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原图链接来自 网易 的图片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中国银行总部办公楼,是一座高智能化的现代金融办公楼,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与西单北大街叉口的西北角,北邻民丰胡同,西为白庙胡同,东侧与城市公共绿地隔街遥相对应。大厦总建筑面积为17.4万平方米,其东南部分为12层,高度45米;西北部分为15层,高度为47.5米。大厦平面呈“口”字形,中央是一个由大型玻璃采光天顶覆盖的55米×55米的四季中厅,“口”字形本身被核心筒分为内外两个环状办公区,内环办公区开窗面向中厅,外环办公区开窗则面向建筑场地的四周。

历史渊源

贝聿铭家族与中国银行有极深的历史渊源,他的父亲贝祖贻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办了中行香港分行。时隔60年的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70层楼高300米高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1989年,贝聿铭又指导儿子贝建中、贝礼中开始设计中行总行大厦[1]

建筑风格

在本大厦的身上,贝聿铭善用几何形体设计的特点再次展现,与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等一样,本大厦也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体现出贝的个性,贝聿铭一直追求依托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建筑风格,因此其作品总是与众不同,从而能成为经典。

中行总行大厦贵宾入口的玻璃墙,以三角形为主,菱行、圆形、方形、半球体为辅构成,简洁中蕴涵了变化,简单的数学几何语言使人易懂且融合进去,而且没有民族界限。

而大厅内部,西北二侧高墙上的8个巨大切面,使空间视觉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还体现了银行的实力和应有的威严,中间切面上的中行标志非常醒目。切面之间,悬挂着一个钢制大圆环,起与切面缓和的作用。大厅内部墙壁有4个大圆孔,保证了西北二个方向的视觉延伸。由东南角的主入口进去,正好与切面组成的几何构造的内部空间遥相呼应,中间的楼梯二旁的绿化形成了愉悦的视觉走廊,拾阶而上,形成了上下二层的业务空间,一般业务在上,而保密性强的在下。

外墙与大厅内部颜色、装修保持一致,保证了内外空间的延续,扩大了内涵的外延。

建筑内部镂空设计了一个大堂,透明玻璃使内外通透,使建筑笨重感顿失,这种效果在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上也有体现。

大堂近1500*150米,与10层平行的隔热透明的自然采光屋顶为两层高的巨型钢架托起来的,整个大厅无梁无柱,视野开阔,内外一体,气势惊人却无压迫感。

建筑的布局类似北京的四合院。大堂位于东南角,类似天井。西、北二侧分布写字楼,写字楼窗户不但向外开,向大堂也开。 大堂的园林基本是民族色彩,大厅小池里面金鱼欢快地游着,据说水池子里的石头,是从云南石林的田间野地里找来的,比雨花石要粗犷很多。

由于自然采光,大堂内从浙江转种的竹子长势不错。设计的时候,大厅是准备向行人开放的,是一个广场,就是说,你从长安街去西单可以穿过这里,但管理比较严格了。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占地面积1315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4869平方米[2],地下4层,局部6层,地上15层,屋顶高57.5m,是一座智能化的办公大楼。大厦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任设计顾问,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PA)主持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研究中心担任绿色咨询。 建筑西侧、北侧主楼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东侧、南侧附楼部分为钢、混凝土结构。因建筑功能要求,本工程四个区段间没有设缝,全部整体连接,整个结构为板柱框架—剪力墙体系。地下室墙为800mm厚地下连续墙结构,地下室四周设置预应力锚杆。采用筏基,底板厚16~23m。空间网架位于建筑物中部,弦腹杆均为焊接件,节点采用特殊钢板焊接空心节点。东侧、南侧两个主入口处采用大空间托空钢桁架,高6.9m,长55.2m,上部托有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地下室中部为大跨度空问,柱距39m,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视频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相关视频

实拍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距离故宫很近,外观看着非常气派
中国银行总行-金色的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