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亞歷山大·弗萊明」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1 個標籤清空)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1 個標籤回退)
 
行 1: 行 1:
  
 +
{{Infobox scientist
 +
| name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亞歷山大•佛萊明<br />Alexander Fleming</h4>
 +
| image            = [[File:亞歷山大·弗萊明.jpg|200px|center|缩略图]]
 +
| image_size        =
 +
| caption          = [https://i2.kknews.cc/SIG=349dt5p/2n420001705o9877rsn7.jpg 原圖連結] [https://kknews.cc/culture/3jrmoaa.html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81|08|06|df=yes}}
 +
| birth_place      = 蘇格蘭[[洛克菲爾德]]
 +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55|03|11|1881|08|6|df=yes}}
 +
| death_place      = 英格蘭[[倫敦]]
 +
| citizenship        = [[英國]]
 +
| field            = [[細菌學]]{{-}}[[免疫學]]
 +
| alma_mater        = [[威斯敏斯特大學]]{{-}}[[倫敦聖馬利亞醫院]]醫科學校
 +
| doctoral_advisor  =
 +
| doctoral_students =
 +
| known_for        = [[青黴素|-{zh-hans:青黴素; zh-hant:盤尼西林;}-]]
 +
| influences        =
 +
| influenced        =
 +
| prizes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
 +
| footnotes        =
 +
}}
 +
 +
'''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lang|en|Sir Alexander Fleming}},{{bd|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catIdx=F}}),[[皇家學會院士|FRS]],[[蘇格蘭]]生物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發現[[青黴素|-{zh-hans:青黴素; zh-hant:盤尼西林;}-]](又名-{zh-hans:盤尼西林; zh-hant:青黴素;}-),這一發現開創了[[抗生素]]領域,使他聞名於世。1945年,他與[[弗洛裏]]和[[錢恩]]因為對青黴素的研究活動獲[[諾貝爾醫學獎]]。
 +
 +
==簡歷==
 +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 - 1955.3.11),英國微生物學家。1881年8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
 +
 +
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於意外地得到姑父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後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
 +
1918年弗萊明返回聖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
 +
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黴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此藥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
 +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裏(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複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後提純了[[青黴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
 +
 +
1945年,弗萊明、弗洛裏和錢恩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
 +
1943年弗萊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4年被賜于爵士。1945年弗萊明結婚,兒子是個普通的醫生,夫人于1949年去世。1953年再次結婚。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逝,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匈牙利]]1981年發行了弗萊明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
 +
 +
==科學研究==
 +
==== 盤尼西林 ====
 +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那時弗萊明正為了撰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的回顧論文,在實驗室裡培養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七月下旬黴菌孢子掉進這個培養皿之中,8月份弗萊明本人在鄉下度假,9月3日返回實驗室。這時弗萊明發現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青黴菌]],周圍卻沒有細菌滋長,弗萊明馬上意識到黴菌可能有殺菌作用,並將這個現象發表在1929年的英國實驗病理學期刊。
 +
 +
後來他又作了許多相關的實驗,隨即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提煉單純的[[盤尼西林]],缺乏這個技術,使他無法繼續觀察研究,隨著[[磺胺類藥物]]的出現,人們普遍對青黴素的報告不感興趣。
 +
 +
1935年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系主任[[弗洛裏]]和旅英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研究青黴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解決了青黴素的純煉問題。後來以弗洛裏為首的研發團隊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了[[抗生素]][[青黴素|-{zh-hans:青黴素; zh-hant:盤尼西林;}-]](又名-{zh-hans:盤尼西林; zh-hant:青黴素;}-),牛津病理學系主任的哈裏斯(Henry Harris)曾說過:「沒有弗萊明,不會有錢恩;沒有錢恩,不會有弗洛裏;沒有弗洛裏,不會有希特利;沒有希特利,則不會有盤尼西林。」
 +
 +
1941年首次於人類測試青黴素;青黴素的發現,完全改變了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生死搏鬥的歷史,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弗萊明因此與錢恩和弗洛裏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
 +
 +
==相關影片==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p8RsZkBUA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St.Mary's Hospital Honours Sir Alexander Fleming (1954)
 +
}}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WjzcsTd5M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Alexander Fleming and the Accidental Mould Juice – The Serendipity of Science (2/3)
 +
}}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XDT36BKYQ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Funeral Of Sir Alexander Fleming (1955)
 +
}}
 +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GY36JYQlg
 +
|alignment=inline
 +
|dimensions=640
 +
|container=frame
 +
|description= The story of Alexander Fleming and penicillin for children
 +
}}
 +
 +
{{clear}}
 +
 
 +
== 參考文獻 ==
 +
{{reflist}}
 +
[[Category:英国人]]
 +
[[Category:化學家]]
 +
[[Category:生物学家]]
 +
[[Category:植物学家]]
 +
[[Category:諾貝爾獎]]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09:42 的最新修訂

亞歷山大•佛萊明
Alexander Fleming

亞歷山大·弗萊明.jpg
出生 (1881-08-06)1881年8月6日
蘇格蘭洛克菲爾德
逝世 1955年3月11日(1955-03-11)(73歲)
英格蘭倫敦
公民權 英國
母校 威斯敏斯特大學
倫敦聖馬利亞醫院醫科學校
知名於 盤尼西林
獎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 細菌學
免疫學

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FRS蘇格蘭生物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發現盤尼西林(又名青黴素),這一發現開創了抗生素領域,使他聞名於世。1945年,他與弗洛裏錢恩因為對青黴素的研究活動獲諾貝爾醫學獎

簡歷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 - 1955.3.11),英國微生物學家。1881年8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

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於意外地得到姑父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後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1918年弗萊明返回聖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黴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此藥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裏(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複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後提純了青黴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

1945年,弗萊明、弗洛裏和錢恩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1943年弗萊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4年被賜於爵士。1945年弗萊明結婚,兒子是個普通的醫生,夫人於1949年去世。1953年再次結婚。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逝,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匈牙利1981年發行了弗萊明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

科學研究

盤尼西林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那時弗萊明正為了撰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的回顧論文,在實驗室裡培養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七月下旬黴菌孢子掉進這個培養皿之中,8月份弗萊明本人在鄉下度假,9月3日返回實驗室。這時弗萊明發現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青黴菌,周圍卻沒有細菌滋長,弗萊明馬上意識到黴菌可能有殺菌作用,並將這個現象發表在1929年的英國實驗病理學期刊。

後來他又作了許多相關的實驗,隨即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提煉單純的盤尼西林,缺乏這個技術,使他無法繼續觀察研究,隨著磺胺類藥物的出現,人們普遍對青黴素的報告不感興趣。

1935年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系主任弗洛裏和旅英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合作,研究青黴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解決了青黴素的純煉問題。後來以弗洛裏為首的研發團隊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了抗生素盤尼西林(又名青黴素),牛津病理學系主任的哈裏斯(Henry Harris)曾說過:「沒有弗萊明,不會有錢恩;沒有錢恩,不會有弗洛裏;沒有弗洛裏,不會有希特利;沒有希特利,則不會有盤尼西林。」

1941年首次於人類測試青黴素;青黴素的發現,完全改變了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生死搏鬥的歷史,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弗萊明因此與錢恩和弗洛裏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

相關影片

St.Mary's Hospital Honours Sir Alexander Fleming (1954)
Alexander Fleming and the Accidental Mould Juice – The Serendipity of Science (2/3)
Funeral Of Sir Alexander Fleming (1955)
The story of Alexander Fleming and penicillin for children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