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大使)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网 的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设于英国的最高级别外交代表机构,亦为中国首座驻外使领馆,建于1877年。清朝在1875年起开始派出驻英钦差大臣。现今之大使馆位处波特兰坊49号,于1877年由时任清朝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短期租用作公使馆址之用。现任驻英大使为自2009年起就职的刘晓明。

目录

历史

馆址前身(1785年—1875年)

波特兰坊49号建于1785年,由英国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及其弟詹姆斯·亚当合作设计,为英国18世纪的流行建筑,亦为英国二级保护文物

清朝公使馆 (1875年—1913年)

1875年,清朝开始向英国派驻钦差大臣。郭嵩焘获任命为首任清朝驻英国钦差大臣,负责马嘉理事件的道歉事宜。1876年12月2日,郭嵩焘率领清朝首批驻英外交团队从上海出发,于1877年1月21日抵达英国南安普敦。当时,时任清朝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租用波特兰坊49号用作公使馆址之用。郭嵩焘于2月7日抵达伦敦,向时任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呈递国书,并就马嘉理事件道歉。公使馆组织只有使臣及一二个随员。

1896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前往伦敦探望其于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康德黎期间,被清朝公使馆诱捕,关押在公使馆。孙中山被关押在公使馆内12天后,于10月23日获释。此事后来被孙中山写成《伦敦蒙难记》[1]。而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大使馆亦设立“孙中山先生蒙难纪念室”来纪念此一事件。

中华民国公使馆/大使馆 (1913年—1950年)

1913年10月6日,英国承认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继续短期租用波特兰坊49号作为公使馆之用。1924年,中华民国驻英国公使馆决定长期租用该处。1926年,中华民国驻英国公使馆决定同时租用隔壁51号,两处租期均为999年。1935年,驻英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大使馆设大使1人,参事1人,秘书2-3人,随员2-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办处/大使馆 (1950年至今)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继续使用波特兰坊49号作为代办处。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的外交关系提升为大使级,原大使馆建筑物因年代久远而不敷应用。故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馆向英国政府提出重建计划。重建计划获房东和英国政府同意。但是,英国政府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重建时只能拆除内部,不能拆除外墙。后经协商,英国政府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拆卸整幢建筑物重建,但重建时外墙须回复原貌。

经英国政府批准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80年拆除旧大使馆。新大使馆在1983年6月在原址重建,并于1985年9月竣工。新大使馆由北京建筑设计院设计,由英国Wates建筑公司负责施工。新大使馆除了将原有大使馆的两道门改为一道门以外,基本保持原貌。此外,新大使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砖墙保护。外墙为双层砖墙,中间加保温层;占地面积83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自2000年代起,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外成为示威者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场地。曾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外所举行的示威包括反对艺术家艾未未遭监禁 、声援西藏独立运动等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外亦是在英法轮功学员抗议之处。

2014年6月3日,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外曾举行悼念八九学运活动人士的“造势”活动。

2018年5月14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皇家铸币厂举行新馆舍房交割仪式[2],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将搬迁至位于伦敦东区的原英国皇家造币厂

视频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 相关视频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