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仲剑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缩略图原圖連結

仲剑平 (1923年11月 ) 江苏常熟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學(时名国立江苏医学院),国家一级教授、解放军文职特级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国外科年鉴》、《中国外科年鉴》主编。医疗特长:普通外科临床。

从事医疗、教学工作60余年。1961年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双气囊三腔管,至今(获国家专利证书),首创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广泛性、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有效率达90%),解放军三总部授予“全军育才奖金奖”,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曾获国家建设功臣胸章(2011)、共和国奠基者胸章(2012)、“人民公仆”荣誉称号(2014),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四等奖3次。由于贡献突出,6次立功,多次受奖[1]

后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临床上挽救了许多门脉高压大出血病人的生命,事迹已载入《黄家驷外科学,五版》、《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等辞书;首创小肠内固定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获得了约90%的有效率,事迹载入我国《手术图谱》1973。1965~66年在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参加铁道兵西南医疗队,为在崇山峻岭中修筑贵昆铁路的铁道兵指战员服务;1976~77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均任外科组组长,救治成功肝破裂、严重颅脑外伤、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危重伤病员。1982、1997年先后救治成功躯体1/4撕脱特重伤员2名。事迹载《人民日报》1982年3月5日、1997年12月11日。

近30年来,他又专注于主编《中国外科年鉴》,已经出版30部。用他的话说,“无论如何,只要能做得动,还会一直编下去。”该书已出版30本(1983-2012年),约3000万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知名图书馆收藏收录。

白手起家搞创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肆虐,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患者苦不堪言,尤其是并发门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夺去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1957年,时任长海医院普外科住院医师的仲剑平,凭翻译资料获悉国外已开始应用双气囊三腔管治疗门静脉高压合并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消息。这是外科界的一个重大突破,但由于西方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仲剑平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心中焦急不已。

仲剑平回忆说,“肝硬化使得肝部血管变细,导致门静脉梗阻,进而造成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出血主要有食道、胃部两个部位,当时看到国外的研究资料,我就立刻明白这个双气囊三腔管的治疗原理,它就是压迫这个地方,两个腔作为气囊,一个腔压迫出血部位,解除胃内的压力,也就不会出血了。”

一没经费二没资料,仲剑平白手起家设计制造国产双气囊三腔管。他与上海新亚医用橡胶厂合作,在直径仅有0.5厘米的软橡胶管中制出了三条小管腔[2]

经过两年的努力,1959年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双气囊三腔管终于制成,被载入我国著名医学教科书《黄家驷外科学》。多年来,由于质优价廉,双气囊三腔管还远销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区。

过去,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出现小肠黏连,造成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只有通过手术,开第二刀、第三刀方能解决问题。手术后,肠黏连往往再次复发,最后小肠被一次次切除、短缩,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仲剑平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黏连性肠梗阻主要是因为小肠在弯曲处形成的角度较小,容易形成锐角而引起肠梗阻。

1965年,仲剑平首创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广泛性、复发性、黏连性肠梗阻,手术使小肠黏连造成的弯曲处由锐角排列变为钝角排列,让粗糙的黏连创面按钝角排列愈合,手术有效率达90%,目前还有用于先天性腹茧症的报告。整套手术方法已经载入我国《手术图谱》(1975版),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

參考資料

  1. 仲剑平.  南京醫科大學本科生招生网2014-11-11
  2. 仲剑平:手术,还是手术.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