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仲劍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縮略圖原圖連結

仲劍平 (1923年11月 ) 江蘇常熟人。1950年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時名國立江蘇醫學院),國家一級教授、解放軍文職特級教授,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現任第二軍醫大學專家組組長。兼任《中國外科年鑑》、《中國外科年鑑》主編。醫療特長:普通外科臨床。

從事醫療、教學工作60餘年。1961年國內首次研製成功雙氣囊三腔管,至今(獲國家專利證書),首創小腸內固定術治療廣泛性、復發性、粘連性腸梗阻(有效率達90%),解放軍三總部授予「全軍育才獎金獎」,總後勤部授予「科學技術一代名師」稱號。曾獲國家建設功臣胸章(2011)、共和國奠基者胸章(2012)、「人民公僕」榮譽稱號(2014),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3次、三、四等獎3次。由於貢獻突出,6次立功,多次受獎[1]

後在全國推廣應用至今,臨床上挽救了許多門脈高壓大出血病人的生命,事跡已載入《黃家駟外科學,五版》、《中國當代醫學家薈萃》等辭書;首創小腸內固定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獲得了約90%的有效率,事跡載入我國《手術圖譜》1973。1965~66年在雲貴高原烏蒙山區參加鐵道兵西南醫療隊,為在崇山峻岭中修築貴昆鐵路的鐵道兵指戰員服務;1976~77年參加唐山抗震救災醫療隊,均任外科組組長,救治成功肝破裂、嚴重顱腦外傷、氣性壞疽、破傷風等危重傷病員。1982、1997年先後救治成功軀體1/4撕脫特重傷員2名。事跡載《人民日報》1982年3月5日、1997年12月11日。

近30年來,他又專注於主編《中國外科年鑑》,已經出版30部。用他的話說,「無論如何,只要能做得動,還會一直編下去。」該書已出版30本(1983-2012年),約3000萬字,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等知名圖書館收藏收錄。

白手起家搞創新

新中國成立初期,血吸蟲病肆虐,血吸蟲性肝硬化的患者苦不堪言,尤其是並發門靜脈曲張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奪去了許多人的寶貴生命。1957年,時任長海醫院普外科住院醫師的仲劍平,憑翻譯資料獲悉國外已開始應用雙氣囊三腔管治療門靜脈高壓合併曲張靜脈破裂大出血的消息。這是外科界的一個重大突破,但由於西方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仲劍平無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心中焦急不已。

仲劍平回憶說,「肝硬化使得肝部血管變細,導致門靜脈梗阻,進而造成曲張靜脈破裂大出血,出血主要有食道、胃部兩個部位,當時看到國外的研究資料,我就立刻明白這個雙氣囊三腔管的治療原理,它就是壓迫這個地方,兩個腔作為氣囊,一個腔壓迫出血部位,解除胃內的壓力,也就不會出血了。」

一沒經費二沒資料,仲劍平白手起家設計製造國產雙氣囊三腔管。他與上海新亞醫用橡膠廠合作,在直徑僅有0.5厘米的軟橡膠管中制出了三條小管腔[2]

經過兩年的努力,1959年適合中國人使用的雙氣囊三腔管終於製成,被載入我國著名醫學教科書《黃家駟外科學》。多年來,由於質優價廉,雙氣囊三腔管還遠銷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地區。

過去,腹部外科手術後,患者常出現小腸黏連,造成不同程度的腸梗阻,只有通過手術,開第二刀、第三刀方能解決問題。手術後,腸黏連往往再次復發,最後小腸被一次次切除、短縮,患者生活質量嚴重受損。仲劍平在多年的實踐中發現,黏連性腸梗阻主要是因為小腸在彎曲處形成的角度較小,容易形成銳角而引起腸梗阻。

1965年,仲劍平首創小腸內固定術治療廣泛性、復發性、黏連性腸梗阻,手術使小腸黏連造成的彎曲處由銳角排列變為鈍角排列,讓粗糙的黏連創面按鈍角排列癒合,手術有效率達90%,目前還有用於先天性腹繭症的報告。整套手術方法已經載入我國《手術圖譜》(1975版),在全國推廣應用至今。

參考資料

  1. 仲劍平.  南京醫科大學本科生招生網2014-11-11
  2. 仲劍平:手術,還是手術. 鳳凰網