泰东郡宣传片
东郡航拍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